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完整版)《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开远市教育科研“小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立项编号:20120661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课题类别:市级一般课题研究领域:学科教学****人:***所在单位:开远市第九中学《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名称《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研究》二、课题研究周期2012年6月—2013年9月(一年)三、课题提出的背景2009年云南省进入高中新课改,高中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都有很大变化,数学结构、内容等都与往年有所改变,初高中脱节问题日益突出。

近几年来普通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业水平起点不同的新生涌入高中,我校作为普及高中试点学校,学生录取成绩较低,被调查对象15届高一新生,入学数学成绩最高分85,最低分6,平均分约为52.4。

初中基础较弱,大部分高一新生学习数学感觉很吃力,教师教学方面也倍感困难,不但要教授高中新知还要补充初中知识,因此研究衔接教学十分必要。

通过分析初高中学习衔接方面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 教材的变革与深化需要进行衔接教学教材是课程建设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每次的课程改革都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全新的课程设计,新课程改革后使用的教材,虽然初高中教材的难度都有所降低,但与初中义务制教材相比,高中现行教材(人教A 版)有如下特点:一是容量大,高中必修课本5本,高考考察选修内容理科3本,文科2本,另外高考选作题涉及选修4系列的三本课本。

高中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

二是内容抽象,高中教材不仅有大量抽象的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我们既要准确理解他们的意义,区别与初中教学中的差距,同时还要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推理、运算,这对刚进高中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

三是起点高,从整个高中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要求高一学年完成必修1、2、3、4四本课本的教学,由于《函数》这一章太难,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新教材又把空间立体几何安排在高一上学期,也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造成知识脱节。

加上高中受高考指挥棒的牵制,虽然教材缩减了不少内容,但许多教师不敢轻易降低难度,补充了大量的知识,人为加大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难度差距。

2.学法与教法的变化需要进行衔接教学研究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并且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偏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另外随着近年高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一大批青年教师担负起高中数学教学的重任,他们学历高,干劲足,但他们或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 包括部分老教师) ,对教材的变革特别是新大纲及义务制教育新教材的变化及理念不熟悉,对教材的处理和理解往往只根据自己的经验,教学中盲目提高教学要求,增加教学难度,造成与学生认知结构的严重冲突,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3.环境与心理的变化需要进行衔接教学研究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面临许多变化,新教材、新老师、新集体,环境的改变制约了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曾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有的甚至跟不上班级,高中教材起始部分的集合和函数思想等内容的引入使数学无论在下降的人数还是在下降的幅度更甚于其它学科,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学生不适应高中的数学学习,如何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教学面临新的课题。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1.课题概念的界定(1)新课程背景的说明:新课程背景是指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在学习内容上,要精选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在学习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与人合作,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

在课程资源上,要构建开放式的课堂,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原则是“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创新发展。

(2)对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界定衔接,其词语来自电子信息词汇,是指在电子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并把它们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

指用某个物体连接两个分开的物体。

本课题中的衔接是指尽快达成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角色转变。

高中与初中的数学衔接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选择与高中知识联系较密切的初中知识和初中删节知识,按照所选内容,内在的关联顺序,及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步深入。

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理解、主动学习和质疑的习惯。

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行具体的探究与研讨,开发出建立在初高中衔接基础之上的校本教材,将从“知识衔接"”、“学法衔接”、“教法衔接”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把握:①知识衔接:初高中知识衔接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的过程.开发出体现知识衔接的校本课程,是本课题关注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入学以后,我们将通过精心设计的"学情调查问卷"及与初中数学教师的联系、沟通,精选学生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列出知识衔接提纲,通过研究,设计出知识衔接的整体规划,为高中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厚实基础.②学法衔接:本课题将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并探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出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究性问题,培养探究能力,为学生快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③教法衔接: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是否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出发,从而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追求.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为最近发展区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和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原则。

最近发展区指“介于独自解决问题所显示的实际发展程度,与经成人指导(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显示的潜在发展程度之间的距离。

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创造的,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是由教学动态决定的。

就教育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水平,而应该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一年级正处于初高中衔接教学最佳期,这时对学生进行衔接教学,既可以弥补巩固初中知识,又可顺利进入高中学习,所以本课题选取2015届高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个体在遇到新的刺激时,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它,以求达到暂时的平衡。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引起认知结构的一种新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的教学,教师要以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为依据,对数学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协调、监控和评价,以确保意义建构目标的实现。

所以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认知灵活性理论和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情景性教学及支架式教学。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数学学习事实上就是再创造过程:我们在此并非是要机械地去重复历史中的“原始创造”,而应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出有关的数学知识。

①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由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也善于使用它们,一般来说还可以保持长久的记忆;②发现是一种乐趣,因而通过“再创造”来进行学习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具有动力;③通过“再创造”方式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对数学教育是一种人类活动的看法。

让学生学会“再创造学习”是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本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将立足于开远市第九中学15届高一新生的数学教学实际。

以高中新课改为研究背景,分析初高中教材、教法、学法之间存在的脱节现状,探寻初高中的衔接点,采取一定的教学实验,探寻有效的衔接教法和学法,最后形成符合我校高中学生的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校本教材。

2、课题研究的意义:(1)通过研究,促使教师从研究的视角来审视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这一学习主体。

反思自身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

(2)通过研究,引导教师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数学,解决“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更好”等问题,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程的教学思念,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3)通过研究,开发校本衔接课程,从而引导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三维目标实现方案,更好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形式,促使同学们改进自身的学习方式。

(4)通过研究,为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解决积累经验,提供相关数据,促进教师们课程观的变革,提升教师们的校本教研水平。

本课题研究的是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问题。

关注的是学生、教材、教法,研究的着力点放在课堂。

着重解决的是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这一困扰新课改一线教师的现实问题。

这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崭新而具体的领域。

六、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在国内,新课程标准是2001年才颁布的,在全国范围内新课程教学时间不长,相关成果不多,基本还处于试验阶段,科研成果的主要形式也仅仅来自于新课程的一些培训,包括专著丛书等。

国内相关课题有:1996年常州市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课题组开展了“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的课题实验;1997年启东市江龙中学在启东市教研室的指导下启动了“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四川省凉山州西昌铁路中学1998年立项的州级课题《高初中数学衔接的教学》,这些虽都是在高中老教材的基础进行的,但其中的衔接教学措施值得借鉴。

高中数学新课程正在摸索中前进,研究基础薄弱,科研项目中开展系统全面的初高中衔接研究很少,建构在全面研究基础上的初高中校本教材更是空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