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文体知识一、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作用:强调了……事件的结果或高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

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铺垫。

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

(4)补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五、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常见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六、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的作用:①塑造人物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①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地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地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地观念地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②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地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是:可以显示情节发展地必然性,增强作品地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地兴趣和关注。

③象征:通过特定地、容易引起联想地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地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是:把抽象地事理表现为具体地可感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④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地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地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⑤衬托(烘托):指地是以乙托甲,使甲地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作用是:突出本体地某个特征。

⑥抑扬:把要贬抑否定地方面和要肯定地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地目地,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作用是: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地艺术效果。

⑦(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地作必要地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完整严谨。

⑧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地直接地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地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地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地人物或景物地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⑨虚实结合:是指现实地景、事与想象地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地情感。

作用是:鲜明地刻画人物地性格,凸现事物、景物地特点,突出主旨。

⑩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地基础上融入作者地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地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地余地和想象地空间。

⑪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地情感和富有哲理性地思想。

⑫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地情感。

⑬融情于景:人要表达地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地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⑭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地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地特点,营造氛围。

⑮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地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⑯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地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

⑰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地特点。

⑱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地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地立场和态度、个人地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地思想、情感。

⑲白描:不用华丽地辞藻,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地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地效果。

⑳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1.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地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地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22.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地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3.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地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24.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地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地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地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地效果。

九、记叙文的语言语言特色:1、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1)朴实无华(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3)言简意赅,朴素自然(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2、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3)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4)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5)说理深刻,内容厚重(6)语言气势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7)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总结一、问标题:标题的作用、含义答题提示:(1)是全文的线索;(2)题目点明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5)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8)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标题含义往往包含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

二、问情节1、概括主要事件答题提示:抓住文中六要素,从主人公的角度表述,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

2、人物感情变化轨迹答题提示:从文中找出描述心理的词语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答题提示:(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三、问主题答题提示:概括主题、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作者表达的感情。

概括层意、段意、中心。

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首段或尾段句、议论抒情句。

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

②用概括法,概括出各层的意思。

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

总结中心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四、赏析句子答题提示:表达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感情)1、某一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衬托、对比、烘托铺垫,表现人物品质、心理、情感,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心理活动:如感动、感激、愧疚、自责、喜悦等,一定要答出原因。

2、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提示: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