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徐州民歌民谣

论徐州民歌民谣

论徐州民歌民谣摘要:徐州民歌民谣种类繁多,最能体现徐州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是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和生活歌谣。

这些歌谣体现了徐州人民的智慧,见证了徐州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徐州民歌民谣战争歌谣煤矿歌谣劳动歌谣徐州历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的民间文化更是一道闪亮的奇葩。

作为民间文化中的民歌民谣更是与普通人相伴相随,我们从年少时便听爷爷奶奶唱或念那不知其意的歌谣,到大后细细品味真是回味无穷。

我们中国每个地方的民谣都有其自身的地域特点,而徐州作为一个古城,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一地区的民谣更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地域特点。

徐州的民谣非常的多,种类也很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最能体现徐州的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民谣有这么几种,首先是反映徐州战争历史的战争歌谣,其次是煤矿歌谣,还有劳动歌谣、生活歌谣以及其他等。

徐州,古时称彭城,位于我国南北腰部地带,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津浦、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叉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彭祖创建大彭氏国至今,徐州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徐州这一特殊的地理特点使徐州不仅是古战场,而且在现代也曾作为战场。

因此,徐州民间流传了许多有关战争的歌谣。

下面的几首歌谣就反映了徐州的战争历史。

“《九里山前作战场》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①“《打丰县二首》一弹弹,二玩玩,庞三杰,打丰县。

打开丰县进当典,进了当典要盘缠,要了盘缠向西南。

大毛二毛单扁担,六月初一打丰县,打了七天单八夜,拉起队伍向西南。

”②“《国恨家仇不能忘》火熊熊,炮隆隆,天昏地暗烟云濛。

日寇肆淫威,铁蹄逞穷凶。

尸横抛阡陌,血殷野草红。

家家尽逃难,十室九已空。

老人长叹小儿哭,叹声哭声干苍穹。

扶老携幼人拥挤,摩肩接踵路不通。

敌机忽冲来,轰炸何猖狂,俄顷尸成堆,血肉乱飞扬。

一妇被炸死,二子呼亲娘。

一翁仰天号,全家俱死亡,痛哭肝肠断,撞死在道旁。

断腿一老人,疼痛不能语,挥手示儿孙,逃难他乡去。

凄绝人世间,惨怛悲中肠。

入地恨无门,呼天徒悲伤。

莫啼哭,莫彷徨,国恨家仇不能忘,煌煌轩辕胄,岂作任人宰割之牛羊!要抵抗,要救亡,拿起刀和抢,杀敌上战场。

消灭日寇讨血债,中华儿女斗志昂。

”③“《大炮歌》英勇向前,把大炮的技术练熟,快开到前方火线。

同志们!放出我们的开花弹,打到敌人的身边。

轰轰轰!叫日本强盗胆寒,叫日本强盗溃散,叫日本强盗滚蛋。

轰!”④《解放军扛大炮》解放军,扛大炮,一夜打通陇海道。

陇海道,一扫光,打完八集打碾庄。

打了碾庄向西走,一炮打到徐州府。

徐州府,先攻占,打完江北打江南。

打过江南吃大米,占据江北吃白面。

打倒老蒋放鞭炮,全国人民得团圆。

”⑤“《打淮海》(小五更)一更里,月亮渐渐高,八路军共产党的队伍过来了。

打临沂,把兵交,国民党,吓跑了;打到那窑湾里,收俘了真不少!二更里,月亮照正东,八路军打碾庄全使大炮轰。

黄伯韬,挨了崩,国民党,吃了惊;收复了陇海道,军民多有功。

三更里,月亮照天河,八路军的同志又来打运河;国民党,开汽车,洋桥以下死成窝,还有那未死的挤下了运粮河。

四更里,月亮照正西,八路军的同志又攻到徐州里;得汽车,得飞机,得了炸弹和武器,打得那国民党军死在江北地。

五更里来天大明,八路军攻下了徐州城。

打萧县,打砀山,蚌埠国军一扫干,八路军的队伍才把营盘安。

”⑥上面的五首歌谣我们一读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它把我们从古战场带到了现代的战场。

