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24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共24张PPT)


8.人们可以根据条件去改变、创造规律。( 错) [矫正]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不能创造、 改变和消灭规律。 9.人类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等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错) [矫正] 太阳东升西落等属于现象间的联系,不是本质的联 系,故不是规律。现象表现规律,但自身不是规律。
10.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把握规律。( 错) [矫正] 把握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 并不意味着能够把握规律,因为它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重难点二 全面理解运动(5年0考) 1.运动的含义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哲学上所讲的运 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注意:哲学上讲的运动≠运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对世界上一切运动形式共 同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你坐电梯时,相对于电梯,你是静止的,但你无时无刻 不在运动。你坐在山巅,望着远处的风景,风景是静止
的,但风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题中的观点( D )
①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②否认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③看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认识到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重难点三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5年2考)
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原理内容
方法论
规律是 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
客观的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一旦违 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
规律是 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 普遍的 其固有的规律
3.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错) [矫正] 物质是永恒的,是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可以 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社会劳动集中体现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错) [矫正] 社会的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 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意识现象的存在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错) [矫正] 意识现象不属于物质,但其存在并没有否定世界的 物质性,因为世界的物质性强调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而 不是指世界有什么。 6.要将运动的相对性和静止的绝对性结合起来认识事物。 (错) [矫正]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不能混淆运 动和静止的属性。
56年前,塞罕坝条件之艰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1962年,27
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原3个林场的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植树队 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目前塞罕坝总经营面积140 万亩,森林覆盖达到80%,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 012万立方米,森 林资源总价值约202亿元。塞罕坝再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的 高岭”。从塞罕坝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贪婪是绿色
下列对甲、乙两位同学观点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B)
①这两种说法自相矛盾,相互对立 ②甲同学说的“物质”与乙同学说的“事物”是普遍与特殊 的关系 ③甲同学是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物质,乙同学是以运动的观点 看待物质 ④甲同学是从物质的属性而言的,乙同学是从物质的具体形 态而言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点拨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 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 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腐乳又被称为“中国奶酪”,传统中医认为腐乳性味甘、温, 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作用。现代营养学证明,豆腐在 经过发酵后会得到更多利于消化吸收的必需氨基酸、烟酸、 钙等,还能得到一般植物性食品中没有的维生素B12。从哲学
角度看,这体现出( A )
①尊重物质的自然属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 ②腐乳的营养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 ③腐乳的自然性质是其具备特定营养的物质性基础 ④对腐乳营养价值认可的提升源于人们认识的转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在哲学讨论课上,甲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乙同学说 “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假如你是哲学老师,你认为
根本属性
无条件 有条件
本质的 人的意志
客观实在 客观的物质性
承担者
规律
规律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基本逻辑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重难点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5年1考)
1.正确理解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的是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 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的是物质具有可知性, 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 识、精神而言的。
【易混辨析】
必须尊重 规律,按 客观规律 办事,而 不能违背 规律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 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 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
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B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存在的
侧重强调 运动离不 开物质
离开物质 谈运动, 会导致唯 心主义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含 是指宇宙间一 一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区 别
义 不 同
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指物体相对 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说物质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全面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客观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 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 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特性
具体的物质形态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 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区 别 存在
状态
联系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①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 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 有了物质。②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 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 态代替物质,否则就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③二者是共 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 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2.运原动理和物质的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是 物质固有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 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 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
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 物质离不
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 物质,动都有自己的 运动,物质是 承担者或者叫载体。 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考点考向
命题特点
哲学的物质、 运动概念 高考对物质概念的考查以选择 题为主,对规律相关知识的考
查,有时会涉及意识的能动作
物质运动的规律
用、联系等知识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人的意识
物质的 社会
易错分析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判断并更改. 1.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错)
[矫正]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物质的东西可以离开观 念的东西。 2.雾和霾都是唯物主义讲的物质。( 错) [矫正] 雾和霾都属于唯物主义中的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不是
马克思哲学中讲的物质。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 念。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客观的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生产方式:是生产劳力动和者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 生产力 产 方 式
劳动资料
物质的、 客观的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生产关系 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物质关系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 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 于它的物质性。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发展的大敌。绿色发展,首要的原则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塞罕坝林场党委书记刘海莹说。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客观性的知识说明塞罕坝出现“飞鸟无栖 树,黄沙遮天日”到再次成为“美丽的高岭”的过程。
【答案】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 观规律,不能违背和抗拒规律,否则就会遭受规律的惩罚。 ②清王朝时期开始,人们违背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没 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在塞罕 坝出现了“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塞罕坝人历经磨难艰苦创业,植树造林, 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塞罕坝的绿色发展,这正 是他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了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了主 观能动性,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塞罕坝再次成为 “美丽的高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