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试题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错误的一项( C )
A.“日知其所亡"是知新
B.“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
C.“日之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的“可以为师矣”
D.是孔子的“学如不及,忧恐失之。
”的写照。
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中的“弃”是什么意思?( C )
A.弃养
B.舍去
C.抛弃
D.遗弃
3、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 B )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C)
A.道听途说,违背了“敬、诚、慎”等儒家原则,是被有道德的人唾弃的。
B.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C.不去区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D.在道上听到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这是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
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其中“事思敬”的意思是:( B )。
A.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尊敬他人。
B.做事要想想是否谨慎。
C.做事发脾气时要想想是否会不好的结果。
D.做事时要对人怀有敬意。
6、子贡问孔子:“有可以用来终生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的话是( C )
A.君子求诸己
B.君子矜而不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君子不以言举人
7、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意思是:( B )。
A.行善事,可以锋利其兵器。
B.工匠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就一定要弄好他们的工具。
C.有善心的人,必然会找到有利的兵器。
D.做事从善心出发,必然成为自己的利器
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指“恭、宽、( B )、敏、惠。
”
A.诚
B.信
C.善
D.真
9、《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 B )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10、《论语》是“论”字,做何解?( D )
A说 B议论 C通“伦”,人伦道德 D编纂
1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B )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1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C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二、填空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4.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6.不知命, ( 无以为君子);不知礼,( 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8.子曰:“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9.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
11.子曰:“人无远虑, ( 必有近忧)”
12.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13.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
14.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三、翻译
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孔子说:"君子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而小人中却不会有仁人。
"
2、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贵而不骄矜很容易。
"
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
4、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
5、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孔子说:“君子使百姓得到好处却不破费;使百姓劳作却无怨言;有正当的欲望却不贪求;泰然自处却不骄傲;庄严有威仪而不凶猛。
”
6、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
”
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心思也不用,这就难办了!”
8、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不容易相处的,亲近了,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了,他们就会怨恨。
”
9、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
10、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子夏说:“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