第一首歌谣很简短,仅两句话就概括了九里山作为古战场的壮观场面。

九里山在徐州的北郊,这里的山东西连绵九里,故得名,相传这里是楚汉鏖兵的古战场。

民间传说韩信设下十面埋伏,围困楚霸王,便是在此。

九里山前在唐朝末年也曾摆下战场。

第二首民谣也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

这两首歌谣分别是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九日和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初一这两次攻打丰县城后流传的。

第一次庞三杰率领革命军攻克丰城,推翻了清政府的丰县政权。

第二次在民国,大毛、二毛,就是毛思忠、毛思玉,单扁担就是单世友的外号,他们是地方民军领袖,为了反对张勋复辟,推翻丰县政权,他们率领民军攻打丰县城,打了七天八夜。

从古代到现代日本的侵华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徐州都经受了战乱的洗礼。

第三首歌谣就是邳州人冯昌和所作,当时正是日本侵华时,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处境,徐州人民也在列;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人们受到日寇侵略时的无助,惊醒人们不要忘记国耻家仇,号召人们要奋起反抗。

这样的歌谣在当时不止这一首,它极大的鼓舞了当时的徐州人们,后来徐州的人们与日寇进行了浴血奋战。

第四首歌谣就是人们在抗击日寇时所作,我们读起来很是振奋。

日寇终于被我们赶出了中国,然而我们并没有盼来和平,尤其是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又迎来了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战争。

第五、六两首歌谣便是反映当时解放军与国民党的战争。

徐州经历了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从第六首歌谣中我们便可看到当时打淮海的一些情况。

自然战争是残酷的,每一场战役肯定有不少的伤亡,也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民间的歌谣却让我们看到似乎一夜之间淮海战役就结束了,其实民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去伪存真”,只突出一点,强调淮海战役时我解放军的英勇无敌,人们口口相传,这样极大的鼓舞了人们的志气。

同样第五首歌谣也用了这样的手法,“一炮打到徐州府”,解放军真是神了,一炮就能打到徐州府。

这些有关战争的歌谣徐州流传很多,它们在当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的战争史。

至于它们的作者很多我们无从考证,但它们一定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徐州的战争史是辉煌的,那么徐州的煤矿工人则经历了从悲惨到幸福的路程。

徐州的煤矿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煤矿的发展历史。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相关的歌谣。

“夏桥、韩桥肩并肩,青山泉,大黄山,曲里拐弯到萧县,徐州转圈都是碳。

”⑦“窑啊窑,窑啊窑,不养老,不养小;到老出尽牛马力,伴块黄土倒荒郊!”⑧“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贾汪不让干,山后干八路。

”⑨“筒子屋,阎王殿,十人进去九人亡;活着出尽牛马力,死后扔进乱尸岗。

”⑩“丈夫下窑妻讨饭,井上井下受煎熬;儿女冻饿打颤颤,卖人市上哭声惨。

”11“下煤窑,苦处多,白天黑夜受折磨;窑下是个活地狱,窑户血泪流成河”12“一九四八年,解放见青天。

政治有保障,矿山大家管。

生产大提高,不愁吃和穿。

新旧一对比,越干劲越欢。

”13“一九五0年,把头钻了坛,废除把头制,工人见青天。

上井斗把头,下井搞生产,淋水往下流,工人不低头。

”14“鞭炮响,锣鼓敲,大井架上红旗飘。

解放那天插上去,矿工从此直起腰。

”15上面的这些歌谣短小精干,我们读一读几乎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只是个别地方有些方言,或者有一定的背景。

徐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煤炭。

第一首歌谣就说明了这一点,夏桥、韩桥以及青山泉,大黄山等都是徐州的煤矿区,其实这首歌谣只是列举了徐州部分煤矿区的名字,还有好多地方没有写出来呢,比如徐州的旗山矿、夹河矿、权台矿等等。

歌谣中也说“徐州转圈都是碳”,这里的转圈就是周围、四周的意思,可见徐州确实有许多的煤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徐州这么多的煤炭应该养育这儿的人民了,然而在解放前矿工的生活却是很凄惨的。

