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具体行政行为)【圣才出品】

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具体行政行为)【圣才出品】

第13章具体行政行为
一、概念题
1.具体行政行为
答:具体行政行为是在行政管理过程中,针对特定的人或事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的行为。

其行为的内容和结果将直接影响某一个人或组织的权益,具体行政行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行为对象的特定性和具体化,属于某个个人或组织,或者某一具体社会事项。

2.抽象行政行为
答: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人和不特定的事,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包括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性文件。

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以下特征:①对象的普遍性。

抽象行政行为以普遍的、不特定的人或事为行为对象。

②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首先,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的效力,它对某一类人或事具有约束力。

其次,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后及力,它不仅适用于当时的行为或事件,而且适用于以后将要发生的同类行为或事件。

③准立法性。

抽象行政行为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行为,但它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特征,并须经过起草、征求意见、审查、审议、通过、签署、发布等一系列程序。

④不可诉性。

抽象行政行为不能成为行政诉讼的直接对象。

3.裁量行政行为(武大2009年研)
答:裁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法规范的适用具有灵活性的具体行政行为。

与之相对的是羁束行政行为。

羁束行政行为和裁量行政行为的分类,对分析和认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在法律适用上,羁束行政行为只存在合法性问题,而裁量行政行为不仅存在合法性问题而且还存在公正性问题。

4.具体政行为(行政决定)的确定力(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是指已生效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的确定力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确定力和实质上的确定力。

形式确定力,即不可争力,是具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的一种法律效力,除无效行政行为外,在复议或诉讼期限届满后相对人不能再要求改变具体行政行为。

实质确定力即“一事不再理”,是指行政主体不得任意改变自己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答: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有关人员或组织所产生的法律上的约束效力,有关人员和组织必须遵守、服从。

行政行为的拘束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行政主体的拘束力;②对行政相对人的拘束力。

6.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答: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是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

二、简答题
1.简述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

(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1)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
①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过程中,针对非特定对象制定的可以反复适用的法规规章及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行为。

其特征有:a.必须是有权行政机关制定的;b.行为针对的必须是非特定主体,而不是特定人;c.该行为的载体是具有规范性、稳定性、可以反复适用的法。

②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个人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行使职权针对特定人就特定事项所实施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一次性法律行为。

其特征有:a.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所为的行为,非行政主体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具体行政行为;b.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法律行为,它的内容是根据法律法规实施的,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能够产生法律后果;c.具体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实施的行为,不能反复适用,不具有普遍约束力。

(2)划分标准
对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是以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的。

这是行政行为最重要的分类之一。

(3)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
①相对人的明确程度不同。

抽象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范围不明确,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或事;而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范围明确,是特定的人或事。

②法律效力不同。

抽象行政行为一般针对将要发生的事项,面向将来,可反复适用,没有次数限制;而具体行政行为多针对已经发生的事项,向前发生效力,不能反复适用。

③对行政主体的层级要求不同。

抽象行政行为的主体有较严格的限制,而且多为较高层
次的主体,特别是行政立法的主体必须是法定的有权主体;而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没有特别限制,任何有资格的行政主体都可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一般情况下较低层次的主体居多。

④表现形式不同。

抽象行政行为的典型表现形式是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以及决定、决议、通知等非规范性文件;具体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是行政处理决定书,如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许可证等。

⑤程序不同。

抽象行政行为主要适用会议型程序;具体行政行为适用处理型程序。

(4)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区分的意义
将行政行为划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在行政法制实践中,特别是在行政诉讼中有重要意义。

行政诉讼法在确定受案范围时采用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我国行政诉讼只能针对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不可诉的。

2.行政行为的内容上具有哪些效力?
答:行政行为的内容具有以下效力:
(1)确定力。

确定力是指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所具有的不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

(2)拘束力。

拘束力是指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具有的约束和限制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为的法律效力。

(3)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已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对其内容予以实现的法律效力。

(4)公定力。

公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论是否合法,即具有被推定为合法而要求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表示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3.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能行为。

(武汉大学2006年研)
相关试题:按照行政行为是否可由行政机关主动实施为标准,可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作为与行政不作为。

(辨析题,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研)
答:(1)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的行政行为。

它是与行政作为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它以消极不作为的方式表现出来,无明确的意思表示或外在动作行为。

行政不作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负有作为的法定义务。

这种义务来源于法律、法规对行政主体职权和职责的规定,且具体可以依申请或依职权而发生。

②在程序上表现为消极的有所不为,即没有履行该作为的法定义务。

既有程序上的特点——消极地不作出或没有完成一定的程序行为;也有实体上的特征——不履行作为的法定义务。

并且,行政不作为中的“不为”或“不履行”是指行为人在当时情况下,能够“为”或履行而出于故意或过失没有“为”或“履行”,并不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使其不能“为”或“履行”,且是逾期没有“为”或“履行”,如果法定期限尚未届满,应视为行政主体还没有作为,如果法定期限届满而“为”或“履行”,则是作为迟延,都不能视为是行政不作为。

(2)行政不能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因客观因素的约束而无法将行为过程推进到法定终端的行为,它既具有作为行为的积极性特征,又具有不作为行为的表现形态,即没有把行为过程推进到法定的行为过程终端。

(3)不作为行为与行政不能行为的主要区别是:
不作为行为是由申请人申请引起,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公民、法人与其他组织提出申请,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才能成为一种具体内容的有实质内容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对这种具体的有实质内容的法定职责拒绝履行、不予答复或拖延履行时,就构成不作为。

行政不能行为可发生在职权行为过程中,也可发生在职责行为过程中。

发生在职权行为
过程中的不能行为,不以相对人先行申请为启动条件,而是由某一事件的发生引起,也就是说,某一事件发生后,行政主体享有的职权就成为一种有具体内容的职权,行政主体不行使这种职权,就是失职;当行为环境阻却这种职权行使时,就构成不能行为。

4.判断:某市为了改造旧城,需拆除某条街道两旁的建筑。

市政府颁布通告,要求该地段的100户居民限期搬迁。

市政府作出通告的行为性质是具体行政行为。

(电子科大2011年研)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具体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行政职权,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特定的具体事项,作出的有关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单方行为。

可见具体行政行为是对特定人与特定事项的处理。

题目中,政府发布的拆迁通告具有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但其内容拘束的是街道两旁的100户特定的居民,因此,市政府作出通告的行为性质是具体行政行为。

5.简述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武大2009年研)
答:(1)公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得到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尊重的一种法律效力。

这也就是说,公定力是一种对世的法律效力。

它并不是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双方而言的一种法律效力,而是对行政主体以外的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而言的。

公定力表现为一种尊重义务。

它要求一切机关、组织或个人对行政主体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表示尊重,不能任意予以否定。

(2)是否所有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具有公定力,在理论上存在争议。

许多学者认为,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