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节地评价的范围是尚无标准和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标准的项目,在建设项目预审和单独选址项目的用地规模审查中,主要有三类情形。
第一类是有土地使用标准的项目,如公路、铁路、煤炭、机场等项目,可对照标准审核,总规模和功能分区用地规模未超标准的,通过审核。
超标准的,一般要求按照土地使用标准控制的要求核减项目用地规模,但如果属于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有特殊要求,确需扩大用地规模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提供书面补正材料,说明增加用地的必要性。
第二类是既无土地使用标准也无建设标准的项目,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只原则性地审核项目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情况,没有量化控制标准,一般是申请多少给多少。
第三类是尽管有些行业制定了土地使用标准,但由于没有涵盖具体功能,个别项目增加功能分区,需要用地时就会遇到问题。
如南方某机场改建项目需要增加排涝用地。
针对上述情况,《通知》将两类项目确定为开展节地评价的项目,一类是国家和地方已经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但因安全生产、地形地貌、工艺技术等有特殊要求,确需突破土地使用标准确定的规模和功能分区的建设项目;另一类是国家和地方尚未颁布土地使用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建设项目。
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通知》提出水库和水电工程项目淹没区用地、矿山企业开采区用地、通信和输电线路塔基用地、河道治理工程用地和引排灌工程用地,不列入本规范评价范围。
从确定依据、审核程序和专家评审论证3个方面把握好节地评价的内容
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是为了促进无标准、超标准的建设项目节约使用土地,而并非增加行政审批的环节和程序。
因此,《通知》对于节地评价的内容和程序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
笔者认为,正确开展节地评价需要掌握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单位应按《通知》的各项要求在报批材料中对节地评价依据进行说明。
需要开展建设项目节地评价的无标准、超标准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材料中,对于相应的总规模、各功能分区用地规模以及节约集约用地情况进行说明,作为有法定审批权的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节地评价的依据。
在实践工作中,很多地方在无标准、超标准建设项目预审或用地报批时,仅仅提出用地面积,未对项目的功能分区、用地情况进行说明,造成受理审批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无法对用地规模进行审核。
因此,《通知》将项目建设单位对用地总规模、功能分区用地规模以及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说明情况,作为开展节地评价的基础和依据。
根据《通知》的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在报批过程中,一是应
当对无标准、超标准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建设依据、总用地情况进行说明;二是应当对各功能分区的建设内容、建设依据、相应的建设标准适用情况等进行详细说明。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无标准、超标准的项目必须严格执行项目节地评价的审核程序。
一是在建设项目预审或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审批过程中,审核的项目属于突破现行土地使用标准的建设项目,申报材料中有项目的总规模和功能分区、且对超标准原因作了说明,材料符合进行节地评价的,有法定审批权的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开展节地评价,出具评价论证意见;审核的项目属于国家未颁布用地标准的建设项目,申报材料中有该项目的总规模和功能分区、且对是否体现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作了文字说明,材料符合进行节地评价的,有法定审批权的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开展节地评价,出具评价论证意见。
二是为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按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42号令)第15条第二款“预审审查的相关内容在建设用地报批时,未发生重大变化的,不再重复审查”的规定,对已开展节地评价并通过预审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报批时,只要建设项目未超过预审确定的用地规模,功能分区未做重大调整,不再重复开展节地评价。
三是申报材料无法进行节地评价的,受理审批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要求核减建设用地规模。
——专家评审应有“通过”或“未通过”的明确意见。
根据《通知》精神,对于符合开展节地评价要求的建设项目,有法定审批权的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开展节地评价,组织专家评审,出具评审论证意见。
就如何组织专家评审,笔者谈几点想法。
从已有的节地评价实践看,专家在出具论证意见时,一般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出具同意意见。
即对采取的评价方法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各功能分区和总规模用地合理、采用的工程技术先进的建设项目,出具“同意建设用地申请报批”意见。
二是出具原则同意意见。
即对采取的评价方法不太适合、规划布局有待完善、各功能分区和总规模用地不尽合理、采用的工程技术不够先进的建设项目,也出具“原则同意”意见;甚至对于用地明显比较粗放浪费的建设项目,也出具“原则同意”意见。
基本上没有出具否定的论证结论的情况。
据此,建议各地在专家评审论证环节把握以下内容:一是专家应当根据论证情况形成明确的评审论证意见,分两种情形,即“通过评审论证”和“未通过评审论证”。
二是建设用地单位接到专家组出具的“通过评审论证”意见后,可按照相关要求履行后续报批手续。
在接到专家组出具“未通过评审”意见后,既可以根据专家组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再次提交节地评价报告,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重新组织评审论证,也可以自行核减项目的建设用地规模。
建立健全专家库,着力培养专家队伍
由于建设项目涉及行业产业多,开展节地评价必须储备一批各行业领域的专家,专家库建设十分必要。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会同土地整治中心,加快部一级专家库的建设,储备了一批能够从事节地评价论证工作的专家。
目前,部级专家库已有一定规模,专业涉及到公路、铁路、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民用航空运输机场、教育、民生等十多个领域。
地方基本上没有专家库,涉及具体项目节
地评价论证时,一般是从相关管理部门、院校、研究机构选取专家。
在各地零星开展节地评价论证的情况下,部级专家库基本能满足各地对专家的需求。
《通知》下发后,节地评价论证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无论国土资源部的层面还是各地,都面临着建立健全专家库,培养专家队伍的任务。
因此,《通知》对专家库的组成、涉及的行业领域、专家选取条件、动态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加强对节地评价工作的监督管理
为了更好地落实《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部61号令)、《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4〕119号)、《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2号),在建设用地预审和报批过程中,既要落实土地使用标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又要避免产生新设前置性审批事项,《通知》对加强节地评价管理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要求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加强对节地评价工作的管理。
要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建设用地审批与开展节地评价的工作衔接,不得因开展节地评价产生新设审批事项。
二是建立检查和抽查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指导各地规范开展节地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