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整理版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及治疗
整理版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及治疗
? 将肱骨上端4个组成部分即肱骨头,大结节,小结节和肱骨上 端。采用移位>1 cm或成角> 45°的标准,诊断几部分骨折 。否则不能认为是移位骨块。
? 不论骨折线的多少,只要未超过上述的明显移位的标准, 均属于一部分骨折。二部分骨折按移位的那
一块命名。三部分骨折按移位的结节命名。
? 要素:
骨折关系:
?肱骨头的血运主要是旋肱 前动脉
?旋肱前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沿着肩胛下肌 下缘向外于喙肱肌深面通 过,到达肱二头肌腱沟处, 并发出一条升支,于大结 节水平进入肱骨头。
?弓状动脉位于肱二头肌长 头腱和肱二头肌腱沟的后 外侧几毫米处。
?冈上肌、冈下肌、小 圆肌穿插附着于大结 节,可从后上方牵拉 骨折块。肩胛下肌附 着于小结节,可向内 侧牵拉骨折块。
?手术指征取决于全身和局部损伤的情况,骨折的类型和 稳定性,骨质的情况 (骨质疏松的程度 )以及患者的年龄 和全身情况。
?稳定性和移位程度常常是相互依赖的。在很多情况下骨 折块由于肌肉、肌腱 (包括肩袖 )和骨膜的作用而聚拢在 一起 :对于这些骨折的治疗,尤其是老年患者,选择非手 术治疗,肩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可达到 88% 。
?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最初的 X线评估必须包括肩胛骨平 面的肩关节前后位、肩胛骨侧位和患者仰卧的腋窝侧位。
垂直于肩胛骨的摄片观 察盂肱关节侧面
平行于肩胛骨的摄片 显示前方和后方移位
?腋窝侧位片可显示关节盂的骨折及移位程度 ?粉碎性骨折应做 CT 扫描
? Neer于1970年提出肱骨近端骨折的四部分分类法。
,肱骨头的血运破坏相对较少,肱骨头坏死率较其他四 分部骨折低。 ② 肱骨头劈裂骨折
?正确分型基础上选择治疗方案;
?移位骨折应解剖复位,稳定固定;
?早期正确的功能锻炼。
?手术指征取决于全身和局部损伤的情况,骨折的类型和 稳定性,骨质的情况 (骨质疏松的程度 )以及患者的年龄 和全身情况。
?稳定性和移位程度常常是相互依赖的。在很多情况下骨 折块由于肌肉、肌腱 (包括肩袖 )和骨膜的作用而聚拢在 一起 :对于这些骨折的治疗,尤其是老年患者,选择非手 术治疗,肩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可达到 88% 。
1cm或成角< 45°,无论骨折线是否多个部分,均为一部 分骨折
二部分骨折 1. 外科颈骨折 2. 解剖颈骨折 3. 单纯大结节骨折 4. 单纯小结节骨折 5. 二部分骨折脱位
三部分骨折 外科颈骨折 大结节骨折 外科颈骨折 小结节骨折
四部分骨折 ? 骨折累及上述四部分,外科颈、大结节骨折、小结节骨折 ? 为肱骨近端骨折的严重类型。 ? Neer在2002年对该部分骨折添加了新的类型: ① 外翻压缩型骨折:其肱骨近端内侧软组织铰链相对完好
?肩袖中以冈上肌的血 运最重要,冈上肌腱 与肱骨大结节相连处 血运较差,称危险地 带,损伤后较难愈合。
肩胛下肌a
外侧观
冈上肌b 冈下肌c
小圆肌d
前侧观
后侧观
?肩部肿胀、压痛、活动上肢骨擦感、肩关节 主被动活动受限。一般单纯骨折合并血管神 经损伤较少,但合并肩关节脱位时要注意检 查是否存在合并损伤。
肱骨近端骨 折分型及治
疗
创伤骨科 李伟雄
肱骨近端骨折(PHF)是指包括肱骨外科颈在内及其以上部 位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5%,常见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 者 ,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多数PHF跟髋部骨折一样属于脆性骨折,约
占老年(大于等于65岁)骨折的10% 。
?肱骨头的血供:旋肱前动 脉、旋肱后动脉
? 手术入路: 1、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入路时需分开三角肌与胸大肌 ,切开覆盖在肱二头肌短头上的肌膜,将短头拉向内侧 ,再切开肩胛下肌与关节囊,此入路解剖复杂,须注意 保护头静脉、肌皮神经,且对外侧显露困难。
36
2、三角肌前内侧入路:三角肌起于肩胛岗、肩峰、锁骨 外1/3,从前、外、后三面覆盖肩关节,远端汇聚成一 扁腱止于三角肌粗隆,本入路仅涉及三角肌前内侧部分 ,此处肌纤维相对平行,之间无分隔,很容易纵向钝性 分开。
3-4枚针向近端通过肱骨外 科颈骨折,1或2枚针通过大 结节进入内侧皮质。
? 该技术一般需要患者具有较好的骨密度,粉碎程度轻,结 节完整,内侧壁支撑好,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
? 并发症: ① 畸形愈合(28%) ② 固定针移位或松动 ③ 针道感染 ④ 肱骨头坏死 ⑤ 神经血管损伤
2、钢板内固定
固定)
? 人工关节置换(半肩置换或反肩置换)
?Hoffmeyer 考虑到肱骨头骨折块的血供和骨质这两个因 素,提出一项治疗方案,这一方案考虑到了缺血性坏死 的风险和骨质疏松患者传统钢板固定的局限性。
? Stefaan Nijs提出的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系统规则
1、经皮穿针内固定:
适应症:此技术相对微创,发生骨坏死的几率相对较小,但 稳定性不足,技术要求高,可用于不稳定的两部分外科颈 骨折,也可用于较复杂的三部分骨折或外展崁插四部分骨 折。
部位 数目 1、2、3、4
是否移位:
距离:1cm 成角:45°
根据四部分的关系分为: ? 未移位骨折(一部分骨折) ? 二部分骨折 ? 三部分骨折:坏死率17% ~38% ? 四部分骨折:坏死率33% ~56% ? 肱骨头劈裂或压缩骨折
未移位骨折(一部分骨折) ? 肱骨近端骨折多为此类型,只要肱骨近端的骨折块移位<
37
? 钢板放置理想位置:钢板近端距离大结节定点5-8mm,结 节间沟后方4-6mm。
? 容易犯的错误 ? 过分显露骨折端破坏骨折块的血供; ? 肱骨头骨折块复位不佳; ? 钢板位置太高,导致肩峰撞击; ? 钢板位置太靠后,使得后上部的钢板与肱骨头曲线无法获得
良好贴合; ? 钢板太偏前,累及旋肱前动脉升支,激惹肱二头肌长头腱; ? 最初选择的螺钉太长,导致螺钉穿出进入关节;
一、保守治疗 ?适合老年、有严重合并症以及骨折移位不明显的患者; ?颈腕吊带制动 / 石膏夹板外固定; ?稳定骨折—一周内开始锻炼; ?不稳定骨折—二到三周内开始锻炼; ?两周内开始锻炼,结果明显好于两周以上开始锻炼者。
二、手术治疗
? 适用于保守治疗难于成功的二部、三部、四部分骨折 ? 内固定手术(微创内固定、克氏针或钢板螺钉或髓内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