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三节 城市化

教案的创作背景:我校属于以特长教育为主的高级中学,学生的基础较差,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了课程标准来设计的教案。

以我们生活的城市郑州为主
题。

教学课题:城市化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二章的升华部分,城市化即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城市等级提升的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
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同时本节又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又一定的关系。

本节分为
两大块,一是城市化的内涵和进程,一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城市化发展的标志和动力,学会分析城市化进程的各阶段
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学习法,评价法,自主合
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尤其是城市化带来的有
利一面,通过对英国城市化的学习,从中找到一条中国城市化发
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内涵和标志,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第三节城市化
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几幅图片,这几幅图片是郑州市的老照片和新照片,请同学们从这些新老照片中找一找有什么不同?
生:人口多了,楼房高了,城市的面积扩大了,立交桥多了,绿地多了…….
师:同学们找的很全面,那人口增多,城市面积扩大,就是咱们今天要探究的——城市化
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一下究竟什么是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内涵(板书)
1. 概念(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我们通过图2.16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师: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小组讨论)
生:对比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等。

师: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这么迅速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交通便利。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就业机会多,贫困等。

师:各小组讨论的非常好,这就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和推力。

拉力是那些吸引人群来到
城市的因素。

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

请同学们图2.17,完成表格。

(多媒体展示表格)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城市化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请同学们从人口转化,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观念五个方面分小组讨论城市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表格)
3.城市化的意义(板书)
(学生讨论)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同学们在图2.18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为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并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那同学们怎样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呢?
生: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

师:好!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图2.19,完成书上34页的活动,待会我请同学回答自己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3页案例四,然后讨论并解释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这三个概念。

(学生讨论)
2.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板书)
生:根据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小组推论,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现象。

逆城市化是指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城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城市居民为了追求比较好的生活环境,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商业和制造业也随之向外扩散,结果造成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再城市化是指面对城市人口的减少,大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城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的现象。

师:回答的太棒了!那么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会让人们由城市转向郊区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探讨的内容。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城市化的内涵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做一下咱们的练习册,加深和巩固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内涵
1.概念
2.城市化的动力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城市化发展的阶段
2.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教学反思:今天这节课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们能切实互动起来,上课气氛比较活跃。

我没有注意引导学生们对过去学过的知识点串联下来,比方说人口迁移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尤其是乡村人口迁往城市,学生们都没考虑到人口迁移也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我以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2课时
课前提问:1.什么是城市化?它的标志是什么?
2.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新课导入:同学们接着上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会让人们由城市转向郊区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师: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的受到了影响,使得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和图2.24,分小组讨论我在多媒体上展示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表格)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板书)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板书)
(学生讨论)
(多媒体课件展示)
产生不良影响吗?
生:不一定
师:在什么情况下城市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有利影响?
生:合理的城市化会改善环境,比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
对环境的压力。

师:好!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25来回答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2.城市环境问题(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
(学生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总的来说,城市化给我们的环境,城市发展带来了一些弊端,那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四.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板书)
师:同学们请阅读课本38页的阅读部分,讨论一下生态城市建设要实现哪些目标?
(学生讨论)
生:要有更多的绿地,,并且要不影响风的通道,让风畅通无阻可以更新城市的大气质量,人们也要有环保意识,不能破坏植被,每个人都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之中。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要想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咱们政府要合理的规划城市里的每一块用地外,就是需要咱们全民总动员共同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之中,为咱们生活的城市尽自己的最大努力!
师:同学们,以上就是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那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请同学们下去以后将练习做了,以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环境问题
四.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
教学反思:今天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就是学生们对所学知识不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们的回答大多参照课本,自己的切身体会较少。

比如,学生们回答城市的
环境问题时,几乎没有学生是从郑州这个城市为出发点的,都是参照课本。

我以后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