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 “自然”,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 压迫,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 这样一些含义。
“自然”
谁挥鞭策驱四方, 万物兴歇皆自然。
—— 李白
•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 黄帝;尧、舜、禹、汤;秦始皇;希特勒
“治大国若烹小鲜”
•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 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 ,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 己正南面而已矣。”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 二曰俭,三曰不 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 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中国古代哲学——
4
老子的哲学智慧
3 4
老子何许人也
• 迷一样的传说 • 黑格尔佩服老子,认为老子真正代表了东 方的哲学智慧。 • 世界发行量最大的两部书---《 圣经》、老子《道德经》
一、道法自然
老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4
南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 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二)、愚民
•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第三章
•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难得糊涂
•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 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 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 福。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道德经》四十章
相互转化 柔弱胜刚强
“道”之体是“虚静”“恍惚”“寂然”, 是“无忧”“无物”“无形”之无; “道”之用则是“柔弱”。
逆向思维
4 •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3 4
冯友兰赠李泽厚对联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刚日读史,柔日读经。”
清.钱大昕所撰联: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柔弱胜刚强
• 水的哲学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摧枯拉朽; 长江巨浪浩浩荡荡一泻千里; 深潭古井波平如镜无古无今; 一池春水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婴儿哲学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 牡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à ] ,和之至 也。
---《道德经》五十五章
孔子观于东流水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 必观焉,何也?” 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 ,夫水似乎德;其流也则卑下倨邑,必修其理,此似 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 不惧,此似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盛而不求概, 此似正;绰约微达,此似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以 出以入,万物就以化絜,此似善化也。水之德有若此 ,是故君子见必观焉。”
曾国藩联语: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怒而写竹,喜而绘兰”。
二、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八章 •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道德经》七十八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道德经》二十二章)
• 庄子:“上如标枝, 民如野鹿”
愚民的结果
• 反智---反进步、反文化---反科学进步 • 子贡与圃者的典故 • 圃者“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 ,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 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 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 而不为也。”
• 投机取巧
科学之“双刃剑”
----《道德经》第十一章
• 老子讲的“无为”是按“自然”规律办事 ,不妄为,不乱为,不胡作非为。
老子“无为”的襟怀
• 老子关注民生,批判统治阶级的贪婪 ,充满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从这个 襟怀出发,老子才阐述了“无为而治 ”思想。警告统治者,不要炫耀权利 ,自作聪明,贪得无厌,瞎折腾百姓 !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 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 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道德经》 第五十三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道德经》第七章
• 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历史的事实另人惊讶:
• 好人不得志,从屈原、岳飞、谭嗣同到彭 德怀; • 小人青云直上,从赵高、袁世凯到康生。 •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 归去来兮”; • 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柔弱胜刚强2
• 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 •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固:姑且 •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 是谓微明。 微明:高明微妙的谋略 •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 利器,不可以示人。
水之意象
• 演绎出了名彪千古的哲学论著。 • 水的意向是情的河流,是美的烟波。 ----莫不流淌着中国古人生命的泉流,莫不 激发着古人情爱的的浩然。
• 王安石:“千里澄江似练”;“六朝旧事随流水” •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某处,舞 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 泪”,“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
•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 敢为。 ----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常】(chánɡ)
“常”指裙子。《说文.巾部》:“常,下 裙也。”人类早期是以树叶、兽皮等作为 御寒之物。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后, “常” 作为遮羞物。有固定不变之意。如常法、 常规、纲常、伦常。
道有三层意义:
•道的本性 •道的公用 •道的规律
3 4
1、道的本性
--道法自然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 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物壮则老
•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二十三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 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5] ,柔弱者生之徒。
----- 《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岁月的联想
• 岁月给我们送来了昨天、今天 和明天,同样,岁月也给我们 4 带走了昨天、今天和明天。 • 为年轻人是送来 • 为老年人是送走 3
无为之感悟
• 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归宿。 自然是最根本的,无为是达到自然的途径。
• 要懂得对于生命的珍爱,懂得对于生活的 享受,懂得从劳累忙碌中寻求一片闲适, 寻求一片宁静。
静是心灵的升华
• 无为本来就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生活
• 静是一种感受,静是一种心灵的升华;静 是一片闲适,静是一片安逸。静到无所事 事,静到无所作为,静到只是享受阳光, 享受独处,享受亲情,享受音乐,享受美 味,享受爱情。
“有”和“无”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 shān zhí )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 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道的规律
• 反者道之动, • 弱者道之用。
政治家的等级
•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 • 汉文帝;秦始皇;希特勒;萨达姆; • “斯大林万岁”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君道“无为而治” 有三层基本的含义:
1、“我无为而民自化”。 2、 “我好静而民自正”。 静:无私欲;正,民风淳朴。 3、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三、无为
(一)、从“寡欲”谈起
• “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庄子认为 欲望来自“名”、“利”:
•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
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 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
---《庄子.应帝王》 不要追求什么名声,不要做出谋划策的智囊,不要承担 什么责任,不要当智慧的主宰。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 无我的境界,享受天所给的一切,而不要以为有什么所得 ,这都不过是虚无罢了。
“自然”是道的本性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