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

孙思邈的“四少”养生法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著有医学专著《千金要方》,被后世尊奉为“药王”。

除了治病救人,孙思邈还非常重视养生,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法。

其在《孙思邈方书》中说:“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

寥寥数字,道出了最简单易行的养生道理,适合我们学习。

口中言少——即说话要少
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长时间地夸夸其谈,按中医讲,将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

而津液与气是人的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

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非。

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

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对养生有利。

正所谓“日出千言,不病自伤”,消耗肺气容易师体内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

因此,适当放慢语速、少说些话,可保护、收敛肺气,给身体“节能”。

心中事少——多思伤神
所谓“心中事少”,即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

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得“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以少生气,并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

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
多疾病还可以不治而愈。

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颐养天年。

正所谓“思则气结”“多思则神殆”,思虑过度容易导致气机郁结不行,进而引起疾病。

不妨顺应自然,不要反复纠结一些小事,更不可钻牛角尖,要抱着乐观的心态来解决问题。

腹中食少——即吃饭只食八成饱
《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

”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

”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会使肠胃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

据研究显示:少吃,可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并可大大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少吃,还可不断清除体内有害活性氧,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利于维护体内活性氧的平衡。

《古乐府》诗中提出,“量腹节所受”是老人长寿的因素之一。

现代医学和营养学家也证实,吃“八分饱”有助养生。

要做到八分饱,必须细嚼慢咽,在“似饱非饱”时马上撂筷子。

自然睡少——即高质量的适度自然睡眠
传统医学讲:“久卧伤气。

”如果我们过度地贪图安逸,缺乏活动,就会引起人体气血不畅,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
不利于健康。

而“自然睡少”的另一层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做到上面的“三少”,精、气、神就不会有过多的消耗。

而精力充沛了,也就不需要用更多的睡眠来补充体力。

就像道家所说“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饭,神足不思眠”。

现代医学也证明,适度的睡眠确实有利于长寿。

另外,成人的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不利于健康,而最佳的睡眠时间应该控制在每日7~8个小时为宜。

所以说,在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下,还是不要太贪床为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