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血通。罐诊图解

气血通。罐诊图解

气血通罐诊经验方法气血通健康疗法可使皮肤出现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反映,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罐斑”。

常见的皮肤变化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

皮肤的这些变化属正常治疗反应,可持续一至数天消失。

一般阳症、热症、实症多呈现鲜红色瘀斑反应;阴症,寒症、血瘀症多呈现紫红色、暗红色瘀斑反应、寒症、湿症皮肤多呈现水珠或水泡:热毒炽盛的患者皮肤常出现出血点或血泡。

慢性病或虚症的患者皮肤多呈现潮红或淡红色:如局部没有瘀血现象或虽有轻度的潮红现象,但起罐后很快消失,恢复皮肤原来的颜色,一般则多提示病邪尚轻,病情不重,病已接近痊愈或取穴不够准确:在连续操作的过程中,皮肤上所呈现的罐斑颜色逐渐变浅或减少,说明病情逐渐减轻,如皮肤上呈现的罐斑颜色逐渐变深或增多,说明疾病的病情也正在加重,而且此时与患者主诉的症状往往也是一致的。

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罐斑的变化,判断病因,诊断病情。

气血通诊病背部拔罐5分钟后局部瘀斑或血泡,色淡为虚;色深伴局部发热者为热毒炽盛或阴虚火旺;色深但局部不发热者多为位瘀血、寒凝、阳虚、气虚:斑的色泽还应结合所在部位进行诊断,例如感受风寒时,患部往往罐斑色深,肾脏病或中医辩症认为肾阴虚所致的高血压症,肾俞部位罐斑往往深于其他部位。

局部出现水泡、水肿、潮湿者为湿气盛;水泡色清为寒湿盛,色黄为湿热盛:局部微痒或出现皮纹为受风:罐中气暖为湿热重;罐中无温热感但有水珠为寒湿重。

气血通诊病拔罐法与刺络法配合应用时,可通过观察拔出的血液、浓液、体液、分泌物进行观察,如血色深红为热,乌红为瘀,青紫为早寒色淡黄红色为风湿痹症;血流的动态,清淡难凝为血虚,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流动缓慢为气血两虚,流动急促为热盛:血中寒脓为外伤感染或湿毒相搏:透明水液为后血色恢复慢者是患中风、胸痹、风湿等症已久。

脏腹辩症-肺区八纲之间虽有区别,但联系又非常密切,如:就阴阳与表里,寒热的关系来说,在里的多属于阴,在表的多属于阳。

寒化的多属于阴,热化的多属于阳。

从表里与寒热、虚实的关系来说,表症有表寒、表热、表虚、表实等区别;里症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等不同。

更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示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实、表里俱虚等变化。

肺,肺居人本胸中,外与皮毛相和,上与喉鼻相通。

外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多先犯于肺。

肺通百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最为密切,肺病日久可以影响其他脏腑,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即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肺主一身之气,是由于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

因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

上出喉咙呼吸,又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和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

肺主气的功能正常,则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和调。

如果肺气不足,不仅会引起肺呼吸功能的减弱,而且也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因而呼吸无力,或少气不足以息,语音低微,身倦无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势必相继出现。

若一旦肺失去了呼吸功能,清气不能吸入,浊气不能呼出,宗气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随着呼吸停止,人的生命也就会停止。

所以说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鼻是呼吸之气出入的通道,所以称“鼻为肺窍”。

鼻的通气和嗅觉的功能,主要依靠于气的作用。

肺气和呼吸利,嗅觉才能灵敏。

正因为鼻为肺窍,所以鼻又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道路,故温热邪气之侵犯肺卫,多由口鼻而入。

鼻与肺的关系,在病理表现上也是很明显的。

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便常见鼻塞流涕,嗅觉不灵等症状;肺热壅盛,则常见喘促而鼻翼煽动等症。

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于肺,其中以脾肺兼病与肺胃兼病为多见肺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失调,表现为咳嗽、哮喘、咳血、胸闷、胸痛、鼻塞、流涕、鼻衄、咽喉肿痛、失音等。

常见症候-肺区邪热蕴肺:邪气犯肺,蕴遏不懈,而致肺失清肃。

症见咳嗽,痰粘色黄,气息喘促,胸闷胸痛,身热口渴,或鼻涕黄涕,鼻衄,咽喉肿痛,舌干而红,脉数。

痰浊阻肺:因湿痰内阻,而影响肺气的清肃,则可致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量多,胸肋支满疼痛,倚息不得安卧。

外感风寒:风寒袭于肺卫,肺气失宣。

隧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而痰涎稀薄,口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

白而色淡:肺胃虚寒。

色皑白而虚浮为阳气虚样:色淡白无华,行走乏力,劳倦,多为营血不足。

肺与大肠辩症:肺居胸中,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肺气虚: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神疲体倦。

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肺阴虚: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

口咽干燥。

体形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风寒束肺:咳嗽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微微恶寒,轻度发热,无汗,苔白,脉浮紧。

寒邪客肺:咳嗽气喘,痰稀白色,形寒肢凉,舌淡苔白,脉迟缓。

痰湿阻肺:咳嗽痰多,粘性色白,易咯,胸闷,甚则气喘痰鸣,舌淡苔白腻,脉滑。

风热犯肺: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口干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热邪壅肺:咳嗽痰稠色黄,气喘息粗,壮热口渴,烦躁不安,甚则鼻翼煽动,衄血咯血,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燥邪犯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欠润,或身热恶寒,或胸痛咯血,舌红苔白或黄,脉数。

