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

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

第24卷 第1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Vol. 24 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Jan. 2011——————————————收稿日期:2010 - 05 - 10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J10WD62)。

作者简介:李克(1981—),男,山东沂水人,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修辞学。

E-mail: keylee_0925@ ① 韦恩•布斯(Wayne Clayson Booth),1921年2月22日出生于美国犹他州,2005年10月10日谢世。

布斯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小说修辞学》(1961)、《反讽修辞学》(1974)、《批评的理解:多元论的力量与局限》(1979)、《我们所交的朋友:小说伦理学》(1988)、《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2004)等。

正是在他最后一本著作《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中,布斯提出了“倾听修辞学”。

布斯一生都致力推动处于边缘地位的修辞学的发展。

“倾听修辞学”(listening rhetoric)更是他一生修辞研究的重要体现,它的提出旨在引起学界对修辞学更大的关注,使修辞学涵盖尽可能多的学术领域。

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李 克(山东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摘要:布斯在2004年提出了他的“倾听修辞学”,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倾听修辞学”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历史与政治背景,它的核心观点在于倾听以求同。

它的理论体系对大学修辞教育和人际交往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布斯;倾听修辞学;修辞教育;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1)01 - 0017 - 05自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问世以来,修辞学的发展在欧洲和美国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大体上有十七八世纪的迅猛发展、19世纪的逐渐衰落、20世纪的复兴以及今天修辞学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持续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修辞学的发展仍不甚满意,认为修辞学的发展应该更快,覆盖的学科领域应该更广。

美国修辞学家布斯①就是这样一位学者、他一生涉及的研究领域很广,有文学、宗教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等,但对修辞学研究贡献颇大。

他是一位 “通才”,但似乎又比各个领域的 “专才”略胜一筹。

[1]他在2004年著书《关于修辞的修辞:对有效交流的求索》(The Rhetoric of RHETORIC: The Quest for Effective Communi- cation),阐述了修辞学当今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了“倾听修辞学”的说法。

这一说法的提出,对修辞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倾听修辞学”指出,人与人交际时,要多倾听对方的观点和立场,少过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这样能避免一些无谓的误解和交际失误,以实现修辞参与者之间进行一定意义上的修辞互动,通过相互倾听和理性论辩达到克服分歧、相互说服的目的。

“倾听修辞学”是一种修辞学的研究思路,也是一种修辞创新。

一、提出背景(一)理论背景“倾听修辞学”的理论基础,从远看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从近看是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主张。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被认为是关于演讲者、听众和演讲词的著作。

在亚里士多德修辞理论中,所有观点必须以或然性为基础,修辞交际中的基本问题是适应听众的问题。

[2] 439布斯同样认为,修辞不能塑造事实成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它会帮助我们发现真理,并重塑我们的信念;[3]14修辞活动中,应该尽量使争辩双方能相互倾听不仅仅为更进一步的劝说也为找到冲突背后潜藏的共同立场。

一旦我们能首先开始倾听并继续听下去,我们此时会比争辩者更胜一筹。

因此,事实上,布斯的“倾听修辞学”可以根源于亚氏的“适应听众”的修辞理论。

(二)历史背景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在西方文18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学理论界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批评与后结构主义等种种形式主义的批评理论占了主导地位。

然而修辞学的发展却不甚令人满意。

虽然毫无疑问,与上个世纪相比,修辞学在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大学里几乎没有完全冠以“修辞学”的系,但每年都有大量学者会探讨如何研究和提高修辞学的地位。

[3]24布斯将这种发展称之为繁荣(flowering)。

但是不是出现了真正的修辞学的繁荣呢?这是让人怀疑的。

修辞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

科学主义首当其冲。

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证据是获取真正知识的唯一形式,修辞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的。

简化论和逻辑主义者都认为修辞学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起到的作用不大。

个人主义者则只注重自己的行为动机、思想和信念,根本忽略了建立一种可信任的交际的想法,因此,他们不会去倾听他人的思想,更不会“聆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回音。

这与倾听修辞学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

当跨学科的智性争论(是争论,不仅是探求)持续处于蓬勃发展之时,布斯反而提出,只有极少数争论者会在谈论与别人相同的话题时停下来思考他们是否持一致看法——更不用说朝着确定他们也许会共享并在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前提去努力了。

布斯的观点是,毕竟这样一项计划并非是无法实现的,事实上我们偶尔会用已知的方式来实现它,他且认为,作为批评和建构的理想,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追求。

[4] 5鉴于以上原因,布斯提出了“倾听修辞学”,以期能在学界引起一定反响,进而捍卫修辞学在过去数十年建立起来的“繁荣”。

(三)政治背景在进行讨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布斯的批评观念的范畴。

在这个问题上,布斯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伦理批评和政治批评是不能分开的。

他把伦理批评的范围扩展到涵盖所有政治批评。

政治批评也是“倾听修辞学”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由于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向性,修辞学界作为一个整体,对接应当代修辞实践提出的活生生的、严肃甚至严峻的问题和重大挑战,一直缺乏应有的兴趣。

