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世界现代史课件1

华师世界现代史课件1

世界现代史多媒体教学课件项目承担人:梁军课题组成员:黄正柏现代目录导言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三章十月革命第四章欧洲革命浪潮的涨落和共产国际第五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第六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七章20年代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八章20年代的国际关系第九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及成就与教训世界现代史导言教学目标:通过导言部分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分期、特征等理论问题和和这一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

一、世界现代史是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新阶段1 历史的继承性( 吴于廑先生有关世界历史横向和纵向发展的有关理论。

以及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中的相关观点。

)2 新的特点和趋势A 阶级矛盾意识形态斗争的转化康捷拉采耶夫的长周期理论B 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现代化C 国际关系结构的破坏与重组D 社会主义的实践与意义二、分期问题1 国内史学界的观点A 十月革命论B 当前主流看法2 国外史学界观点A 关于近代史的提法剑桥三史B 巴勒克拉夫的理论《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当代史导论》C 霍布斯鲍姆的一些提法《极端的年代》3 具体的分期1 20 世纪初期——1917 年,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列强争霸作为其特点。

2 1917 年——1929 年,世界革命高潮,资本主义国家战后重建,革命成为其特点。

3 1930 年——1939 年,法西斯战争的危险以及反法西斯运动。

4 1939 年——1945 年,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民主国家的民主力量同法西斯国家的决战时期。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1 注意国际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2 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各国政治、经济根本利益的冲突是贯穿世界历史进程的两条线索。

3 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4 各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它们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决定于各国自身的实力和对外政策。

总之,要从世界的全局去考察世界历史的运动和历史事件,评析它们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研究和学习世界现代史的基本方法。

史学名宿吴于廑先生中国当代历史学家。

原名吴保安,字沼越。

安徽省休宁县人。

193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获文学士学位。

1939~1941年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肄业。

1941年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

1944和1946年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

1947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

他认为在编纂世界通史时以欧洲历史分期为基本框架,分阶段汇编各国历史的作法应予改变。

编著有《古代希腊和罗马》(1957)、《外国史学名著选》(上卷,1964;下卷,1986~1987)、《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1985)、《大学世界历史地图》(1988)。

另有与北京大学周一良教授共同主编《世界通史》及《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各4卷。

发表论文多篇,如《世界史学科前景杂说》、《世界历史上的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世界历史上农本与重商》、《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等。

第一章20世纪初的世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现代初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整体发展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国家的状况及战前欧洲形势,掌握有关基本概念,认识帝国主义战争的根源。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历史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1、界定概念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新的社会形态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突破:电能的开发和广泛利用(能源问题)内燃机的开发和利用(动力与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炼钢技术的发展(钢铁时代取代纺织时代)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兴起(为人类物质生活提供了新的优质材料)2、作用和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交通工具的改进全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的形成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工业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亚非拉各国被卷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金融资本共扼的世界体系的形成综述二、二十世纪初的战争与革命的危机1、列强争夺世界市场的加剧和战争危机的形成(中心地区)二十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世界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在发展趋势上存在着两重性,且后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的发展方向。

帝国主义时代初期的三次战争:美西战争英布战争(纪录片)日俄战争英布战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对于20 世纪初世界经济领域的矛盾种类划分,法国经济学家米歇尔·博德认为大体如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间的矛盾每一个生产部门内部和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矛盾国内资本与外国资本的矛盾新旧工业部门之间的矛盾冒险程度和获利可能性之间的矛盾世界历史被推到了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十字路口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机和蒸汽机车2、革命危机的酝酿(边缘地区)俄国发展的特点: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是一种外源追赶型的现代化。

社会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国家。

与其他强国的关系:对西欧强国处于一定程度的依附状态。

国内政治:各种矛盾日益尖锐。

俄国各阶级的情况: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其他阶级1905年革命(纪录片)斯托雷平改革的失败(1906-1911)俄国的工农运动的高涨3、亚非拉地区(外围地区)俄国的1905年革命思考题: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异同。

简述1905年俄国革命的原因与过程。

试析早期三次帝国主义战争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参考书目:(英)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C.E.布莱克:《二十世纪欧洲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及其后果与影响。

