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叫5G NR大家好,我叫5G NR,5G家族的一员。
最近关于我的传闻太多,言三语四之声不绝于耳,为此本人今天终于鼓起勇气走向前台,揭开神秘的面纱,向大家做一个完整的自我介绍。
5G部署选项一说到“部署选项”这事,说实话,我觉得自己有点“奇葩”。
大家都知道我的前辈叫“4G”,4G系统构架主要包括无线侧(即LTE)和网络侧(SAE),准确点讲,这个4G系统构架在3GPP里叫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EPS指完整的端到端4G 系统,它包括UE(用户设备)、E-UTRAN(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网络)和EPC核心网络(演进的分组核心网)。
▲EPS、EPC、E-UTRAN、SAE和LTE的技术定义LTE 双连接不同于载波聚合,载波聚合发生于共站部署,而LTE 双连接可非共站部署,数据分流和聚合所在的层也不一样。
选项3指的是LTE 与5G NR 的双连接(LTE-NR DC),4G 基站(eNB)为主站,5G 基站(gNB)为从站。
但是,选项3的双连接有一个缺点——受限于LTE PDCP 层的处理瓶颈。
众所周知,5G 的最大速率达10-20Gbps ,4G LTE 的最大速率不过1Gbps ,LTE PDCP 层原本不是为5G 高速率而设计的,因此在选项3中,为了避免4G 基站处理能力遭遇瓶颈,就必须对原有4G 基站,也就是双连接的主站,进行硬件升级。
升级后的4G基站,或者说R15版本的4G基站,叫eLTE eNB,同时,迁移入5G核心网的4G基站也叫eLTE eNB,因为5G核心网引入了新的NAS层,这在后面会讲到。
e就是enhanced,增强版的意思。
但一定有运营商不愿意对原有的4G基站升级,于是,3GPP就推出了两个“变种”选项——选项3a 和3x。
嗯!总有一款套餐适合你!选项3a选项3a和选项3的差别在于,选项3中,4G/5G的用户面在4G基站的PDCP层分流和聚合;而在选项3a中,4G和5G的用户面各自直通核心网,仅在控制面锚定于4G基站。
你不是嫌升级4G基站麻烦吗,这下我跳过4G基站得了。
选项3x选项3x可谓选项3的一面镜子。
为了避免选项3中的LTE PDCP层遭遇处理瓶颈,其将数据分流和聚合功能迁移到5G基站的PDCP层,即NR PDCP层。
选项2选项2就是独立组网,一次性将5G核心网和接入网一起”打包“迈进5G时代,与前4G网络少有藕断丝连的瓜葛。
这种方式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一方面,它直接迈向5G,与前4G少有瓜葛,所以减少了4G 与5G之间的接口,降低了复杂性。
另一方面,与选项3系列依托于现有的4G系统用5G NR来补盲补热点的方式不同,选择选项2的运营商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野心——一旦宣布建设5G网络,就意味着大规模投资,建成一个从接入网到核心网完整独立的5G网络。
选项7系列选项7系列包括7、7a和7x三个子选项,类似于选项3,可以把它看成是选项3系列的升级版,选项3系列连接LTE核心网(EPC),而选项7系列则连接5G核心网,即“LTE assisted,5G CN Connected”,NR和LTE均迁移到新的5G核心网。
选项4系列选项4系列包括4和4a两个子选项。
在选项4系列下,4G基站和5G基站共用5G核心网,5G 基站为主站,4G基站为从站。
选项4系列要求一个全覆盖的5G网络,因而采用小于1GHz频段来部署5G的运营商比较青睐这种部署方式,比如美国T-Mobile计划用600MHz部署5G网络。
选项5选项5将4G基站连接到5G核心网,与选项7类似,但没有与NR的双连接。
也就是说,选择选项5的运营商只考虑核心网演进到5G,但并不将无线接入网演进到5G NR。
大概是为了减少投资,而又看好具备网络切片能力的5G核心网吧!估计有些4G专网会喜欢这一部署方式吧!选项6已被3GPP残忍抛弃,不再赘述。
总结一下,运营商的5G部署路径主要有三种方式:①非独立部署(NSA):LTE + 5G NR毫米波此种部署方式以美国Verizon和AT&T为代表,在现有的LTE网络上部署5G NR毫米波来补充覆盖热点或部署5G固定无线。
②非独立部署(NSA):LTE + 小于6GHz NR频段此种部署方式可快速实现更好的5G NR覆盖,但存在4G LTE和5G NR之间的接口和载波聚合等技术的复杂性。
对于非独立部署,演进路径分为两条:路径一:选项3系列—>选项2:先部署5G无线接入网,再部署5G核心网,最后将5G无线接入网迁移到5G核心网。
路径二:选项3系列—>选项7系列或者选项5:先部署5G无线接入网,再部署5G核心网,最后将4G和5G无线接入网一起接入5G核心网。
③独立部署就是直接部署一张完整的5G网络,简化了非独立部署向5G核心网迁移的过程,复杂性较低,但更要求完整成熟的5G覆盖和生态。
5G NR频谱上面提到的各种组合套餐,都离不开最重要的原材料——频谱资源。
5G NR如何定义和分配频谱?与2/3/4G时代不同,5G频谱分配的基本原则叫Band-Agnostic,即5G NR不依赖、不受限于频谱资源,在低、中、高频段均可部署。
