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策略与学法指导
第一部分怎样理解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袁振国,1998)“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和学新,2000)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二、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含义价值取向及分类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其分层
1.教育目的→一般体现了一定社会或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指导性的要求,体现在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及国家的教育方针之中。

2.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体现的是对不同性质和不同阶段教育的要求。

又称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宗旨。

常以法规的形式表现。

4.教学目标→是最下位的目标,它与具体的教学过程密切相关,反映的是具体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

又称为“课堂教学目标”,它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自主性。

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过程
三、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的意义化、个性化
五、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它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社会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具有普遍性、模糊性和规范性特点。

(二)生成性目标取向→源于杜威“教育即生长”命题,强调课程目标应该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

最大的特点是过程性。

(三)行为目标取向→指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束后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是可用观察和测量的行为陈述的目标。

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特点,强调结果,忽视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任务中学习处理问题,在学习活动结束后习得具体行为,即一定的知识、技能。

这种目标指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追求个性化。

六、教学目标的分类
七、历史教学目标——怎样理解知识目标
三种主要能力
1.判断能力:(1)能够根据文本、影像等多种历史资料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

(2)能够多角度、多方面探究历史问题,以求自我判断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

(3)能够恰当地运用历史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评价。

(4)能够辨析和说明历史资料的可信度,并通过文字表现自我判断的内容和形式。

(5)能够分辨不同句型、文本对同一事物的相同判断,以及同一句型、文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判断。

2.理解能力:(1)能够解释历史现象,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找到佐证或范例;类比;为事实的正当性及合理性辩护。

(2)能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特征、规律,综合得出结论。

(3)能够表达清楚一个丰富的具体内容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

(4)能够把一个概念、原则、结论、规律、主题思想运用到新的事物、事件、场合中去,并产生新的思想和概念。

(5)能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有的知识网络得到修改和扩展。

3.反思能力:(1)能够感知丰富的历史事实,并懂得如何把个别(部分)的事实放到整体中去思考。

(2)能够将感觉(外部经验)通过想象、推理和证明转化为有意义的自我认识(内部经验)。

(3)能够通过反复的质疑、思维和推论等心理活动,反观自己的学习活动,内省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多重感受(诸如好恶、爱憎、反思、忏悔等)"。

(4)能够以求真、求实和创新的态度,反复思考事实,逐步养成对历史文化的反省精神。

(5)敏感生活世界的变化,及时反映并能够为自己做出恰当的决策。

三种能力可以交互产生影响,而且包含了“为什么学”(知识与理解);“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了做什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层面。

从目标类型方面看,判断能力更倾向于体验性目标,理解能力更倾向于行为目标,反思能力更倾向于发展性目标。

第三部分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及表述
一、行为主体:学生,“学生应该……”
二、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模糊的有“知道、了解、欣赏、喜欢、相信……”。

明确的有“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比较、解决、设计、对比……”
三、目标内容:课程总目标、学习板块目标、各学习主题目标、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目标
四、达成目标的情境和条件:看大事年表、阅读材料、根据地图……
五、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格式
(一)明确课程标准对课文的目标要求
(二)确立知识目标
1、对照课标研读课文,提出初步目标
2、结合课标中整个课程目标体系要求,对初步知识目标进一步“筛选”。

(总目标→板块目标→具体目标)
3、结合行为目标构成四要素,科学、规范、清晰地陈述知识目标。

(三)以知识目标的确立为基础,进一步设计能力目标
1、分析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能力支持
2、能力目标“筛选
3、能力目标的表达
(四)以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确立为基础,进一步设计情感目标
1、分析达成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中,学生将会经历的情感体验、道德熏陶与思想认识变化。

2、情感目标“筛选
3、情感目标的表达
第四部分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对应图示
二、学习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对应图示
三、历史教学中教学策略使用及其使用目标
第五部分课堂教学策略之方法举要
1.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具体描述事物发展过程或规律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是文科类学科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适用于事件、现象等,具有可控性强、教学效率高、简单易行、有利
于形成概念的优点。

2.图示法
图示法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征,运用简明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设计成能表现知识结构和事件发展过程或规律的图表,借以表达概念、规律,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知识并发展思维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把抽象的概念、规律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批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把复杂的知识概要化;有助于把感性知识理性化。

3.情境创意教学法
情境创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的组合,模拟某种场景或创设某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情境创意教学法有助于将抽象、枯燥事件或事物以形象可感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强化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资料的日益丰富。

这为老师实行这种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4.多维信息交流教学法
所谓历史课多维信息交流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编制有序的知识信息,借助多种载体媒介, 即语言、文字、实物、图示和电化设备等,使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使他们通过视听器官,刺激大脑皮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5.史料教学法
关于史料的运用,首先要合理利用课文中的史料,高中新课程教材精心选配了大量的史料,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史料进行整合利用;也可根据需要对史料进行适当的课外补充,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6.充分重视历史图片图表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图片图表生动具体
图片(可以是教材插图,也包括自己搜集或学生收集一些)就是依据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图片中载负的图形信息,比语言、文字叙述更简洁、鲜明、生动和真实,通过历史图片,学生更容易感知历史,再造想象。

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包括人物肖像图、历史地图、文物模型图、历史图片、图表、及历史遗址图等),借助语言和文字描述,调动思维,想象出当时的具体情景,尤如跨越时空,身临其境,加
深理解和记忆。

(2)符合中学生认知规律
在记忆方面,初中生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识记仍高于抽象材料,亲眼见过的东西比听来的东西要多记住1 .66 倍。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形象记忆法来加强对抽象内容的识记理解,课堂中采用图片等直观教学仍应占重要位置。

在思维与想象方面,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虽然得到发展,但还是一种经验型的抽象思维,思维活动还需要具体、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空间想象力不断发展,想象更
富于创造的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