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政治第四课练习题

高二政治第四课练习题

高二政治第四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一事实说明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内因决定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B.内因只有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C.外因能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发展D.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的这副落第联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B.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C.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4.“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句诗强调的是A.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B.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的作用是不同的5.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科学家的这个告诫强调的是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6.俗话说:“名师出高徒”。

这句话A.看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作用B.肯定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C.否定了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D.夸大了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

”孟轲的这个观点认为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C.外因在事物发展中不起作用D.在事物发展变化中,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8.苏轼在《范增论》中讲到刘邦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关系时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这段话蕴涵的主要哲理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9.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A.内因B.外因C.矛盾D.主要矛盾10.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量变①是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②包括数量增减和各构成成分的排列结构的变化③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主次地位没有易位、统一体尚未破裂的状态④原因在于事物外部矛盾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1.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质变①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②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地位相互转化引起的③是事物数量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引起的④是新事物战胜取代旧事物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12.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A.两种状态B.根本原因C.必然趋势D.内在动力13.下列各项属于量变的是①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②组成事物各部分在排列和结构次序上的变化③事物不显著的变化④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破裂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是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这副对联的哲学寓意是A.量变是事物的不显著的变化B.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5.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这是因为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C.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6.“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B.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D.事物的发展变化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

”这句古语蕴含的哲理是A.部分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B.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18.拿破仑在日记中写道:“2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3 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则总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

”这个事实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B.一般说来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C.量变能引起事物性质的改变D.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注意引起事物质变的数量界限19.把握“适度”的原则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意义。

下列做法和说法中,符合适度原则的是A.过犹不及B.画蛇添足C.多多益善D.矫枉过正20.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因为A.新事物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发展起来的C.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D.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21.下列各项符合辩证法观点的有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②蝼蚁之穴,可溃千里之堤③杀鸡取卵,竭泽而鱼④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2.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毛泽东讲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的共同哲理是①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②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③事物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①2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是否承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是否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D.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24.俗话说:“好事多磨”。

这句话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是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C.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D.事物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25.“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句话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B.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C.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以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26.“可以把辩证法间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可以抓住辩证法的核心。

”这是因为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C.矛盾观点揭示了普遍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源泉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27.下列观点属于形而上学观点及其表现的是①存在即被感知②天不变,道亦不变③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④否认意识的能动性A.①②B.②③C.②④D.②③④28.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A.和谐就是美和善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C.是亦彼也,彼亦是也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29.“井底之蛙”是讽刺那些A.不从实际出发的唯心主义者B.否认意识能动性的人C.孤立地看问题的人D.把局部当作整体的见识短浅的人30.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莫道下山便无难,赚得路人错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方出一山拦。

”这首诗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世界纷繁复杂,神秘莫测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在人生道路上,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困难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二、不定项选择题31杜牧在《阿房宫赋》:“灭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共同起作用32.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过程说明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C.外因是通过内因则起作用的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这些说法蕴含的共同哲理是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C.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D.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34.法国的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丹纳的这个观点A.承认了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B.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C.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D.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35.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

”这个观点A.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认为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C.否认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D.否认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外因同时存在36.“泾渭自分清共浊,薰莸不混臭和香。

”这句诗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一事物和周围事物的相互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D.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37.“见贤思齐(齐:看齐),见不贤而内省(内省:自我反省,警惕)。

”这种修身之道包含的哲理有A.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C.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D.要具体分析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38.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文艺工作者开发文化下乡活动,这种活动引起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这说明A.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39.“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有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B.为桔为枳的根源在于事物自身内部的矛盾C.为桔为枳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条件D.改造淮北的环境,桔生淮北也可为桔4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B.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内因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D.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41.对待事物要掌握好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这里所说的“适度”是指A.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B.把握事物质变的界限,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C.维持事物的运动状态D.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防止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42.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

用量太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又会造成中毒。

这说明A.量变是事物数量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B.量变能够引起质变,要重视事物的数量变化C.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主意保持事物的数量界限D.要保持事物的性质,必须防止事物数量变化43.“一个人的缺点通常同他的优点有关。

一个人的缺点仿佛是他的优点的继续。

如果优点的继续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表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那就会变成缺点。

”列宁的这个论述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量变能够引起质变,要注意保持事物性质的数量界限D.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4.“田忌赛马”的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是从量变开始,我们一定要重视量的积累B.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C.我们一定要重视事物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D.我人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45.古人云:“多行不义必自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