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论文资源与环境概论论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摘要: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并结合我校多年实践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分层次、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原土壤与植物营养(部分)、农业环境保护(部分)、渔业资源与渔政管理(部分)以及农业气象(部分)合并为农业资源与环境,隶属于环境生态类。
这次专业目录调整对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三个面向”,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各高校学科门类、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和所处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一个模式开办该专业,各高校应在教育部颁布的基本框架下,结合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要求,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两方面着手构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结合西部特点和四川农业大学多年的实践讨论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教育部专业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地处资源比较丰富,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且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由土壤与植物营养和农业环境保护专业合并而成的现状,确定了我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微生物及其应用等领域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研究型人才。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实行了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举,以大众教育为主体,对优质生源进行精英人才培养,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应于自身的培养渠道,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二、课程体系构建(一)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1 夯实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农业资源与环境是由几个专业合并而成,范围比较广,涉及到农业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多个领域,学生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范围都比较广。
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充分加以考虑基础课程,夯实学生基础,增强他们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的适应能力。
2 加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提高专业水平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的基本资源问题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壤、水、气候和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应是本学科研究的主要方面,同时应加强生态与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
重点应在对农业生产中基本资源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通过生物、工程、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防治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着力建设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具有良性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的各种农业生态系统。
因此,应该加强土壤、植物营养、生物和环境方面的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的教学,提高专业水平。
3 合理开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面非常广的特殊性,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要使学生主动去学习就必须开设能够吸引他们的课程,但由于受时间和总学时的控制,不可能设置太多的必修课程,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身爱好、特长以及工作愿望选择合适的课程来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4 加强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关键,是巩固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农业资源与环境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加强实践课程。
5 结合实际,适当开设专业方向由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涉及面广,再加上时间和总学时的限制以及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和爱好的多样性,该专业如果按一种模式培养学生,将很可能导致学生什么都在学,但什么都没学好。
因而。
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采用“基础十模块”的教学模式,适当开设一些专业方向。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1 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在设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时,总体上应该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进行。
2 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只列出了专业的主要课程和主要专业实验,没有也不可能将专业的全部课程列出,各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设置相关专业方向课程。
(三)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我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基础教育、专业类群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
在专业类群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中通过选修课来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
根据我校地处资源比较丰富但生态相对比较脆弱的西部,且该专业每年招收学生人数较多的特点,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中增设了一个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方向。
1 通识基础教育在通识基础教育段主要进行数学、化学、生物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基础课教育,同时加强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2 专业类群基础教育专业类群基础教育段主要以专业类群基础课为主,包括地学基础、生理生化、测量学、微生物学、气象学、生态学、土壤学、生物统计、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等,很多课程都加强了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 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段尽量开设综合性课程,以体现学科的多渊性、交叉性,主要包括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水土保持学、食用菌生产、专业发展动态等课程,其中专业发展动态由副教授以上的教师针对该专业进行专题讲座,以增加学生对该专业相关领域的前缘性知识的了解,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4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课程教学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环节。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提倡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拓展其就业面,培养出技能性强、社会适应面广的学生。
同时课程体系中也注重了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增强学科知识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培养全方位、多层次、超前性的学生。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目前,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应以基础理论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要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提高适应能力。
(一)厚基础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人才培养计划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基础,以下二方面应充分加以考虑:一是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而言,“厚基础”要厚到哪里去,即加强什么基础;二是“厚基础”厚到什么程度。
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基础课共111.5学分,占总学分的63.71%,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通识基础段课程,这一阶段的课程占总学分的38.00%。
主要包括:(1)思想政治素质类课程,共14个学分,占通识基础段的21.05%;(2)英语和计算机类课程。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对学生英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加强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教育,这两种课程的学分(不包括选修段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占总学分的11.43%,占通识基础段的30.08%;(3)数学、化学和生物类,高等数学是使学生具有数学知识处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科研和生产中资料统计分析的能力。
化学和生物学是资源环境学科的重要基础课。
三门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00%,占通识基础段的36.84%;二是专业类群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资源、环境和生物学科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共45学分,占总学分的25.71%。
(二)宽口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就业面越来越广,要求学生成为一个多面手,拓宽专业口径是21世纪资源环境学科发展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的要求。
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口径要开多宽的问题,口径过宽,尽管可适应就业范围宽的要求,但工作对象的针对性相对减弱,从而会削弱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同时,由于时间和学时的限制,专业面过宽,也带来了专业教育的困难,要求学生样样精通,反而什么都不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点方向应放在土壤、水、气候和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同时兼顾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主要包括:(1)农业资源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2)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改良、开发与保护;(3)农业资源规划、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4)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具有良性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的各种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5)农业环境的监测、评价与管理等。
侧重于通过生物、工程、农学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防治和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因此,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深厚的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水平,有较宽的知识面并具有在资源、环境、生态和管理等某一方面较强的专业技能。
(三)分层次高校扩招后带来了学生数量多,学生水平不一,要求各异等更多问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同样面临这些问题。
这就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分层次进行教育。
优秀的学生采取精英式教育,一方面采用本科生导师制措施让他们从大三起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参与研究生实验、参与导师的课题等。
更多的学生则采取大众式教育,针对目前国家大型调查任务较多的现状,如土壤染污调查、耕地质量大调查、第二次土地调查、农业污染调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国家项目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让大部分毕业后即要就业的学生学习更多的应用技术,如调查技术、测量技术、制图技术、分析技术、微生物技术等,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重实践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技能。
重实践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实践环节的学分多,占总学分的25%;二是实践模块多,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五个模块。
课程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实验室操作技能,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课程实验可以分为土壤农化类系列实验、生态环境类系列实验、遥感与信息技术类系列实验和微生物类系列实验四大部分。
通过四大类系列实验系统、严格的训练,可为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教学实习是与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单项实习,是为提高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目前我校一般专业的课程教学实习都只有5周时间,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面广,对实践要求高的特点,经学校特批设置了8周的课程教学实习;毕业生产实习学生可以到科研单位、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企业或高校参加科研、生产和社会调查等工作,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