1、起罐时两侧出现紫红色斑点是支气管炎。

2、起罐时出现潮红色斑片是肺热,有口渴、胸痛、等症状。

3.起罐时出现小片疹子时,是呼吸道有炎症,如咽炎、鼻炎等。

4.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扁条腺炎。

5.出现淡紫色或红色为淋巴肿胀。

6.出现白色为肺虚。

7.出现毛孔粗大为风湿,受风寒,脖颈僵硬、肩胛痛或伴有肩周炎等。

8.起罐时罐斑呈现灰白色是肺气虚。

9.起罐时罐斑呈现潮红色时是肺阳虚。

10.起罐时毛孔粗大呈现红色是风热11.起罐时罐斑呈现红色、深红色是燥邪12.起罐时出现红白相问肿胀是痰瘀阻肺。

脏腹辩症-心区心,心主血脉,又主宰神目,也就是眼睛。

前者是指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能而言,后者是指统管神志思维活动而言。

由于它在生理上具有主血脉和主宰神明的功能,所以当外感病邪或七情内伤而呈现的血脉病变或神志病变时,都属于心病的范围。

在血脉病方面的症状,主要有心悸、健忘、失眠、昏迷、谵语、癫狂等。

脑血管反应区有边缘规则、暗青的色瘀斑;如果是陈旧性的瘀斑为棕色或咖啡色,一般左侧肢体病变,指的右侧可见瘀斑。

如果是脑出血的患者,瘀斑边缘规则,色泽呈红或暗红、暗棕色,有一块密集斑点。

斑点红,说明出血的时间较近。

心阳不足:多因心气久虚,损及心阳所致。

气喘,舌质淡或夹瘀点瘀斑,脉微弱或兼歇止,之向。

症见心悸不宁,怔忡恐惧,咯血吐血,气短,甚至口唇指甲青紫,这是心阳不振,血运不畅之像。

心阴亏虚:多因心阴不足,心神失养,滋生内热所致。

常见心悸而频,虚烦不安,少寐多梦。

掌心发热,健忘盗汗。

舌尖淡红或干红少苔。

脉细数等。

心火上炎:多由火热上扰或热迫血旺行所致。

常见口舌生疮、木舌重舌、咽痛口苦、口渴咽干、小便赤少、甚至吐血、衄血、舌赤苔黄、脉数。

痰火蒙心:凡外感邪热内蕴或五志之火过极。

都能导致痰火蒙蔽神明常见神昏谵语、惊狂、不寐、壮热面赤、舌1-色绎,苔黄厚腻、脉滑洪数。

心与小肠病辩症:心居胸中、心包络卫护于外、为心主的宫城、其经脉下络小肠。

两者相为表里。

心主血脉。

又主神明。

开窍于舌:小肠分清泌浊,具有化物的功能。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脉虚为心气虚:若兼见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为心阳虚;若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则是心阳暴脱的危象。

心血虚与心阴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有症。

若兼见眩晕,健忘,面色淡白无华,或萎黄,口唇色淡,舌色淡白,脉象细弱等症。

为心血虚。

若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细数,为心阴虚。

心脉痹阻: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

若痛如针刺,舌尖暗紫、紫斑、紫点,脉细涩或结代,为瘀阻心脉,若体胖痰多、身重困倦、闷痛特甚、舌苔白腻、脉沉滑为痰阻心脉;若剧痛暴作,得温痛缓,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为寒凝之象;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为心脉气滞之征。

痰迷心窍:面色晦滞,脘闷作恶,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喉有痰声,甚则昏不知人,舌苔白腻、脉滑。

或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举止失常。

或突然仆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呜,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痰火扰心: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痰鸣喉间,痰黄稠,躁狂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见失眠心烦,痰多胸闷,头晕目眩,或见语言错乱,苦笑无常,不避亲疏,狂躁妄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小肠实热: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灼痛,尿血,舌红苔黄,脉数。

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呜,健忘,腰酸遗精,五心烦热,咽干口躁,舌红,脉细数,或伴见腰部下肢酸困发冷。

心脾两虚: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出血下,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淡嫩,脉细弱。

心肝血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眩晕耳鸣,面白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抓甲不荣,肢休麻木,振颤、拘挛,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肾阳虚:心悸怔忡,畏寒肢厥,或朦胧欲睡,或小便不利,肢面浮肿,下肢为甚,或唇甲淡暗青紫,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心肺气虚:心悸咳喘,气短乏力,动则尤甚,胸闷,痰液清稀,头晕神疲,自汗声怯,舌淡苔白,沉弱或结代。

1.起罐时出现有上下相连的紫红色是心经不通,可出现胸闷,2.起罐时出现有小面积斑片。

表示相交头部有脑供血不足现象,3.起罐时出现紫红色斑条表示患者是颈椎疾病。

4.起罐时出现白色,是属心肌缺血。

5.起罐时如出现毛孔张开很大,并伴有雾气为风湿6.出现白色为气血亏损。

7.出现凹陷状为心血不足,脉弱,气短。

8.出现红色为心火大。

9.起罐时出现青白色是心阳虚。

10.起罐时出现灰白色或毛孔闭塞是心气11.起罐时出现潮红色、紫红色罐斑是心阴虚。

12.起罐时出现白色是心血虚。

脏腹辩症-胆区胆胆附于肝而为表里,在生理上关系至为密切。

在病理上亦多相互影响。

例如肝郁可引起胆汁疏泻不畅。

而胆汁淤积亦可导致肝失调达。

故胆病亦多由肝火旺盛所致。

其症多见口苦、肋痛、头痛、目眩、等。

由于胆主决断,其性刚强,故胆气虚弱之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