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综合管理平台

学校综合管理平台


课程表 考试成绩 了解学校信息
学生主页
学籍管理 成绩管理
学生管理
试卷分析
作业管理
家校互动
素质评价
系统管理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教学质量分析
个体分析(学生和家长用户)
反映学生学业质量进步状况,分析学生过去、现在、将来的学习成绩,及时为 家长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 并为学生学业质量的差异性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对学生和家长而言,准确把握分析学生个体现状、预测走向,从而寻求更为有效 的解决方案。
群体总评及百分比
单科总评=第一次考试的 单科分数*第一次考试类型 的权重/各考试类型的权重之 和+第二次考试的单科分数* 第二次考试类型的权重/各考 试类型的权重之和+...;总 分总评:先让各科分别乘以 它自己的分数比重,然后再 将每次考试类型的所有科目 分别乘以每次考试类型的权 重然后再除以各考试类型的 权重之和,然后再相加即可。
二、班级群体发展性评价
通过班级各次考试均分系数、优良率系数、及格率系数、 M’值、标准分、档次人数等指标跟踪班级学习质量的 进步状况。
一、个体发展性评价 —— 名次跟踪
跟踪类型
个人历次单科或多科成绩在班级、年级中的变化曲线图
二、班级群体发展性评价 — 均 入学基础明显要优于3班, 但从历次考试的曲线上看4 班虽然每次考试成绩优于 其他班,但曲线呈下降趋 势,相应3班虽然前面考试 成绩还处于落后状态,但 整根曲线上看该班是在不 断进步。因此,这张图有 效反映了班级成绩的进步 状况,为教师的评价和班 级的发展提供了 准确合理 的参考依据。
SP表诊断
第五步 SP诊断 对学生答题和试卷质量进行诊断分析
综合素质评价
基础性发展评价 学科评价 综合素质 评价 学生成长记录 成长记录档案 成功档案
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汇总学生成长记录、基础性发展评价、学科评价、 评语等信息,学生成绩可自动转换成等第, 成长记录档案可转换成电子档案
(一)
学习水平结构分析
使用 常规分析:群体优率、良率、及格率、
极差率、平均分、名次、学年总评、 成绩单 拓展分析:等级频数、标准分、档次、 M值、百分比、分数段频数分布、 高低分组、得分分布、名次频数、离差
进行
班级学习水平结构分析
常规分析—群体优良率频数分析
分析是否 包含借入 生选择
分析图中1班和2班,两个班级的平 均分一样,但各班级的学生结构有 很大不同。1班两极分化现象较严 重,优生和不及格学生都较多,因 而1班教学应适当补差;2班居中度 比较高,良和合格学生分布学生较 多,但优秀学生相对教少,因而2 班教学应适当提优。 综合分析班级各分数段、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标准分、T值、优良率等信息
结构框图
学校综合管理平台
学生管理
教职工管理 教务管理 办公事务管理 总务管理
日常处理 排课系统 选课系统 体育管理 卫生管理
学籍管理 成绩管理 试卷分析 素质评价 家校互动 作业管理
系统功能 模块
体卫管理 科研管理 档案管理 德育管理 流程管理 资源管理 图书管理 系统管理
四大平台主页
管理平台
(四)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卷的有效性
(试卷的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九宫格有效性分析
(试题分布、班级试题得分分布、分析与诊断)
SP表有效性分析
(对学生答题和试题质量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诊断)
试卷的有效性
以试卷的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对试卷有效性进行分析
九宫格诊断
九宫格诊断
根据各班级各题所分布的区域给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学生学籍卡
学生学籍信息卡,包 括个人信息、家庭信 息、评语、奖惩信息、 成绩报告单
学籍管理
统计类型: 学籍状态、 户口类型、 男女性别、 生源类别、 三残统计
教职工管理
教师专业 发展记录
教职工信息
教职工信息
