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诸子百家与中医药

诸子百家与中医药

第一讲诸子文化与中医药战国末期,中国古代哲学进入了建立体系、创立学派的学术大争鸣、大发展的重要时代。

在这一非常时期中,使以往长期积累的大量文化资料、思想资料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春秋时期官学垄断地位的被打破、禁锢的学术思想被释放,于是“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和争鸣便应运而生。

虽然号称“百家”,实际仅有十个学术流派。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论,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皆相成也……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所举十家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包括上自春秋下至秦汉的众多学者。

在这十家学术流派中,对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墨、道、法四大学派。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渗透于其中,并用以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解决相关的医学问题。

本章就“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作以述尧,在解析中医药理论形成的文化背景同时也论证《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

道家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老子是其创始人及学术代表人物,后经战国中期的杨朱、关尹、尹文、宋鈃、庚桑楚、子华子等齐国“稷下学宫”知名学者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当时较大的思想流派之一。

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

继承老子思想的主要有战国时期的庄子,后人往往并称“老庄”,以概先秦道家学派。

主要观点为:道气论、无为论、辩证观。

道气论1.道为“无”,是宇宙的本原,先天地的客观存在。

道有体用,从道体看,它是宇宙的本原,作为“天下之始”,道是“无”。

从道用看,它是法则秩序,具有昼行不殆、对立统一、天人一体、自然为本、无为五部委等客观规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道德经》第25章)作为宇宙本原的“道”,其生成宇宙万物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42章)这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道生万物的过程。

一为道之最初生成物。

一分为二,即阴与阳。

阴阳和而产生第三者,再繁衍而生万物。

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首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表明“无”即是“道”,“有”则为“一”,实际也包括“二”、“三”以至万物。

可以表示为:“道”(无)“一”(有)“二”(阴阳)“三”(阴阳和合)“万物”。

2.“道”为气,道即是气,气即是道;道为“一”,通天下一气耳。

(气一元论)稷下道家明确直接地以“精气”名“道”,提出了精气学说,建立了气一元论。

《管子·内业》篇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

”精气不仅为万物生成的本根,也是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起源,这种把人们的思想、智慧归结为“精气”运动的产物,是唯物地解释形神关系所作的最初尝试。

3.“道”为规律,是无为无形的宇宙本初的自然节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25章)“道”字古已有之,本义为道路,引申为法则、方法或主张、学说、德行。

在法则、规律的层面上,《道德经》认为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具有永恒性、运动性。

(二)无为论无为论是道家的基本理论之一,强调人到应同天道一样,顺乎万物之自然,遵从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对人为的干扰、征服和破坏。

但人道又不完全等同于天道,人道要有人的参与,不是无任何作为,要因势利导、因性任物、因民随俗,给外物创造条件,使其自然化育、自然发展、自然完成。

“无为”实际上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有为”。

《道德经》39章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9章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6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将老子无为的思想向消极方向作了发展,主张超脱形骸,物我两忘;同时把“自然”同“为”和“无为”结合在一起思考,明确提出了对“自然”的“因”和“顺”,即因顺自然。

《淮南子》也通过“因”界定为“无为”,并吸收儒法精神,把因君势依法度、因臣资用众能、因民性得民心、因风俗行教化纳入无味的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了对无为理论的创造性发挥,使无为与有为达到了有机整合。

(三)辩证观老子是先秦时代的辩证法大师,开创了尚柔、主静、贵无的辩证体系。

1。

老子比较系统地揭示出事务对立统一(依存、联系)的现象和规律。

在《道德经》中列举出大量对立的概念。

如:美丑,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祸福,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虚实,阴阳。

它们都是对立的统一,一方不存在,对方也就不存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2章)2。

老子概括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指出事物都向它的相反方向变去,这种变化是道的运动。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58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道德经》76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40章)3。

老子据事物向对立面转化这一原则,提出了认识世界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要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这种片面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后制先的观点也反映了其辩证法思想的局限性。

“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3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道德经》78章)(四)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道家学说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黄帝内经》的天人观、生命观、养生观、疾病观等,无不显示着浓厚的道家色彩,其中反复出现的“道”、“一”、“虚”、“静”等字,似仍保持着老庄之学的原义。

道气论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建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帝内经》反复强调“道在于一”,并提出了“天地之道”、“阴阳之道”、“经脉之道”、“营气之道”、“卫气之道”、“持脉之道”、“标本之道”等,强调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性。

同时,《黄帝内经》直接继承了稷下道家的精气说,把精气(或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生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并进一步解决了精气与形神之间的辩证关系。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藩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深刻影响《黄帝内经》养生和治法理论。

形成了《内经》法时守度、因势利导的治疗观念和顺应自然、恬淡虚无的养生方法。

《内经》在老子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下,不仅运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和五行的生克乘侮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并进一步提出了“升降出入”、“邪正虚实”、“寒热进退”、“病之逆从”、“正治反治”、“补虚泻实”、“标本缓急”等诸多对立的概念,在更深层次上反映辩证思维的特征。

二、儒家《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於道为最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曲阜)人。

儒家传人将孔子的言论辑成《论语》,体现了孔子的主张。

战国时孔子有影响的继承者为孟子、荀子等人。

汉代董仲舒弘扬孔子之学,为汉武帝所采纳,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文化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一)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理念1。

仁者爱人“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孔子视之为最高的道德原则,礼的理论基础。

在《论语》及儒学的其他著述中,仁的思想一以贯之。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智。

子曰:知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仁者爱人。

”(《孟子·离娄下》)“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礼记·中庸》)经儒家的宣扬,仁成为最高的道德观念和必备的品质。

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把自己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仁与不仁不两立,仁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标准,忠君孝亲治国安邦的精神武器。

要而言之:(1)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仁”;(2)道德精神:宗法伦理中心主义;即“礼”,表现:孝、慈、仁、义、礼、知、信、忠、亲、勇、诚。

儒家的道德精神确实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但也导致中国古代政治上重人治、轻法制,在认识上重德性、轻知性的弊端。

2.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也称为中庸观、中和观。

中和观念在中国早已产生,《尚书》即有“允厥执中”、“作稽中德”之语,《易经》也反复提到“中行”、“中正”、“中节”等,皆为“尚中”思想。

至《论语》正式提出了中庸的概念,孔门后代又多有发挥。

《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何宴《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郑玄注:“中和之为用。

庸,用也。

”《论语·先进》:“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学而》:“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以节之,矣不可行也。

”至《礼记·中庸》又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中庸观,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从《尚书》、《论语》到《礼记》,“中”所表示的是正确的方法,“和”所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