我们虽不曾亲眼看见当时矿工的生活有多么凄惨,但我们能从歌谣中体会的出来。

第二至六首歌谣便是反映解放前矿工的生活状况的。

解放前徐州的煤矿曾经被日本人霸占,(据说好多日本老人现在还知道徐州贾汪25路汽车终点站,那儿曾是日本人住过的地方。

)许多工人当时在日本人的矿上劳作。

当时的条件很差,矿工辛勤的劳作却不能养活家人,正如歌谣中说道“窑啊窑,窑啊窑,不养老,不养小;丈夫下窑妻讨饭,儿女冻饿打颤颤。

”不仅如此,矿工自身的命运也是令人担忧。

本来矿工的工作并不是什么好工作,但是还算有份工作,而有些人却连这样的工作都保不住,歌谣中说“贾汪不让干”,就是徐州的贾汪煤矿不让一些工人再干下去了,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能够看到当时工人已经是无路可走了,于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醒悟了说了句“山后干八路”,善良的徐州人觉醒了,然而还有其他地方的中国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

1943年,贾汪煤矿从河南省招募来了几百名工人。

这些工人被集中在贾汪矿北宿舍的大筒子屋里。

他们的命运更是坎坷,住在这样恶劣的地方,他们能安然无恙吗?后来这儿发生了瘟疫,很多人都死了,正如歌谣中说“十人进去九人亡”。

他们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悲惨至极。

矿工们在解放前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但到了解放后,生活就发生了改变。

从第七到第九首歌谣中,我们就能发现这种改变。

矿工们自己当家做了主,废除了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把头钻了坛,废除把头制”,这里的“钻了坛”是方言,就是完蛋了的意思,矿工们有了地位,不再做牛做马,吃穿不愁,正如歌谣中说“矿山大家管。

生产大提高,不愁吃和穿。

新旧一对比,越干劲越欢。

”从此徐州的矿工(全国的矿工)直起了腰杆。

在农村矿工们一度成为香饽饽,谁家的女儿嫁给了矿工,都觉得掉进了福窝,再也不是解放前的唱的那样“有女不嫁下窑郎”。

徐州的煤矿被开采了上百年,到了现在好多矿区的煤炭已经枯竭了,也造成了矿区百姓很多的生活不便。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些资源,也为了使徐州矿区尤其是贾汪矿区不再仅仅依赖煤炭资源而生活,在好几年前,贾汪几乎关闭了所有的小煤窑。

贾汪的经济倒退了好多,但是经过政府和人民的努力,贾汪成功的走向了煤炭经济的转型,好多矿工都转岗了。

于是民间又流传了这样的歌谣“关了小煤窑,我们进工厂,继续把我们的工人当到底。

关了小煤窑,我们照样活。

哪一样也不缺,生活越来越好过。

”这些朴实的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

至此我们能够看到徐州煤矿发展的整个历史,也能看到一代代煤矿工人的生活面貌,这些歌谣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画卷,让我们的后辈能够铭记于心。

前面两种歌谣让我们看到了徐州的地域特点,那么徐州又有哪些歌谣反映徐州的风土人情呢?我们来看看几首这样的歌谣。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卖膏药歌》“我的膏药好,有朱砂,有狗宝。

天棚草,地棚根,九条仙女裤腰带,王母娘娘洗脚水,正宫娘娘脚后跟。

苍蝇心,蚊子肺,蚂蚁鲜血两三盆。

能管割破利破,刀砍斧剁;蝎蛰狗咬,马踢牛舔;贴在身上,贴多暖和。

”16这首歌谣是卖膏药的小商人在夸赞自己的膏药,他很会用词,天上地下的他都能用上,让人听上去这膏药好得不得了。

其实小商贩几乎都很会说,尤其是夸自己的商品,活的能说死,死的能说活。

徐州地区的小商贩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了徐州地区的民俗方言。

这首歌谣里的“能管割破利破”就是徐州的方言,这个“利破”的意思就是“刮破”的意思,但它比刮破要来的重。

其实徐州的这样的民谣有很多,最能体现徐州民俗方言的地方是在市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