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
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
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
”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
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
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
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
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
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
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
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
[2](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
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3]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
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
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
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4]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
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5]唐代众多诗人都为古琴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其中不乏李峤、李颀、李白、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著名诗人。
晚唐时期曹柔鉴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大大简化了古琴谱的阅读,方便了古琴的学习方法,他创造的简字谱是后来一直沿用至今的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高峰,同时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阶层都将古琴文化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将其看作“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影子。
在积极实践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探讨与总结了古琴音乐的理论。
无论是在音乐演奏的层面,还是文化构建的角度,宋人都作出了超越前代的成绩,并且在宋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后来明清之际琴学兴盛的局面才得以形成。
宋朝的古琴文化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
[6]明、清时期古琴文化基于宋代的成果和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出现兴盛局面,大量琴谱得到便利的刊刻并流传,目前见于记载的琴谱就有一百四十多种,而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
琴学一时兴盛起来,古琴文化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足和全方位的发展,无论其音乐或文化的理论体系都更加完善。
如明初琴家冷谦所作《琴声十六法》,即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所提出的理论。
[7](二)古琴文化的历史传承古琴文化之所以存在了四千余年,离不开古往今来人们对古琴传承作出的贡献。
历史上古琴的传承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深的有古琴流派传承和斫琴工艺传承。
1、古琴流派传承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
古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古琴文化本身就非常个性化,底蕴深厚,所以就会存在传承风格派系的多元化。
比如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师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
所以不同的琴家针对同一曲目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于是形成不同的风格。
所以在古琴领域中,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存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从而存在着许多流派,其数量之多,也是大部分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比拟的。
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8]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作是广陵散。
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
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
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
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派、梅庵派等。
[9] 2、斫琴工艺传承古琴造型优美多样,常见的为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连珠式、神农式、灵机式、蕉叶式等等。
古琴的样式主要是依据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长期演奏的振动和古琴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
一般琴漆有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
有断纹的琴,音色十分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通过代代相承,许多古琴成为传世名琴,如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太古遗音、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在古琴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精湛的斫琴工艺和造琴名家。
如唐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及四川郭亮、江南张越为一代名家,而雷氏家族中以雷威的制琴技术最高。
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
[10]宋代时期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
元人朱致远、明人张敬修是元明时期的造琴名家,也不少传世之作。
明代时期藩王潞王监造的琴有200多张,但佳者极少。
古人造琴的经验收录在一些琴书中,最早是北宋时期的造琴法。
一种见于《太音大全集》(1413年以前刊),一种见于《琴苑要录》(宋人编,明代抄本)。
明代《风宣玄品》(1539年刊)等都收有系统的造琴法。
[11]有的古琴琴腔内或琴背上刻有制作者或监造者的姓名以及年代,更有许多优良的琴琴背上被刻上诗词,并根据琴的特点、造型和作者的意愿命名。
(三)古琴文化的历史特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具有重视生命享受这一精神特质。
它吸收了我国儒学、道学两大支脉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古琴文化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
古琴文化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正音,即五声音阶,这可以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古琴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12]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这也是古琴最适宜于夜深人静、净水湖畔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最能与古琴音乐的风格和其所追求的意境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由此可见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这两个词恰到好处,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是需要从其深度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出精神内涵,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而不是单一从琴乐的曲调理解。
这些主要应表现在对古琴音乐题材的选择、精神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二、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及问题中国古琴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盛,派系兴旺,名家云集,但是古琴文化作为一个儒家和道家等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文化兴盛的代表性文化。
如今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向世界敞开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而且这种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和扩大。
西方文化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国大众追捧的热潮,中国的文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强调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强调艺术性”的专业性精英文化以及“小资”情调的都市文化类型外,更形成为广大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