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元素在语文课堂中灵动起来
摘要:在小学语文经典课堂上,很多特级老师都用到了音乐元素,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觉感受,把文本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引导
学生切实感受文中之情,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音乐元素语文艺术感染力想象力
音乐是情感高度凝结的艺术,它以浓烈的真挚打动人,它是我们
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音乐同样是一门艺术。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
”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将音乐这门艺术应用起来,把适当的音乐元素与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经典课堂上,很多特级老师都用到了音乐元素,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觉感受,把文本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切实感受文中之情,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具体来说,我认为音乐元素在语文课堂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情引趣,营造情感氛围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是一首”流动的诗”,是一幅”美丽的画”。
它用极富想象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优美的和声等手段把孩子们带入一种愉悦的情境之中,使孩子们的思维随着音乐一起奔放,产生
无尽的想象,因而也创造了浓郁的情感和艺术氛围。
学生长期受固定的僵化教学模式被激活了,很容易进入文本的意境中。
不仅如此,适当的音乐作品能使师生产生共鸣,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
也能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可谓一箭双雕了。
如朱自清的《匆匆》,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文中那”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等对时间稍纵即逝的描写无不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这种感情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迷离的恍惚、深沉忧郁的色彩。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于课文内涵之情想吻合的氛围,我在教学朗诵时选择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乐曲柔美清新,倾诉出作者对时间一晃而过而自己没有很好地把握的忧伤心情。
应该说音乐内涵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乐曲响起,教室里不在有躁动,而是宁静,异常的宁静,是将内心情感融入音乐中的宁静。
我在朗诵过程中,看到的不仅是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更多的则是久违的真情。
此时此刻,浓浓的情感氛围出现了,接下来的学习也轻松了许多,课后反馈的效果也相当不错。
二、升华主题,增强文本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音乐是激情的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突出主题,升华情感时巧妙的使用音乐会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犹如画龙点睛。
同时也增加文本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时一定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融入文本情感之中。
如特级教师盛新凤在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时,为了让学生理
解柳树在高原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撑立”、依然茁壮成长这一主题时配了两次音乐。
一是寒风呼啸的音乐,另一首则是大家熟悉的《青藏高原》。
可以说是扣开了学生情感之门,让学生对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形象铭心刻骨。
其实在许多文本教学中,都可以恰如其分的运用音乐元素来升华主题,增强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如在教学有关以战争题材为背景的文本时,最后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升华主题,可以播放《国际歌》,让学生在雄壮浑厚的歌声中去体会像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壮举,去发现人们为之奋斗的真谛,去思索如何通过共同理想达到远大理想的途径,去立志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奋斗。
三、温故知新,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据心理学家研究考证,当一个人处于愉悦状态时,其智力借助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影响能发挥出超常的水平,这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理解记忆均处于最佳状态。
而音乐以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对大脑和有关情绪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用音符撞击人的心灵,以达到愉悦的状态。
学生只有用心去感受音乐,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方能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学生一边欣赏音乐,思路清晰,创新意识增强,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听音乐的方法,有步骤的巩固知识,有计划地锻炼学
生的想象力,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运用音乐元素的注意事项
音乐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很好地表达文本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情。
但我们在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能滥用音乐,选择的音乐一定要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相一致、相吻合,不能悖于文本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第二,要分清主次,不能喧宾夺主。
音乐元素在教学中毕竟只起一个辅助作用,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所以在教学中只能合理利用,不能过分依赖它的作用。
第三,使用音乐的形式一定要与课堂教学和谐融合。
可以一开始就使用,也可升华主题时使用,也可边学习边使用。
但无论什么形式,都必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建构和精神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