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有何区别?刚接触课题研究的老师通常会搞不清楚研究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之间的区别,这很常见,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多搞几次就自然明白了。
一般研究的目的就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即问题的提出,是研究的意义与理由。
研究目标就是你想通过研究建构怎样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之类的东东,是一种可以推广的经验,因此可以理解是一种知识产品。
研究内容则是与研究目标对应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一个个研究点。
看一个例子: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数学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研究宝山区虎林路小学吴珏一、问题的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带给人类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时空新变化,为我们建立了不断延伸的动态交互学习系统,为学生认知创设了良好的动态发展的学习环境。
个性化自主学习,即富有个性特点的自我控制性学习。
“个性化”即个人在学习中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优势特色,如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手段、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方面充分体现个人的特色和特长。
“自主”即做学习的主人,主动积极地学习,充分体现学习的自我控制性。
如果从教的角度来讲,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因材施教”;如果从学的角度来讲,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因材施教”要求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主体性”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现各自所特有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由于传统教学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和练”的班级授课制,统一教师、统一教材、统一教法、统一进度、统一测评等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因材施教”无法得到落实,学生的“主体性”也很难得到真正发挥。
因而,个性化自主学习是传统教学一直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理想化模式,而网络将以其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有效地融合于网络教学中,构建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实现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因此,我们提出了这一课题研究,力图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实践创新,探索总结出在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数学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方式,从调动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情操上得到同步提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一课题的实施,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推进当前基础教育的改革,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都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的基本内涵个性化自主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个性化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为此,我们力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空间,创设有效的条件,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1、研究的主要目标:本研究设想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主要立足点,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信息平台,以此提高小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程度和效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具体目标:(1)通过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形式。
(2)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个别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2、研究的内容:(1)探索有利于小学生数学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的模式。
(2)探索在网络环境下小学生数学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有效方式。
(3)探索网络教学对小学生数学个性化自主学习形成的作用。
应该说吴珏老师的课题设计基本还是精确的,但在研究目标部分还是混淆了研究目的:本研究设想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主要立足点,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信息平台,以此提高小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程度和效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一段话事实上还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通过研究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形式。
这是研究目标(2)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个别化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这应该改成: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个别化教学,考查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探究能力方面的效用。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作者:宁静致远(一)研究思路本课题的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国内外一些学习共同体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住宿制度特点,探讨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积极研究学生课外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在课外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新模式。
探讨教师如何管理学习共同体在课外的合作学习及教师如何辅助学习共同体在课外进行合作学习更有效,并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研究国内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情况,分析研究构建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的原则,条件和方法。
2.采用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个案研究与实践,课外数学学习共同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个别案例,探讨促进共同体的构建及学习效益的最大化应用的途径及方法。
3.采取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及时总结。
对已使用具体例题、习题集进行修改,形成习题库,让资源共享;对有效学习案例,无效学习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要求学生写出学习心得,教师积极撰写研究论文,推进共同体更进一步的学习。
(三)技术路线、实施步骤合理选择小组长,培训小组长,教师与小组长一起管理小组学习,保障共同体在课外能正常学习。
教师提供学习指导和部分学习资料,根据组员学习情况,组员自己组织部分学习资料,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总结好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论文、习题册、有效学习案例集、光碟、研究报告等,推广学习成果。
课题的研究安排分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09月1日-2010年2月31日)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通过对学生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和研究,组织参加本课题的教师了解学生课内外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方法。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0年3月1日-2012年6月15日)在高一文,理班级中,分好数学学习小组,全面倡导构建数学学习共同体,培养负责能干的小组负责人,开展比、学、赶、帮活动。
同时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教师跟踪学生学习过程,发现无效合作学习进行指正,提炼有效的学习范例刻碟并撰写成自学案例集,并及时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论文集,同时进一步指导学生形成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第三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12年6月16日-2012年7月)对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归因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并积极推广和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促进我校数学成绩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文彦南发布于2014-04-29 09:17浏览:80959分类:个人随笔有0人参与评论三、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一)研究思路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严格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订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
先对中学班主任沟通现状作全面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
通过一系列的应用研究活动,了解非暴力沟通的发展历史与特征,建立起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体系,依托长沙市德育名师工作室及相关课题实验研究中学班主任专业交流平台,完成中学班主任非暴力沟通评价体系,以此推动非暴力沟通的应用与发展。
(二)研究方法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
调查搜集国内外非暴力沟通培训专家的相关资料,摄制相关资料。
用行动研究法对非暴力沟通的文化内涵理论与方案进行探索、实践,经历调查——计划——行动——总结——反思五个阶段。
进行暴力与非暴力沟通的比较研究,吸收古今中外非暴力沟通应用的经验,促进非暴力沟通研究的深入。
根据中学班主任非暴力沟通实际案例,研究中学班主任非暴力沟通的规律,总结经验,共同探讨。
查阅相关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和非暴力沟通研究文献、论著、报告、经验总结、统计资料等,给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研究提供借鉴。
(三)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纲要——课题计划——实践探索——反思调适——收集资料——总结分析——构建模式——形成报告——推广应用(四)实施步骤第一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1.制定《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邀请专家,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听取专家和课题组教师对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研究方案的意见。
2 .开展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应用研究,完善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目标、内容、流程、模式及其评价相关研究工作。
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5年6月)1.组织课题组教师,编订《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体系》。
2.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规律与特点相关论文成果推出3.参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法规政策文件,初步建立中学班主任非暴力沟通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1.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研究的课例、案例与相关中国化、本土化理论研究,推出经典课例。
2.推出《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等课题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结题和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整理收集老师的论文案例及学生非暴力沟通学习体会或比赛获奖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
3.编撰《中学班主任语言暴力消减路径论文集》。
4.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请专家及领导鉴定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