一、帝国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1、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和影响经济学中的帕雷托最优原则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英德矛盾、法德矛盾、日美扩张和其它诸强间的矛盾、德俄矛盾2、军备竞赛和巴尔干危机二、一战的过程和影响1、大战的过程A 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西方学者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其他解释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14.6.28)B 战争的进程(参见地图)第一阶段1914年8月到年底马恩河战役、东普鲁士战役、奥匈与塞尔维亚之战第二阶段1915年初到1916年底东线战局的变化、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机枪破坏器、日德兰海战第三阶段1917年到1918年11月“无限制潜艇战”和美国的参战、德国孤注一掷使用毒气、停战协议、和平阿尔贡战役中的英军士兵1915.2美军参战1917.4索姆河战役中的英军机枪手凡尔登战役中的英雄贝当无限制潜艇战的牺牲品英国油轮“鲁西塔妮亚号”1915.5日德兰海战1916.5.31贡比涅森林停战协议1818.11.11英国民众在王宫前欢呼停战机枪破坏器的使用一战中的俄国炮兵受毒气伤害致盲的英国战俘2战争的影响资本主义体系的削弱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大为加剧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向国家垄断转变各种矛盾的加剧和革命形势的形成战争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三种对于战后世界的构想:威尔逊的14点、列宁的和平法令与英法维持其霸权利益的世界秩序思考题: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试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参考书目:(英)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地图第三章十月革命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十月革命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十月革命中列宁对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十月革命的后果和与影响。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列宁理论的发展列宁简介1、“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2、“世界革命”与“一国胜利论”。

1915,《论欧洲联邦口号》。

1916,《无产阶级的军事纲领》。

二、1917年俄国革命的进程1、二月革命(纪录片)2、两个政权苏维埃与临时政府二月革命的性质:A自发性B 全民性和历史主动性列宁取道德国、瑞典回国(1917.4)列宁发表演说宣传革命1917.4.16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的前前后后七月危机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3、列宁的策略和方针列宁的回国《四月提纲》关于革命的性质和前途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关于战争与和平的问题经济政策党的建设革命的方式问题评价:革命性与灵活性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实际情况的结合。

4、十月革命的过程七月危机图片赏析十月革命的总指挥托洛茨基十月革命时期的列宁与斯大林彼得格勒地图攻占冬宫阿芙乐尔号今日冬宫三、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1、苏维埃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打碎旧国家机器用新的国家机器来取代它。

镇压反革命。

坚持工农民主专政,保证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政权。

加强工农联盟。

开展广泛的经济与社会改革。

2、布列斯特和约(1918.3.3)3、击败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1918-1922)国内战争中的红军十月革命后被处决的沙皇一家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它是非常时期所采取的紧急措施,目标是为了确保苏维埃政权在十分严酷的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

它也是“左倾”思想的体现,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中外学术界对十月革命的相关看法:1、前苏联和中国:由肯定为主到否定怀疑再到理性思考、反思。

2、西方学者的观点:艾萨克.多伊奇:认为革命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至少极大地提高了俄国的国际地位并使之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霍布斯鲍姆:认为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成为了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救星”,因为共产主义制度的存在刺激了资本主义对自己的重大改革。

帕尔默.科尔顿: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有空想迈向实践的第一步,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方式。

思考题:简述十月革命的特点道路与意义。

试述十月革命后列宁相关理论的发展。

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得失。

参考书目:(英)莫瓦特:《新编剑桥近代史》(VOL11)中国社科出版社1999年版。

刘淑春等:《“十月革命”的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孙成木:《十月革命史》,三联出版社1980年版。

列宁宣布建立苏维埃政府第四章欧洲革命浪潮的涨落和共产国际一、战后初期西方革命的高涨1 、基本原因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使工人群众要求社会变革,随着人民对现实的不满,各国工会的力量大增。

俄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

2、几种类型: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和奥匈帝国的十一月革命)无产阶级举行的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

(芬兰、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期间的左派斗争和巴伐利亚共和国)罢工斗争和其他群众性斗争。

(日本的“米骚动”、意大利的工农运动) 反对干涉苏俄的斗争。

3、历史意义推翻了一些国家的半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