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 第3期 中 国 水 运 Vol.11 No.3 2011年 3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March 2011收稿日期:2011-02-18作者简介:刘 全(1978-),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工程师,硕士,从事港航工程专业设计工作。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刘 全,黄炳星,王红湘(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分院,上海 200439)摘 要:随着陆地资源日趋枯竭,人类生存和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发展海洋经济已列入各沿海国家的发展战略。
其中,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着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
文中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世界和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关键词:海洋工程;海工装备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3-0037-03随着世界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未来陆上油气储量的逐渐枯竭,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最为引人注目,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中国海洋二十一世纪议程》、《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等均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使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出加快海洋工程装备的国产化率、关键技术的提升、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国外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根据有关资料,全球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880亿吨,天然气储量266万亿立方米,其中海洋石油天然气储量占45%左右。
随着陆上油气资源逐渐减少,海洋石油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追逐的主要战略资源。
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1600多个,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上开发油气,有200多个油气田投产。
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蓬勃兴起,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投资持续大幅增长,据Douglas-Westwood 统计,08年全球海工装备资本性投资为1570亿美元,09年约1520亿美元,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60%左右。
当前,全球共有各类海洋钻井装备650多座,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超过430座,占有总规模的2/3;半潜式钻井平台180多座,钻井船近50艘,合计占1/3。
截止2010年7月,全球超深水钻井平台、钻井船订单情况如表1。
表1 全球海工装备订单情况(2010.7)类别 当前在建订单总额(百万美元)钻井船 37 24265 半潜平台 41 14998 自升式平台59 6901 合计13746164资料来源: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 2010年7月21日 《海洋工程装备》数据整理。
FPSO 目前的保有量接近120艘。
此外,全球首艘兼具钻井功能的FPSO (称作FDPSO)已交付,将开启FPSO 市场的崭新一页。
FLNG 和FSRU 等专门针对天然气的新船种也将加入浮式生产装备行列,成为海上一道新景观,FPSO 新项目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FPSO 新项目需求预测(2011-2017)(单位:艘) 保守估计,按未来5年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年均投资3,200亿美元测算,则2011至2015年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年均容量700亿美元以上,期间海洋工程装备投资总额至少为3,500亿美元。
二、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我国海岸线18,400km,综合评估我国海域共有油气资源量350~400亿吨石油当量。
但开采程度和平均探明率相对较低,深海油气开发技术和装备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缺少必要的深海油气资源钻探、开采和生产装备。
未来10年我国油气产量将以20%的速度递增,海洋工程装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提高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我国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并首次将南海权益列为中国核心利益。
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资源总量的1/3。
国家发改委已组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共同研究深海海洋油气开发技术。
据悉中石油已获批准在南海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勘探,中海油也已获准在南海7万多平方公里的海域勘探开发。
中石化则主要开发东海油气资源,可以预期中国万里海疆将出现海洋油气开发的高潮。
截至2009年底,国内在生产油气田77个,平台150座,在建10座,海外油田管理140余座,海管4,813km38 中 国 水 运 第11卷(在建173km),海底电缆380km,FPSO17艘,水下井口已建成6套,陆上终端已建成11座、2座在建设中(海外终端管理1座),这些海上工程装备和设施使中国海油具备5,000万吨油当量的生产能力。
据我国海洋石油2015年远景规划,中国还要增加5,000万吨的海洋石油产量。
未来5年,我国将有30多个油田待开发,需建造70多座平台,新建和改造10多艘FPSO,其中中海油需建造55座海洋平台,6艘FPSO,4个陆地终端、铺设海底管线1,000多公里,投资总量每年将以数百亿元以上递增。
三、海工行业发展格局和产能趋势分析欧美国家企业是世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先行者,也是世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发展的引领者。
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亚洲国家的转移,欧美企业逐渐退出了中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但在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设计方面,因为开发北海油田而积聚了强大的海洋工程设备建造力量。
欧洲船厂擅长建造海洋工程辅助船,其中挪威船厂表现尤为突出,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25%左右。
