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流程阅读教学课一、课前预习1.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明确各种文体的预习要求,也可以采用学案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预习。
学案重在引导学生正确活动,要明确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方式。
2.学生课前根据预习要求或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落实学案内容。
3.根据学情,教师安排学生分层次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其内容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1.自主探索①根据学情,允许学生采用适当的方式自读课文,积累、巩固生字、词、注意读音、字形、含义。
②感知课文内容,从“文章写了什么”“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你读后的感受或收获是什么” 四个大方面初步认识文章,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和体验。
③梳理预习中的认识和疑问,将遇到的疑问形成简要的问题。
2.互助合作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所作的勾画和批注。
包括基础知识和问题疑问。
结对相对固定,但可根据情况临时调整。
不同问题可以寻找不同的互助伙伴,不能解决再找另一同学,也可到其他组寻求解决。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
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或尚未解决的疑难,大家合作探究。
组长组织确定小组问题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待提交班级进行讨论、探究。
3.交流展示,合作探究①有层次、有梯度地深入揣摩、品味文章生动、形象的语言,归纳、整理文章写作方法。
对于语言的揣摩和品味,可以重点从方法的分析、关键词语的把握、准确的诵读指导、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等方面探究语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蕴。
②引导学生将课外材料引入课内,用课外语言材料丰富、补充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以及对文章语言的感悟。
③在局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结合对关键问题或关涉文章重点的问题深入探究,探究文章主题、情感、思想等,感悟文章的深刻主题。
4.把握重点,有效训练①在梳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在文章主题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及自身感悟解读课文,使语文生活化;②在写作方法上适当归纳,总结规律,设置适量练习进行有效训练;③进行课堂教学重点检测,及时反馈检测,查漏补缺。
三、课后拓展延伸1.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2.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写作教学课一、课前准备1.教师提前出示写作任务和要求,组织学生自主预习。
2.学生课前根据教师预置文题的基本要求,阅读教材并查阅相关材料,明确任务要求。
二、作文指导与写作1.指导①审题:先让学生自己审题,之后小组讨论探究话题的内涵及其含义、揣摩作文题目所允许取材的性质和范围。
②指导:师生列出习作目标并对重点目标进行指导。
在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每个目标的具体批阅评分分值和记分方法,激励学生完成训练目标。
③交流:取材性质和目标确定后,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构思行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评选出优秀的、新颖的素材,在全班交流、评价。
目的是让学生矫正自己达标误差,扩大取材范围,开拓写作视野,并修正自己本次写作的素材、构思。
2.写作根据写作要求中的重点和常规目标,学生开始作文。
3.批改①师批: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其行文速度不同,对于早完成的几名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当堂批阅,,教师当面指出习作的成功与不足,根据“批改要求”填好每一项目标的得分及共计分数,然后让学生回去修改。
同时把典型问题和优点记在作文批改记录上,以备后面讲评。
②组长批阅:组长批阅和教师批阅形式相同:当面指点、打分,然后学生用红笔修改作文。
因为牵扯到小组组员竞争,每个竞争小组的三个成员,可以在组长批阅对手文章时,进行监督。
批阅过程中如遇纠纷或其他批阅问题不能自行解决的,可由教师进行定夺,教师把这些问题写在批改记录中,典型的作预备讲评。
③修改:学生明确自己习作中的问题后,不管修改还是重写都必须在作文本上进行,组长可以对比第一次的批阅进行复查。
如果是小错误,直接在作文中进行修改,如果错误比较大甚至需要全文重写,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4.讲评①教师根据本次习作规定的重点和常规目标的得分情况进行过关人数统计,如果某个训练目标过关人数不足四分之三,那么这个目标将继续成为下一次习作的重点训练目标。
如果重点目标只有少数不过关,那么这个目标就成为下一次的常规目标。
②逐项统计每一项目标的达标情况,分析典型问题并及时评价,同时欣赏优秀文章,学习优秀文章的写作经验。
三、课后拓展延伸1.形成《优秀习作集锦》:每次习作每班都要选出优秀的作文5—10篇编成《优秀习作集锦》,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作为图书传阅。
传阅者要在《集锦》中部分文章后面的“传阅留言”中留下对某篇作文或褒或贬的意见。
2.实施评价激励:以一周为一个时间段汇总一次,评价作文优胜小组和优胜个人。
3.每天写作900秒:课后的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每个学生都要养成每天写作900秒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多读、多观察的基础上多感悟、多动笔,同时做到规范书写。
文言教学课一、课前预习1.教师提前明确预习要求或出示学案,组织学生自主预习,熟读课文。
2.学生课前根据学案中的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工具书,落实学案内容。
3.学生进行主题学习的阅读,搜集与教材相关、相似、相近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
二、课内探究1.读通:借助工具书初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好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避免出现读破句子的现象,使学生在读中形成语感。
2.读懂: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中词句的含义,理解文本的大意。
这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储备和辅助资料,解决通假字、倒装句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①首先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文章。
学生一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大体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如果遇到查阅不到的词句,在文中做出标记。
②小组互助,解决自学过程中查阅不到的词句。
