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2.《孝经》只有388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

这反映出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4.《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

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这言论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5.《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

”《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

”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6.《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D、改革选官制度7.从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到刘知己“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再到龚白珍的“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这反映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A、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B以书写信史为追求目标C、以秉笔直书为记事原则D、以官修史书为史学正统8.苏格拉底在传道解感的时候分文不取,安提丰质疑苏格拉底的生活因此穷困潦倒。

苏格拉底回答道:“我没有收取酬金的欲望,所以我会选择我讲授的对象,对于那些我不喜欢的人,我会选择不为他们服务。

”这反映出苏格拉底A、主张扩大受教育范围B、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C、重视人的素质和内涵D、继承智者学派的教育理念9.15世纪前后,意大利的许多市民虽然十分蔑视和反感腐败的教会。

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仪式却采取了默认态度并坚决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以世俗享乐满足肉体需要,以宗教活动满足精神需要。

这说明当时A、教会放松对市民生活的控制B、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C、文艺复兴运动缺乏社会基础D、社会观念处于转型时期10.1895年之前,中国的公开出版物多数由教会或传教士发行,主要服务于商业机构或宗教团体。

1895年后民间的政论报刊迅速兴起,从1895年至1898年出版的中文报纸杂志大约有120种,其中80%归国人所有。

这一时期报刊创办热潮的出现反映出A、报刊成为新的大众媒介B、国人救亡意识的高涨C、民众参与政治的环境改善D、西方观念对中国的影响减弱11.1902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一经刊行便风行一时,但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译者的兴趣却不在于演绎故事,而是在每个篇目后以译者“识语”的形式,借助故事里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与尔虞我诈来点评晚清时局、抒发自己的思考。

这表明林纾A、开创自由个性的翻译风格B、专注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C、倡导维新救国的政治主张D、利用进化论宣传革命思想12.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A、课程设置超越了时代的要求B、儒家思想已经丧失正统地位C、传统观念阻碍社会变革D、共和政体备受大众质疑1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史学界对下列历史人物研究最为集中的一组是A、严复康有为梁启超B、洪秀全李秀成孙中山C、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D、卢梭华盛顿拿破仑14.近代西方一文学艺术流派认为:“中世纪充满了英雄业绩、高尚的情感和社会和谐情感是人类的精髓”“稗史传奇、神话和民族的民间传统是诗歌和艺术的源泉”。

该流派是A、浪漫主义B、古典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15.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推出国防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把公路作为躲避洲际导弹袭击时城市疏散的通道。

在此背景下,美国文学领域出现了公路叙事文体,它们以自由驰骋和漂泊流浪表达对传统的挣脱,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

这一文学现象A、具有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特征B、突出了战后美国民众的理性思维C、说明民众对美国干预政策不满D、反映了冷战导致美国社会的焦虑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2分)华夏认同观念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角度。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历史作用。

(6分)17.(19分)女性阅读的演变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个侧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女教典籍是中国古代针对女子的教育训诫读本,许多女性从习读女教典籍开始其阅读之旅。

李唐王朝自“安史之乱”(755—763年)至唐代灭亡,一直处于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的动荡之中,贞元年间(785—805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据前代女训作《女论语》,包括立身、学作、事舅姑、事夫、管家、守节等十二章,事无巨细地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世之理。

如“事舅姑”章有“呼唤不来,饥寒不顾……天地不容,雷霆震怒。

责罚加身,悔之无路”,“事夫”章有“女子出嫁,夫主为亲。

前生缘分,今世婚姻”等。

此书成为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女训书籍。

——据陈秀钦《唐代女性阅读活动浅析》等材料二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女性大多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仕宦之家,有的还曾留学海外。

她们幼时有诸子经书与经典名著的根基阅读,少时又广泛接触各类新学报刊和自由平等、民主革命等新学说,以及西洋戏剧、小说名著,到20世纪20年代,步入青年、中年的她们许多开始登上广阔的历史舞台,成为作家、学者、医生、报人、科学家等,发掘出更多新的知识领域,其阅读和思考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越发纵深。

——摘编自李海燕《中国新知识女性的阅读史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论语》出现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的中国女性阅读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背景(12分)材料1949年以后,革命史学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由边缘走向中心。

1954年,胡绳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确立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叙述框架:开端于1840年鸦片战争,下限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三次革命高潮”为主线。

此后,戊戌维新因“改良”而逐渐趋向负面评价,辛亥革命亦因“不彻底性”而评价低落,只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标杆而成为研究热门。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历史学界出现若干学术争论,包括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农民战争评价问题等。

1979年,戴逸提出不能用阶级斗争代替一切,生产斗争、科技发展都是社会发展的伟大动力,这一主张得到广泛支持,对生产力的研究形成热潮。

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人们注意到中国近代史还存在着另一个过程,即追求近代化的过程。

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由比较偏重政治史发展为多领域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完整的研究体系。

——据王建朗《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材料宗教改革对欧洲近代早期的历史演进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斯·韦伯认为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信仰,尤其是加尔文派新教,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进而认为新教“制造了近代民主”、“导致近代资本主义”、“是近代科学之父”。

但此后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强调宗教改革有其深厚的中世纪根源,一开始并未与中世纪基督教断裂,它“主要是一场宗教运动……理论具有超现实与超自然的特点”,“关注的是从地狱中拯救灵魂,对他们来说,来世的事务更重要”,他们由此认为宗教改革不是近代之始,不是西方通向“现代性”的必然基石。

——摘编自刘城《马克斯·韦伯与二十世纪宗教改革史学》评材料中关于宗教改革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A 2.D 3.D 4.B 5.C 6.C 7.A 8.C 9.D 10.B 11.C 12.C13.B 14.A 15.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2分)(1)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6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2)为其合法地位寻找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6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17.(19分)(1)原因:适应重建社会秩序、恢复伦理纲常的需要(或:唐末社会动荡);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

(3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历史影响:规范社会伦理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传统伦理观念桎梏女性的自由和才能。

(4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2)特点:承袭传统与选择新知兼而有之;体现明显的阶段性;阅读领域从封闭保守逐步走向自由多元(或:阅读领域日益纵深、广泛)。

(4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两点即得4分)历史背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伴随列强侵略,西学在华广泛传播;清末民初新式教育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的开展和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

(8分)(每答出一点得2分,任答出其中四点即得8分)18.(12分)答案为:论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有: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近代史研究以革命史观为基本指导思想,偏重政治史、革命史;改革开放以来,突破革命史观的局限,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阶段差异的原因有:新中国成立之初,近代史研究主要服务于巩固政权和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之后又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近代史研究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和“双百”方针恢复等因素的影响下,得以迅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