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灵动的语文课堂从兴趣开始

灵动的语文课堂从兴趣开始

灵动的语文课堂从兴趣开始
语文知识丰富多彩,它来源于生活,又贴近于生活,对人的一生有非常大的影响。

钱梦龙曾感触地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

”可见,语文老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让学生学好语文这门功课之间起着多么关键的作用啊!笔者从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几种激发学生兴趣方法。

一、创造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自由、融洽的环境中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自己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淳朴、自信、开朗、豁达的天游峰的扫路人。

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开始思索,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去过天游峰,如果单单让学生去通过品读课文中所描写的天游峰的句子,可能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对武夷山的高、险也并不能感悟透彻,进而也很难去理解扫路人积极、乐观的品质。

于是,在课前,我搜集了一些武夷山的图片,以及一个天游峰的视频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欣赏。

上这堂课时,我先让几个去过武夷山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接着,就让学生欣赏我搜集到的图片和视频,同学们的双眼紧盯着大屏幕,在欣赏天游峰图片与视频的同时不禁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

在欣赏完了之后,我又让学生
谈谈自己的观后感(有的同学提到了高和陡峭),接着,我又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你们眼中,武夷山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陡峭,那么,作为武夷山第一险峰的天游峰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话,再谈谈对句子的理解时,学生也能一下子就体会到天游峰的险峻。

二、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

只有让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所饱含的真,善,美、假,恶,丑,才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才能使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在教授《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海伦在失去光明和声音之后的痛苦,我先让他们谈谈在生活中看到街上的聋哑人会有什么感受,此时,在他们心中涌动着的是可怜,接着,我又让学生闭上眼睛两分钟,试着去拿自己的笔、本子、水杯等东西,体验活动结束,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觉得:眼睛看不见了,做什么事情都很艰难,于是,我“趁热打铁”:是啊,仅仅两分钟就让你感受到了做事艰难,可我们的海伦呢,在一岁半的时候就双耳失聪,双眼失明,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活了几十年,这是何等的痛苦啊,这时,同学们才能切身体会到小海伦的痛苦。

而在品味海伦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时,我又让学生相互合作,通
过在手心写字来体会海伦识字的艰难,此外,我还向学生补充介绍了阅读盲文和书写盲文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学习盲文的艰难,从而感悟到海伦为了学习知识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为了让学生的感受再深刻些,我又借用动人的背景音乐和饱含深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三个联系说话:夏日的清晨……大雨滂沱的午后……寒冷的冬夜……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续写,填补文本空白,再次走进海伦·凯勒的生活,了解她的内心世界。

在课文讲完之后,同学们都被海伦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折服,我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海伦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他们对海伦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体会这位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人有多么的伟大。

三、与原文对比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课文是对原文进行了改动,比如一些古典名著的节选,常常会有很大的变动。

因此,在教这些课文时,教师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三打白骨精》时,我指出这篇课文出自吴承恩的《西游记》中的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对环境的描写比较简单,寥寥几笔,“山势险峻,峰岩叠嶂”这两个词就点明了当时唐僧师徒四人所处的环境。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师徒四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回忆小说三要素为切入点,引出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随即与原著
中环境描写的语段进行对比。

让学生阅读品味原著词句对仗的工整,比喻的形象,想象的神奇,让学生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之一——语言美。

凭借这些语言文字,学生感受到了环境的险恶,气氛的紧张,体会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也了解到了这些句子为下文妖怪的出现埋下伏笔。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由无意识阅读转变成有意识地欣赏,顺利地激起了学生对下文的学习兴趣。

一堂新颖、灵动的语文课带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获得,还应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自由,要让他们在学中有所得、有所乐。

新的时代,新的要求,语文课堂也要焕发新的活力,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而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