[5] 18这些问题就包括从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事件以来美国官方做出的对外政策的调整等。

这些问题理应引起修辞学界的关注。

然而主流修辞学者从修辞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读不多也不深刻。

布斯是一个例外。

布斯与一个他自己(及其他许多人)起初甚是怀疑、后经过时间考验转而钦佩的人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人就是雅克·德里达。

他们俩有着共同的兴趣,即把他们的判断置于高度个性化的特质中,后者在“9·11”事件后评论道:“将来有些人会以负责任的方式反思这些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并要求负责公共话语之人承担责任,我想把这些人称为哲学家。

”布斯就是这样一位哲学家,虽然他从未自称为哲学家。

[4] 6特定的政治事件使布斯感到很震惊。

“倾听修辞学”是他思想的一个结晶。

他认为,领导人应该真正倾听敌人的心声,并让敌人倾听自己的心声,已实现相互倾听。

进一步讲,只有当政治领导人聆听世界人们的声音,为自己国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考虑,他们的言论才能被认为是成功而公正的。

二、理论体系在区分修辞师(rhetor,指任何可以通过口头和书面的修辞手段对听众产生一定影响的人)和修辞学家(rhetorician,指研究修辞活动的学者)时,布斯引入了另一个术语——倾听修辞学以涵盖修辞者和修辞学家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定位。

他认为,无论是修辞者还是修辞学家,他们的研究重心不仅仅在有效地劝说他人,也在实践倾听修辞活动。

布斯认为,倾听修辞学关注的是一种修辞者之间的一种动态交流,在交流中,人们考虑他人的目的、原则、视角,随时关注人类生活中可能有真正价值的事物。

[4] 5(一)倾听以求同修辞者之间相互倾听①的目的不只是为更有效的劝说更是为找到双方共享的信念、观点和立场。

因此,布斯进一步提出了求同修辞学(rhetorology),以此作为“倾听修辞学”的最高实践效果。

简而言之,倾听的最终目的是求同。

———————① 这里的倾听涉及相互倾听,即修辞参与者之间需要倾听彼此之间的观点。

第1期李 克:布斯的“倾听修辞学”说略19事实上,“倾听”的价值绝对不逊色于“演说”。

“倾听”要绝对投入全部身心,要学会理解受话者的看法和感受,要善于赞美受话者言语中我们认可的事情,而不是找对方说法中的漏洞。

修辞活动中的“倾听”和表达是“求同”,绝对不是和受话者辩论。

在很多劝说的修辞活动中,只要我们勇于去“倾听”、积极主动去“倾听”,往往这些问题就无形中解决了一大半。

倾听修辞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修辞活动中,我们要“寻求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样就会为更一步的谈话找到一个更合理的理由和更健康的语境”。

[6] 202从布斯的理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倾听修辞学需要的是一种深层的倾听,而不是偶然一听(overhear),这样才能更好的求同。

如果认真倾听,则能发现修辞参与者之间真正的争论点,也可能会找到比最初双方所要的结果更好的真理,这样求同就自然形成了。

要实现深层倾听以求同的目标,需要修辞者仔细倾听对方的动机。

在找到共同目标之前,修辞者也要广泛的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不能仅凭自己的个人偏见去和对方争辩;否则很难实现求同。

另外,在求同的道路上,为使对方能真正倾听自己的看法,修辞者需要讲究策略,提供能让对方持续倾听下去的证据,这样双方的交际才能顺利进行,进而探求共同的立场。

简单来讲,倾听以求同的理论框架可以用图1来标示。

图中,说话者在对受话者进行修辞劝说的过程中,受话者需要倾听说话者的心声,同时积极促使说话者反过来倾听自己的意见,这是一个互相倾听的动态过程。

在说话者与受话者创设的修辞情境中,说话者与受话者利用合理的修辞策略积极寻找争论点,以便找到双方共享的信念与观点。

倾听修辞学的始源目标与最终目标是实现求同。

(二)修辞教育布斯认为,当今社会的修辞教育在走下坡路。

由于政府对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财政扶持减少,学生班级变大,很多学生感觉教育是一种无意义的无聊事。

另外,当局者对语言使用的局部控制导致一些冒犯性的词语无法传授给学生,进而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

同时,对知识测试标准图1 倾听以求同的理论框架的不合理,导致学生不能接受很好的修辞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测试,而不考虑学生的伦理、道德信念,这与倾听修辞学的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布斯主张,忽略修辞教育将威胁我们的生活。

任何国家如不对其公民进行修辞教育与培训,使他们能对铺天盖地的错误信息做出批判性反应,则这个国家必将陷于麻烦之中。

[3]89他认为修辞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学生如何区分好、坏修辞,以便他们能在日常交流中增进理解、消除误会。

布斯同时提出,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法促进倾听修辞学式的修辞教育,比如不要对学生高谈阔论;根据学生观点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一些小组进行探讨、争论,鼓励其相互倾听以求同,并产生建设性的讨论结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