在R15版本中,定义了两大FR(频率范围):FR1:• 450MHz 到6000MHz• 频段号从1到255• 通常指的是Sub-6GhzFR2:• 从24250MHz到52600MHz• 频段号从257到511• 通常指的是毫米波mmWave(尽管严格的讲毫米波频段大于30GHz)与LTE不同,5G NR频段号标识以“n”开头,比如LTE的B20(Band 20),5G NR称为n20。
目前3GPP已指定的5G NR频段具体如下:FR1我们再比较一下LTE的频段分配:很明显,一些LTE频段也指定给了5G NR,但细心一点你还会发现,在有些频段号上,5G NR频段在LTE 频段上进行了合并或扩展,比如,LTE的B42 (3.4-3.6 GHz) 和B43 (3.6-3.8 GHz) 合并为5G NR的n78(3.4-3.8 GHz),且n77还进一步将其扩展到3.3-4.2GHz。
原因有两点:①满足5G NR的大带宽需求②满足全球运营商在3.3-4.2GHz频段内的5G 部署需求。
第①点不用解释,大家都懂的,主要说说第②点原因。
嗯!其实一张图就看明白了:上图是全球各国在C波段的可用频段,可用频段范围参差不齐,而n77的频段范围刚好将其全部覆盖,通吃!值得一提的是,在FR1中引入了SUL和SDL,即辅助频段(Supplementary Bands),这是什么鬼?众所周知,手机的发射功率低于基站发射功率,3.5GHz的覆盖瓶颈受限于上行,工作于更低频段的SUL(上行辅助频段)就可以通过载波聚合或双连接的方式与下行3.5GHz配和,从而补偿3.5GHz上行覆盖不足的瓶颈,这大概和华为提出的上下行解耦是一致的吧。
问题来了,上面列了这么多5G NR频段,先锋频段是哪些?主要有:n77、n78、n79、n28、n71。
n77和n78,即C-BAND,是目前全球最统一的5G NR频段。
n79也可能用于5G NR,主要推动国家是中国、俄罗斯和日本。
n28就是传说中的700MHz,由于其良好的覆盖性,同样是香饽饽,在WRC-15上已经确定该频段为全球移动通信的先锋候选频段,如果这段频段不能充分利用,实在是太可惜了。
n71就是600MHz,目前美国运营商T-Mobile已宣布用600MHz建5G。
关于毫米波频段,美国、日本和韩国正在试验5G 28GHz毫米波频段,初期要实现5G固定无线接入代替光纤入户的最后几百米。
不过,目前美日韩的28GHz并不在ITU WRC(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考虑范围之内,尽管3GPP 列入了这一频段(n257),但最终还需要ITU批准。
至于n258,研究称该频段可能会影响卫星通信系统,或将因为要考虑足够的保护频带而进行调整。
5G NR物理层如此一来,子载波间隔可随着其工作频段和UE的移动速度变化而变化,最小化多普勒频移和相位噪声的影响。
CP长度:CP长度是CP开销和符号间干扰ISI之间的权衡——CP越长,ISI越小,但开销越大,它将由部署场景(室内还是室外)、工作频段、服务类型和是否采用采用波束赋形技术来确定。
每TTI的符号数量:这是时延与频谱效率之间的权衡——符号数量越少,时延越低,但开销越大,影响频谱效率,建议每个TTI的符号数为2^N个,以确保从2^N到1个符号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尤其是应对URLLC 场景。
总而言之,不同的Numerologies满足不同的部署场景和实现不同的性能需求,比如,子载波间隔越小,小区范围越大,这适用于低频段部署;子载波间隔越大,符号时间长度越短,这适合于低时延场景部署。
帧结构甭管你怎么组合,采用哪种Numerologies,5G无线帧和子帧的长度都是固定的——一个无线帧的长度固定为10ms,1个子帧的长度固定为1ms,这与LTE是相同的,从而更好的保持LTE与NR间共存,利于LTE和NR共同部署模式下时隙与帧结构同步,简化小区搜索和频率测量。
不同的是,5G NR定义了灵活的子构架,时隙和字符长度可根据子载波间隔灵活定义。
所以,我们简单将5G帧结构划分为由固定结构和灵活结构两部分组成(如下图)。
这就好比建房子,框架结构定好了,里面的空间可根据自己需要灵活布置。
物理信道带宽在小于6GHz频段(FR1)下,5G NR的最大信道带宽为100MHz,在毫米波频段(FR2),5G NR 的最大信道带宽达400MHz,远远大于LTE的最大信道带宽20MHz。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5G NR的带宽利用率大幅提升到97%以上(LTE的带宽利用率只有90%)。
如何理解5G NR带宽利用率提升?做一道计算题:10MHz的4G信道有50个RB,每个RB有12个子载波,那么10MHz 4G信道总共600个子载波。
由于每个子载波有15kHz的间隔,15*600就等于9000kHz或9MHz,这意味着在10Mhz的信道中,只有9MHz被利用,而大约1MHz被留下作为保护频带,所以LTE的带宽利用率只有90%。
以此类推,20MHz的4G信道有100个RB,它仅使用了20MHz带宽中的18MHz;50MHz的4G 信道有250个RB...猜猜看,50MHz的5G信道有多少个RB呢?275个。
如下图,这是在不同的Numerologies下,不同的子载波间隔对应的最小和最大RB数计算表:调制方式5G NR用户面4G LTE用户面协议栈由PDCP、RLC和MAC层组成,其广泛支持从低速物联网终端到可达1Gbps 的高速高端终端,为移动互联网和4G蜂窝物联网时代立下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