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

历史文献学复习题答案杨帆整理编辑一、名词解释1.郭店楚简: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

当时发掘的竹简804枚,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

其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如道家的古本《老子》,儒家的《五行》、《忠信之道》等。

郭店楚简的出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近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它不仅要改写经学史和儒学学术史,而且要动摇中国学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2.隶书: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民间流行一种比较通俗、草率书写小篆的写法,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式文字。

隶书在早期只是简捷的篆书,到汉代笔画形体逐渐整齐,汉隶的最大特点是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

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两千年间都不曾有过很大的改革,汉字的字体和字式都基本固定下来。

3.《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炎武撰。

该书先叙舆地山川总论,然后根据明朝行政区划,叙述舆地沿革,涉及服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诸多方面,以讲究郡国利病贯穿全书,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三方面内容,是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

被梁启超称为“政治地理学”,也是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地方政治史必读的书。

4.石经:中国古代刻于石碑上的重要经典,是碑刻的一种。

主要分为儒家经典刻石和佛经刻石两大类,分别以熹平石经和房山石经为代表。

石经对于保存古代典籍,纠正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有重要意义。

5.居延汉简:20世纪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金塔县境内出土的汉代简牍,因出土地在汉代称为居延,因而被称为居延汉简。

这批汉简分为两次出土,1930年到1931年出土的汉简称为旧简,约1万多枚;1972年到1974年出土的称为新简,约2万余枚。

居延汉简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

它对于研究两汉时期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丝绸之路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6.《四库全书》:清代官修的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囊括了历史主要典籍。

乾隆三十七年到四十七年,清朝选派纪昀、于敏中等人编纂《四库全书》。

该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各类又分为许多子目,检阅十分方便。

共收录著作3500多种,对于历代学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而每一部都有提要,对于该书作者、成书特点、价值都作了介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在编书的过程中,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我国古代文献遭到极大破坏。

7.周原甲骨闻:1977年,考古学者在陕西岐山县凤雏村发现的周代甲骨文,因这一地古称周原,因而被称为周原甲骨文。

其主要记载的是西周早期的事情,涉及周文、武、成王时期的祭祀、征战、田猎、农业、卜卦等内容,以微雕、内容简略为特点。

周原甲骨文对于甲骨文中“易卦”的数字研究以及西周早期社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8.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今字使用后而古字不废,在意义或用法上各有分工。

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词义的引用和汉字的假借,出现了古今字。

而古今字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四种:①以古字为基础,加上可以区别字义的义符;②改换古字的义符;③完全改换字,今字和古字在形体上无关;④对古字字形略加修改。

对古今字的了解和研究对于我们阅读古文有一定帮助,对于研究汉字的发展变化也有一定价值。

9.《古今图书集成》: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清康熙时陈梦雷等编,雍正时又重新增删润色。

全书一万卷,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六编,每编下分典,总计32典,大量收罗了历代正史、野史、方志、笔记小说等各类型的文章,内容包罗万象。

《古今图书集成》搜罗宏富,贯通古今,分类详细,编排系统,对于搜集史料,查考史料、典故,以及失传古书的辑佚有重大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10.甲骨学“四堂”:指甲骨文研究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四位著名学者,因他们的字或号中带有“堂”字,故被人称为“甲骨四堂,罗董郭王”。

其中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他们基本代表了1949年以前的甲骨文研究成就,其影响在甲骨学史上不可磨灭。

11.吐鲁番文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7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各种文字的古文献,共约3万件。

其主要是从高昌到唐西州这段历史时期被高吕居民埋葬在地下的文书。

主要内容包括官府文书、私人文书和古代典籍、民间读物。

它对于研究魏晋隋唐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史意义极大,对于各民族语言史研究也颇具意义。

12.简牍文献:指中国古代以经过处理的竹、木为载体的文献。

简,指竹、木制成的长条;牍,木质的宽简。

大致认为其起源于商代,其书写方式,主要是以笔书写,用刀改正。

简牍文献流行于先秦,两汉时期达到最盛,直到东晋末年才被纸质文献取代,作为主要文献形式在中国使用长达千年,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有过重要的作用,而出土的简牍文献,对于史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二、简答题1.《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信史”的典范,简单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所谓“信史”,即“秉笔直书”,《史记》成为“信史”典范,主要是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记》过程中坚持:(1)“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著“信史”必须广泛收集材料,决不凭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就妄下断言。

(2)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收集到的资料,可能说法不一,经过自己的考证,仍然真假难辨。

遇到这样的问题,处理办法就是都记录下来,将这个疑难问题留待后人辩证。

(3)论从史出。

要实事求是,要基于史实而得出评论。

2.简要介绍“四书”。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合称《四书》《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主要是孟子的言行《中庸》是战国末期至东汉初年的儒家学者所作,文中进一步发挥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强调要想做到中庸,就必须依礼行事。

