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常规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血常规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龙源期刊网
血常规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作者:任静
来源:《幸福家庭》2019年第12期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检查。

血液中有三种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分别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通过观察血液的数量、形态以及百分比等情况来进一步地判断疾病,是临床医生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也是检验科最常见的检查项目。

教科书的知识告诉我们,血常规中一般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百分比升高考虑的是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计数或比率升高,白细胞计数不升高或降低考虑的是病毒感染。

这种判断方式也被常规用于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传统筛查,然而事实上单一依靠血常规真的可以明确到底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吗?
其实不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白细胞计数降低也可以是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的。

人体在遇到较强细菌感染的时候,由于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那么感染就会在短时间内在人体体内进行播散,严重的可以引起脓毒血症以及败血症,菌血症等情况,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或者是当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时,疾病的临床表现会加重。

比如:流感病毒感染的时候,由于最初的白细胞计数下降,中性粒细胞减少,如果合并肺炎的时候,白细胞可能不会升高反而会出现进一步的降低,这就说明不是单纯的病毒性感染,可能合并或者是并发更加严重的细菌感染了。

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或比率升高也不一定就是细菌感染引起。

医学研究发现,疾病的早期,随着病程进展,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逐渐地开始下降,当然淋巴细胞会对应出现一个升高的趋势。

比如:传染性的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疾病在早期的时候会出现一个白细胞正常或稍偏低的表现,随着病程进展,白细胞反而出现一个增高的趋势,这也说明了该疾病不是细菌感染,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③单单依靠血常规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血常规中的检查指标只能作为临床上对疾病诊断的一种参考,当然还有一些标志物,比如C反应蛋白、血沉以及血清降钙素原等也不能单独用来判断是否是细菌感染或者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表现,这些非特异性的炎症指标都只能为临床的相关诊断提供辅助参考,并不能用来作为特异性的判断标准。

血常规中除了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之外,还有嗜酸性粒細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升高主要提示的是变态反应性疾病,比如:过敏性紫癜,过敏性哮喘,以及其他药物过敏或者是荨麻疹等。

某些皮肤性的疾病:皮炎,湿疹以及银屑病等。

某些血液性疾病:如淋巴瘤、嗜酸性肉芽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降低主要提示的是:伤寒杆菌感染,副伤寒,烧伤以及长期使用激素引起的疾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升高提示:过敏性肠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相关转移性恶性肿瘤等都会导致升高。

嗜碱性粒细胞降低由于参考值较低,故在临床上降低时无特别的临床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