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几何问题的证明——面积法(教案)教学目的:掌握面积法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巧妙应用教学重点:1、三角形、凸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2、面积法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巧妙应用教学内容:2002年,张景中院士推出《新概念几何》,其中对三角学作了全新的处理,他把边长为1、夹角为α的菱形的面积定义为αsin ,由此研究正弦的性质,到处理余弦,用面积的方法证明大量的平面几何问题,把三角学和几何学打成一片,别具一格,极有新意。
张院士指出:抓住面积,不但能把平面几何课程变得更容易学,而且使几何问题求解变得更有趣味。
在求解平面几何问题的时候,根据有关几何量与涉及的有关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用面积或面积比表示有关的几何量或其比,从而把要论证的几何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有关面积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图形面积的等积变换对所论问题来进行求解的方法,这就是面积法。
一、为运用面积法解题,我们需要一些面积公式:1、设ABC ∆中,角C B A ,,所对的边依次为c b a ,,,又a h 为a 边上的高,R 为其外接圆半径,r 为其内切圆半径,)(21c b a p ++=,则 (1)a ABCah S 21=∆; (2)A bc S ABC sin 21⋅=∆; (3)R abc S ABC 4=∆; (4)AC B a S ABC sin 2sin sin 2⋅=∆; (5)rp S ABC =∆; (6)))()((c p b p a p p S ABC ---=∆。
(海伦公式) 2、在凸四边形ABCD 中,边长分别为d c b a ,,,,两对角线长为,,f e 两对角线夹角θ,且)(21d c b a l +++=,则: (1)θsin 21⋅=ef S ABCD (2) 2222222)(441d b c a f e S ABCD --+-= (3)))()()((d l c l b l a l S ABCD ----= (当D C B A ,,,四点共圆时)(4)ϕ2cos ))()()((⋅-----=abcd d l c l b l a l S ABCD ,2D B +=ϕ或2C A +=ϕ引理1:圆内接四边形ABCD 的四边是,,,,d DA c CD b BC a AB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1[))()()((d p c p b p a p S ABCD ----=,)(21d c b a p +++=。
事实上,以E 为一组对边BC AD 、的交点,设y BE x AE ==,。
d b c a C D o EAB 由ABE ∆~CDE ∆得22c a S S CDE ABE=∆∆ ,而⎪⎪⎩⎪⎪⎨⎧-===-===c d x CD DE AB BE a y c b y CD CE AB AE a x c a d b c d b y x a y x -+=--+=+∴ ca b d c d b y x a y x +-=+-+-=-, )(2)(c p c a a c a c a d b a a y x --=--++=++∴,)(21d c b a p +++= 同理 )(2a p c a a a y x --=-+,)(2b p c a a a y x -+=+-,)(2d p c a a a y x -+=++-, 由海伦公式得 ))()()(())()()((41222d p c p b p a p c a a a y x a y x a y x a y x S ABE -----=++-+--+++=∆))()()((22d p c p b p a p S ac S S S S ABE ABE CDE ABE ABCD ----=-=-=∴∆∆∆∆ 对于一般情况的凸四边形,不满足四个顶点共圆,就没有如上的相似三角形,所以面积公式有所不同。
定理:一般地,任意凸四边形ABCD 的四边是,,,,d DA c CD b BC a AB ====则四边形ABCD 的面积为]2[ϕ2cos ))()()((⋅-----=abcd d p c p b p a p S ABCD 其中)(21d c b a p +++=,22C A D B ++=或ϕ. 证明: d a b c mA DB C设对角线m AC =,D cd B ab S S S ACD ABC ABCD sin 21sin 21⋅+⋅=+=∆∆ Dcd d c B ab b a m cos 2cos 222222⋅-+=⋅-+= ②由于任意四边形由四条边和一个内角确定,所以可将内角D 看作是内角B 的函数,即)(B D D =。