礼就是圣人按中庸的原则制定的,它能使人行事不至偏激。

《大学》则主要是强调“治国平天下”的道德思想基础,把封建的伦理同封建政治结合起来,宣扬各人的伦理道德对治国平天下具有重要意义,它也讲“格致”之学。

3.就史料学的角度而言,《旧唐书》具备怎样的优点。

从史料学的角度看,《旧唐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主要史料来源是现已失传的唐代实录、国史等唐代史籍。

史料价值很高。

《旧唐书》的前半部分全部用唐代实录、国史的原文。

其中,实录占了很大篇幅,而且编撰者在使用实录、国史等原始资料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多加改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实录、国史的原貌。

由于动乱等原因,导致唐后期史料流传很少,因而《旧唐书》中关于唐后期的内容明显偏少。

4.《诗经》的史料价值如何。

(1)《诗经》有部分诗篇有史诗性质,它们距离殷、周早期较近,可作为研究殷、周早期历史的史料。

(2)是研究当时民族史的重要史料。

(3)比较全面的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饮宴游乐,农业生产,婚丧嫁娶,恋爱求偶,社会习俗,服饰器物等,可以作为研究社会生活的史料。

5.魏收的《魏书》曾被人称为“秽史”,简单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魏收所著《魏书》被称为“秽史”原因有二:其一,北魏时期存在着两大政治集团的对立,魏收属于东魏北齐这个系统,特别为己方政治集团服务。

他所写的书对于另一个系统的记载都有打击政敌的倾向,受到另一个系统的强烈反对;其二,魏收本人对于这些违反秉笔直书传统,撰写虚假、片面历史的做法,不加掩饰,甚至引为自豪。

对于此,我们应该看到,魏收对政敌的攻击也使一些重要史实流传下来,对于纪传体史书体例有所发展,其中关于佛教、经济的记载很有价值,但他把史笔作为各人酬恩报仇的工具,是违反我们提倡的史学传统的,不值得肯定。

6.金石铭文的史料价值如何。

(1)解读、考订史籍的重要资料。

(2)金文本身字形对于研究汉字的流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金文涉及商、周、春秋、战国的内容,是先秦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3)大量的石刻文献补充了史书的记载,丰富了史料来源。

三、论述题1.试述秦汉时期汉字形体的演变。

(1)小篆小篆属于古文字,在秦统一六国后,为适应统一全国语言文字的需要,在李斯等人的整理推广下,成为全国通行的正式文字。

小篆在此之前已在民间出现,与之前的古文字相比,小篆更加简省、规范,对于规范和统一古文字具有特殊贡献。

(2)隶书隶书的先导被认为是渐趋草率的六国古文,到秦朝时,民间有部分人在书写小篆时,把很庄重的小篆那种四平八稳的结构打破了,这种通俗、草率的写法在民间通行开来,被统治阶级称为“隶书”,此时,秦隶只是简捷的篆书,到了汉代,成为正式字体。

笔画形体逐渐整齐,笔势发扬舒展,有波势挑法。

隶书是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被划入今文字的范畴。

(3)草书隶书是为简易而创造的,此风一开,汉字就更向简易的道路发展,于是有了草书,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草书是汉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的木简。

它是一种笔势比较草率的隶书,在唐代,草书有了新的发展。

(4)行书行书的出现,是兼顾书写的方便和认字的方便而产生的。

行书是把隶书简化了而又参用了草书笔画的一种文字。

东汉桓灵时期刘德昇的行书“亦风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5)楷书楷书,又叫真书、正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它只是隶书的变体,是隶书的定型化。

从字体看,楷书只是把隶书的波势挑法变得平稳,把隶书的慢弯变成了硬勾,把隶书的平直方正变成了长方形。

由于楷书笔画平直,字形方正,书写简便,成为至今都作为正字体通行的字体。

总体上看,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向着简单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

2.试阐述文字学“六书”说。

“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关于六书的名目,三家的说法是: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许慎的名目更有概括性,这里就以此来介绍:(1)象形许慎认为象形字是用画画的办法来画出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这个物体的形体相一致,它还被分为独体象形、合体象形等。

汉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今文字的隶书、楷书等,汉字的象形性逐步在降低。

(2)指事许慎认为指事字初见时可以识别这是什么形体,细细体察可知道这个字意思的指归。

也就是不但有象形的部分,还表明了造字的用意所在,大致分为纯指事字和加体指事字两类。

(3)会意会意字是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在一起表示一个意思。

它能够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

(4)形声形声字的产生是为了适应文字记录语言的需要,其产生经历了一个“本无其字”的假借阶段,之后为了明确字义,避免同音词语在用字上的混淆,假借字就逐渐被加上了表示意思指归的形符(义符),就形成了形声字,由于形声字在表音和表意上的优势,在造字上也显得比较容易操作,形声字的数量日渐增多。

(5)转注许慎对于转注的解释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但后人对于这以争议颇多。

①戴震、段玉裁之说戴震以及他的弟子段玉裁都认为,转注是同义互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