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识鉴第七(7)全文
(21)谢公在东山畜妓,简文曰①:安石必出,既与人同乐,亦不得不与人同忧。
【注释】①妓:歌女、舞女。
按:谢安石隐居会稽郡的东山时,常和王羲之等纵情山水,每次出游,都带着歌舞伎。
简文:谢安隐居时,简文帝司马昱尚未登位,仍任丞相。
【译文】谢安在东山隐居时养着歌舞女,简文帝说:安石一定会出山,他既会和人同乐,也就不得不和人同忧。
(22)郗超与谢玄不善。
荷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①。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②。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③。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④。
【注释】①问晋鼎:指篡夺晋室政权。
传说夏代铸九鼎:后来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成了传国之宝。
《左传桓公三年)载,楚王出征,到达周朝境内,问起九鼎的大小轻重,以表示要夺取周朝的天下。
梁、歧: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公元373 年),(书摘天下)前秦苻坚攻占梁州、益州。
歧,可能是益字之误,也可能是指歧山。
到公元379 年,荷坚南犯,沿淮水的各郡县多沦陷。
公元383 年又大举南侵,企图灭晋,因此有淝水之战。
所说虎视淮阴,即此期间事。
淮
阴,具名,属徐州广陵郡,在今江苏省淮安县西北。
②间:悄悄地;私下里。
③吾昔句:谢玄曾被桓温召去任军府的属宫,后乘调任征西将军桓豁的司马。
荷坚南侵时,谢安推荐他,当时中书侍郎郗超认为谢玄有才,不会辜负重任。
于是调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监江北诸军事。
后连破符坚军队,直至淝水之战,大败荷坚。
郗超在桓温任征西大将军时也任军府的属官。
后来桓温升任大司马,他又调为参军。
履屐,都是鞋,这里比喻小事。
④元功:大功。
先觉:有预见。
【译文】郗超和谢玄不和。
这时,符坚打算灭亡晋朝,已经占据了梁州、歧山,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淮阴。
当时朝廷商议派谢玄北伐符坚,人们私下里很有些不赞成的论调。
只有郗超同意,他说:这个人一定能成事。
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的军府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让人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使各人得到适当安排。
从这里推断,想必他能建立功勋。
大功告成以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为个人的爱憎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23)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
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
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
玄闻之甚忿,常于众中厉色曰①: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夏云为名②。
【注释】①厉色:神色严厉。
②君亲:君和亲,偏指君主。
发:出兵。
【译文】韩康伯和谢玄也没有深交。
谢玄北伐苻坚后,街谈巷
议都怀疑他会打败仗。
韩康伯说:这个人好名,一走能作战。
谢玄听到这话非常生气,曾经在大庭广众中声色俱厉他说:大丈夫率领千军进入决死之地,是为了报效君主才出征,不能再说是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