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代码专业名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代码:082702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且能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领域从事食品检验、品质控制、质量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适应新世纪食品工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学习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在食品加工过程、食品流通及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测、安全评价、品质监控、技术管理、企业管理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2.掌握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了解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理论前沿、国内外食品质量及安全领域的发展动态。

4.掌握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仪器分析、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5.熟悉食品法规与标准,掌握现代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的技术与方法;具备在食品企业、市场和质检机构从事分析检验、品质监控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在食品监控、卫生监督及食品国际贸易机构从事食品检验的基本能力。

6.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科研,较好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与写作。

7.掌握文献资料查阅的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实际工作能力。

具有创造性的设计实验,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论文,参与学术交流及研究能力。

8.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1.基本学制为4年。

2.修业年限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最短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五、学分要求及授予学位条件毕业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74学分,方能毕业。

授予学位条件: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比例七、教育平台课程教学学分、学时分布1.通识教育平台(49学分,908学时)2.专业教育平台(88学分,1621学时)专业基础课(26学分,453学时)专业主干课(27学分,534学时)专业拓展课(至少选修35学分,约634学时)3.实践教学平台(37学分)八、主要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2B070407课程内容: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任务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的化学组成、性质、在生命活动中所进行的化学变化及其调控规律等生命现象的本质。

主要包括(1)生物大分子的分子结构、主要理化性质,并在分子水平上阐述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2)物质的代谢变化,重点阐述主要代谢途径、生物氧化与能量转换、代谢途径间的联系以及代谢调节原理及规律;(3)阐明遗传学中心法则所揭示的信息流向,包括DNA复制、RNA转录、翻译及基因表达调控;(4)概要地介绍重组DNA和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在工农业及各相关学科中的应用。

推荐教材:普通生物化学.王林嵩.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参考书目:[1]生物化学(第二版).沈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2]生物化学(第三版).王镜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生物化学导论(第二版).Trudy Mckee,James R.Mckee.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4]生物化学.B.D.Hames,N.M.Hooper等.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5]细胞生物化学.李亚南,邵建忠.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2.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代码:2B070414课程内容:食品微生物学从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原生动物以及单细胞藻类等)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发酵、食品加工等领域的科学。

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等。

推荐教材:食品微生物学.胡树凯,李彦宏.主编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参考书目:[1]微生物学(第二版).沈萍,陈向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微生物学(第三版).黄秀梨,辛明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微生物学(第三版).蔡信之,黄君红.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4]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何国庆.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5]现代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刘慧.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3.课程名称:食品毒理学课程代码:2B070416课程内容: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食品毒理学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外源化学物质对食用者健康的危害,检测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

研究的内容有:食品安全性评价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物(天然物、衍生物、污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对机体毒性危害及机理。

推荐教材:食品毒理学.单毓娟.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参考书目:[1]毒理学基础.周宗灿.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2]毒理学基础.王心如.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3]食品毒理学.王向东.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4]毒理学原理与方法.李寿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5]食品毒理学.刘宁.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4.课程名称:仪器分析课程代码:2B070417课程内容: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生物、食品、环境等专业必须要开设的一门实用性比较强的课程,主要介绍常见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装置、定性定量方法及适用范围。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红外光谱分析法、极谱分析法、伏安分析法、电泳分析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分析法等。

推荐教材:仪器分析.田丹碧.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参考书目:[1]现代仪器分析.李晓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2]生物工程分析与检验.王福荣.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3]仪器分析.张纪梅.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年.5.课程名称:食品工艺学课程代码:2B070418课程内容:本课程是食品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食品基本原理和食品加工的角度,明确了一些重要的食品概及食品工艺学的范围,主要内容涵盖食品脱水、食品热加工、食品保藏及食品冷杀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同时又包括肉类制品、水产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饮料、糖果巧克力和谷物制品等典型食品加工工艺,注重介绍加工时工艺条件控制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明确工艺条件和方法的选择依据,进一步掌握工艺理论及应用。

推荐教材:食品工艺学(第一版).夏文水.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参考书目:[1]食品工艺学概论(第一版).孟宪军.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2]食品工艺学(第二版).周家春.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3]食品工艺学(第一版).汪志君.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2年.6.课程名称:食品分析课程代码:2B070420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研究食品感官评定、各种食品组成成分及食品安全指标的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综合评价食品品质的方法。

理论性与技术性强,涉及内容主要包括食品感官评定、食品常规成分分析与食品安全检测三方面。

推荐教材:现代食品分析新技术.陈家华.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参考书目:[1]食品分析及实验.刘长虹.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2]食品分析. 孙平.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3]食品分析与感官鉴评.吴谋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2年.[4]食品分析(第二版).大连轻工业学院等.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7.课程名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代码:2B070422课程内容:在食品安全行政管理体系方面重点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以及法律法规、食品标准、食品认证、检验检测体系。

在食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中着重介绍了ISO9000、GMP、SSOP、HACCP等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并结合生产实际介绍了肉类、乳类、果蔬类、粮油类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和质量控制以及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和质量控制。

推荐教材: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杨永杰.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目:[1]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贝惠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2]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刘先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3]食品质量与安全.刘雄,陈宗道.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4]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王蕊,高翔.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