在亚洲,韩国、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是主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国。
韩国垄断了钻井船市场,截至2009年底,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现代重工和STX 造船手持钻井船33艘,市场占有率达94%。
韩国和新加坡则占据了FPSO 改装和新建市场,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67%和82%。
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新加坡、中国和阿联酋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底,中国、新加坡和阿联酋自升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54座,市场占有率77%;半潜式钻井平台手持订单39座,市场占有率85%。
就目前几大主要海工装备的建造情况看,海洋工程装备目前主要还是以欧美引领行业的主要方向,亚洲国家基本上垄断了自升式平台、半潜式平台、钻井船、FPSO、海洋工程辅助船等建造市场,国内还处于制造低端产品的第三阵营,在海工装备制造市场中份额还非常低。
图2 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主要制造商市场份额 图2显示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主要制造市场份额情况,三星重工、大宇造船、马来西亚航运、吉宝和胜科海事合计占全球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在手订单超过80%份额。
中国船厂中,烟台莱佛士和中远船务市场份额分别为8%、4%。
相对而言,新加坡在钻井平台领域的竞争优势要小于韩国在钻井船和FPSO 建造市场的竞争优势,中国和阿联酋等新进入者已在瓜分钻井平台建造的市场份额。
中东地区船厂凭借多年积累的海工修理经验和地理资源优势,已发展成为不可小视的海工装备建造力量,中国是另外一只极具潜力的海工装备建造力量。
国内莱佛士、中远船务的海洋工程订单及大连船舶重工的半潜式钻井船订单主要来自国外油气开发需求。
国内自升式钻井平台和FPSO 建造趋于成熟,半潜式钻井平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钻井船还没有建造,2010年7月中远船务开始介入钻井船建造业务。
中国海洋油气主要由中海油开发,中石化和中石油近年获得海洋油气开采权,但钻井平台很少,有新造需求。
近年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全球范围展开并购步伐,如收购海外海洋油气或在海外海洋油气勘探中标则产生海洋钻采平台需求。
此外,如果中国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提供援助开发海洋石油,此时如要求国外石油公司采购部分国内石油钻采装备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需求。
随着海工需求的增长和莱佛士、外高桥等国内企业在手订单完成,国内在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及其他海工产品建造取得突破,我国在全球海洋钻井平台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
近年来,中国制造或改造的高端海洋工程装备也在陆续交付国际客户,如各种半潜式平台、自升式平台、FPSO、FSO、海洋工程特种船将逐渐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随着中国扶植海工装备制造政策发挥效力以及中国海工制造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未来几年中国海工制造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必将增长到20%以上,海工装备制造产能也必将出现较大的增长。
四、海工企业地域分布及特点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主要在中国、韩国、新加坡、美国、挪威等国,特别是韩国经过多年技术研发,依靠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承接和建造了许多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和大型FPSO,具备了建造总承包能力,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等企业海洋工程装备业务所占比例已占集团业务的20%以上,三星甚至达到40%;和韩国一样,世界海工装备制造的另一龙头新加坡也有出色的业绩。
新加坡吉宝和胜科海事在海洋工程设备建造方面也久负盛名,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改装FPSO 市场的占有率都相当之高。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几大块海洋工程装备生产基地(图3),主要有环渤海圈、长三角、珠三角、海南、中部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从基地的数量来看,环渤海圈的基地数量最多,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
武中部地区、珠三角和海南地区都只有1个海洋工程装备基地。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基地还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东北沿长三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中船工业集团长兴造船基地、临港*上海振华重工*南通中远船坞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熔盛重工珠三角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中船工业集团龙穴造船基地中部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武昌造船厂图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分布情况第3期 刘 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发展分析 39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在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聚集度的区域布局,进入这一领域的有造修船企业、石油系统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
国内最大的两家国有船舶制造集团——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均在各自位于一南一北两大基地内建设“海工装备基地”,两者介入海工制造的历史已有20多年,但其大规模开展海工制造业务都是最近几年。
这两大集团旗下的上海外高桥、青岛海西湾和大连重工等制造基地,承建了以10万吨级FPSO和3,000m水深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为代表的高档产品,代表了中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最高水平。
振华重工是一家港口机械行业的巨头,占据全球港口机械市场份额的近八成,但近来也投资发展海工装备。
中远集团是一家航运、物流为主业的企业,但随着日前国内首个深海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正式开工,中远集团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布局也已基本成型。
以江苏熔盛重工、金海湾等为代表的民营制造企业也已成为国内海工装备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些民营企业作战灵活,产品多样,主要占据了工程机械辅助船舶等领域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