经小组合作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小组长提到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
③班级集体讨论各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的知识,可以由教师精讲点拨解决。
3.读精与读新:在读中感悟人物思想活动、性格特点与文章主题,并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这一步是学生汲取思想精华的过程,是学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是学生个性阅读的重要方式。
学生要在读懂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在读中感悟人物思想活动、性格特点与文章主题,并用合适的方式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4.读深: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与争论。
作者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有的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要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古人的观点,用历史的眼光正确评价古人的思想,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当代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古人的观点,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课后拓展延伸1.背诵或默写课文,在积累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完成与文章有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3.根据文章主题及重点,阅读主题学习相应的文章。
专题复习课一、课前预习1.教师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确定专题复习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课前检测,要求学生单独完成,以此了解学生对专题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确定复习重点。
2.教师提前出示复习提纲,明确复习的基本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设计务求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
3.学生课前根据复习提纲提示内容,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材料,搜集有关专题的相应知识性材料。
二、课内探究1.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纲,结合课本材料,自主、有序地进行自主复习,初步感知所要复习的内容,主动构建本专题的知识网络。
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化、补充和完善。
在学生自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概括和总结所复习的内容,将零散的知识点串成线,形成面,树立主干,形成网络。
2.合作探究,判断归纳教师在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掌握之后,教师要注意选择与复习重点相关联、锻炼学生分析能力、拓展延伸知识的探究性题目,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需要先自己独立思考,解决有关问题,对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要做好记录;之后,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讨论本组成员出现的疑难点、易混点。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地进行学法指导和点拨,并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利用情况。
3.展示交流,精讲点拨在展示环节,学生可以结合语言材料展示各组对知识的理解,全班在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
教师的点拨,一是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肯定好的,纠正错误的;二是对学生模糊不清的疑难问题,作出准确答复;三是对各组普遍感觉理解困难的内容,重点讲解,归纳方法、规律。
教师的点拨要有意义,不能仅局限于对学生回答的简单重复,更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4.有效训练,反馈矫正学生运用复习过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巩固训练,拓展迁移。
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批、互改,当堂反馈矫正。
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巩固中掌握知识,在运用中转化能力,在能力展示中有所创造。
三、课后拓展延伸1.复习当天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掌握复习的相关知识并辅以巩固练习。
作业内容可以体现层次性,分为必做与选做,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内容的作业。
也要体现探究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在阅读中,关照复习重点,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
专题探究课一、课前准备1.教师提前出示专题探究的内容,由学生设计和组织活动。
2.学生根据活动提纲,查阅相关材料,落实探究的内容。
3.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对需要讨论探究的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
二、课内探究1.自主思考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专题探究活动提纲,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自主整理材料,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深化、补充和完善。
②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确定重点探究的内容,对材料进一步进行取舍,并查找相应资料,形成文字材料。
2.互助合作①组内同学一对一结对,交流探究的重点内容。
②小组交流,确定重点问题。
由组长主持,组内同学分别提出自己认为最重要、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小组同学互相补充完善,形成统一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合作制定活动计划,合作搜集研究相关资料。
3.交流展示①教师精心创设交流展示的情境,鼓励学生在课堂展示中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②学生可以结合材料展示各组对专题探究内容的理解,在全班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
③教师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全程的指导者和参与者,一方面要进行活动指导、方法指导、评价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教学需要协调听者与说者双方的互动,组织各组同学对展示小组的研究进行点评,提升学生的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