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李瑞芳
摘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关键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基本特点新要求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指由过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土地等要素的投入,追求产品数量和经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转变到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上来。
这种新型农业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一些基本特点和新要求。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特点
1.全面性。
农业经济运行不仅要重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区域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农业生态休闲、增收就业等多种功能的发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培育,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资料的进步,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建设,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等内容。
2.协调性。
注重城市与乡村、农业与工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的协调性,注意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保持农业和工业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有机的内在联系,推进农业的经济功能与农村社会事业同步发展。
3.持续性。
注重生态、制度和机制建设。
推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技术,创新农作制度,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
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扶持,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实现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结合;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形成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4.人本性。
根本的目的是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市场竞争力能致富农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应把农民自由和全面发展与增加农产品供给、发展农业经济并重,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产出更多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生活水平提高作为核心任务。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要求
1.向农业发展目标的多元化转变。
农业经济运行的情况要用综合目标体系来考察。
这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资源和环境对农业发展的承载程度;城镇化进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程度;农业从业人员的增收幅度。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政治指标:农村教育水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村民自治能力、农民个人的发展程度等等。
2.向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转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技术壁垒的影响,虽然原因复杂,但与自身存在的质量、标准等问题也分不开。
因此,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
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3.向农业发展功能的多元化转变。
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
现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
现阶段,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
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4.向农业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
我国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
要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参考文献:
[1]苏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和途径[J].社科纵横,2008,(3).
[2]韩军.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当代经济,2008,(2).
文章来源:《学理论》2009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