①、②两式两边同时对角B 求导得:dBdD D cd B ab dB dS ABCD ⋅⋅+⋅=cos 21cos 21 ③ dBdD D cd B ab ⋅⋅=⋅sin 2sin 2 ④ 将④式代入①式有)1(sin 21dBdD D cd S ABCD +⋅⋅= ⑤ ⑤⨯③)cos sin sin cos ()1(41dB dD D D cd D B ab dB dD cd dB dS S ⋅+⋅⋅⋅+=⋅ ⑥将④式代入⑥式有dBdS S ⋅ )cos sin sin cos )(1(41D B ab D B ab dBdD cd ⋅+⋅⋅+= )][cos(41D B dBd abcd +-= )][cos(212D B dBd abcd dB dS +-=∴ 上式两边积分得)cos(212D B abcd S ABCD +⋅-K =, 其中K 是待定的常数]1[。
当四边形ABCD 的四点共圆时,π=+D B , 此时))()()((d p c p b p a p S ABCD ----=)cos(21D B abcd +⋅-K =abcd 21+K = abcd d p c p b p a p 21))()()((-----=K ∴ 所以任意凸四边形ABCD 的面积)]cos(1[21))()()((D B abcd d p c p b p a p S ABCD++-----=ϕ2cos ))()()((⋅-----=abcd d p c p b p a p , 2D B +=ϕ 同理可证任意凸四边形ABCD 的面积 ϕ2cos ))()()((⋅-----=abcd d p c p b p a p S ABCD 2C A +=ϕ 由此我们也看出,四边给定的所有四边形中,当四点共圆时,四边形面积最大。
二、面积法在平面几何解题中的应用引理2:共边定理 若直线PQ 和直线AB 交于M ,可能的情况如下图, 则QMPM S S QAB PAB =∆∆.]1[例1、设P 是ABC ∆的A ∠平分线上任一点,过C 引PB CE //交AB的延长线于E ,过B 引PC BF //交AC 的延长线于F ,求证:CF BE =.连接,,PF PE 由BF PC //有PBC PCF S S ∆∆=.由,//CE PB 有PBC PBE S S ∆∆=.故PBE PCF S S ∆∆=又P 是A ∠的平分线上的点,P 点到BE 及CF 的距离相等,即PCF ∆的CF 边上的高等于PBE ∆的BE 边上的高,从而CF BE =.例2、如图,在ABC ∆中,P 是BC 边上的高AH 上的任一点,直线CP 交AB 于D ,直线BP 交AC 于E ,连接EH DH ,,求证:EHP DHP ∠=∠.证明: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分别交HE HD ,的延长线于,,G F 则有PCB PAB S S EC AE HC AG ∆∆==, PBC PAC S S BH AF ∆∆=,PACPAB S S HC BH ∆∆=AF AG =∴三、小结:正如张院士所说的抓住面积,不但能把平面几何课程变得更容易学,而且使几何问题求解变得更有趣味。
因此,在求解平面几何问题的时候,根据有关几何量与涉及的有关图形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用面积或面积比表示有关的几何量或其比,从而把要论证的几何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有关面积之间的关系求解。
四、课后思考题:1、用面积法证明塞瓦定理。
塞瓦(Ceva )定理]2[:设C B A ''',,分别是ABC ∆的边AB CA BC ,,所在直线上的点(即三点中或三点或一点在边上),则三直线C C B B A A ''',,共点或平行的充要条件是1=''⋅''⋅''BC C A A B B C C A A B 证明 必要性:若三直线C C B B A A ''',,交于一点P,则1=⋅⋅=''⋅''⋅''∆∆∆∆∆∆PBCPAC PAB PBC PAC PAB S S S S S S B C C A A B B C C A A B 若三直线C C B B A A ''',,平行,则1=''⋅''⋅''=⋅⋅=⋅⋅=''⋅''⋅'''∆'∆'∆'∆'∆'∆'∆'∆'∆'∆'∆'∆A A C C C C B B B B A A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B C C A A B B C C A A B C A A C AC BC C BC B BA B A AB BCC C AC BA B BC B C A A A AB充分性:若直线B B A A '',交于一点P ,设CP 与AB 的交点为1C ,则由必要性知111=⋅''⋅''BC AC A B B C C A A B 。
而题设 有1=''⋅''⋅''B C C A A B B C C A A B ,由此有B C AC 11B C C A ''=,即AB AC 1AB C A '=, 由此知1C 与C '重合,从而三直线C C B B A A ''',,共点。
若B B A A ''//,则A B CB A B B C '=''代入已知条件有CBC A B C C A '='', 由此知A A C C ''//.故C C B B A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