记录教师基本信息、日常信息、异动情况等各种信息
教师异动处理和统计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 评价项目、评价标准和评价对象灵活设置
达成度分析 —知识点分析(个体)
个体知识点分析: 汇总知识点分布的题目、分值以及知识点的总分值,分析个
人与全校以及班级知识点的得分率比较,汇总出个人知识点的薄弱环节。
(三)自我发展性评价(教学质量纵向跟踪)
一、个体发展性评价
通过学生各次考试名次、标准分、档次、比值系数、
认知水平等不同角度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进步状况。
教务管理—日常处理
考试计划
教学计划
年级计划 教研组计划 教学进度 教学活动 教务工作
教学成果
收录试卷 综合查询
日常处理
对学校考试计划、教学计划、教学成果、考试试卷的记录
教务管理—选课系统
网上报名
课程选择 班级批量选课 选课查询 班级情况 点名表 课程进度表 作业提交 班级留言 班级查询 开班设置 课程录入 课程审批 续开课程 开课计划 课程查询
常规分析—学生成绩单
批量打印班级学生成绩单,打印包含项可灵活设定
拓展分析—群体档次分析
分析图中1班和2班,1班B档 人数较多,同时D档人数也较 多;2班C档人数多但A档次较 少。因此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学 习水平结构,教师应采取不同 的教学对策。
分析各班级单科或多科总分各档次的人数和百分比例,有利 于教师根据班级内部结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对策。
群体分析(管理员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
组和教师用户)
反映教师教学质量提高及进步状况为教师教学质量从粗犷管理到精细管理
提供有效的监测和反馈。 对教师而言,能够减轻工作负担,科学分析诊断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增强工作的有效性。对学校教学管理而言,能够增强对教师教学评价工作的 科学性,有效指导教师成长发展,分析发现教师教学的优势和问题所在。
拓展分析—群体名次频数分析
图中2班和3班的平均 分相近,但学生名次 频数分布有很大差异
统计各班不同学科在年级各名次段的人数和百分比,能够更清楚了 解各班级内部结构状况。
拓展分析—群体高低组频数分析
高低组人数比例在系 统管理中可灵活设定
可按班级 进行设定
分析各班优秀学生和需努力学生分布状况,为教师 选拔学科竞赛和需特别辅导的学生提供依据。
对班级学生各次考试进行总评,并绘制雷达图,跟踪历次考试的偏科情况
三、个体发展情况分析——
个体平均分名次
个体平均分名次:班级个体各科以及总分名次与以往一次考试名次比 较,分析发展变化情况。
四、群体发展情况分析——
群体平均分名次
群体平均分名次发展情况:各班级与以往一次考试各科以及 总分平均分名次比较,分析发展变化情况。
教学质量分析的主要功能
学校日常的教学测验的性质是一种“目标导 向性评价”,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知识 点”(“语言点”)和“认知水平”两个维 度的教学测试,对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
•诊断和分析
•反馈和调整
•矫正和补偿(“补缺补差”和“提优补差”

追求教与学的匹配、偶合和优化,有针对地 提升教学质量。
综合评价汇总 可按评价主体对教师评价进行统计,了解各项评价信息
教师专业发展记录—满意度调查
满意度调查
可对教师、教辅人员和中层干部进行满意度调查
教务管理
考务管理
日常处理
选课系统 排课系统
教务管理—考务管理
考试设置
考场设置
教师设置
监考安排 考生安排 统计查询
根据年度学期,对学校考试类型,考试时间,科目进行设置
拓展分析—群体在各学科中得分分布分析
分析图中1班和2班,两个班级的总分 平均分一样,但各班级的学生结构有 很大不同。1班最高分和高分组平均分 均高于2班,但1班的最低分和低分组 平均分均低于2班,可见1班的两极分 化现象较严重,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 都较多,2班则居中度比较高。
以班级最高分、最低分、高分组平均分、低分组平 均分、班级平均分反映各班级得分分布情况。
常规分析—平均分分析
各学科各班平均分, 四率分析,四率包括: 优率、良率、及格率、 极差率
各班级各科平均分总和的变化直方图,反应班级的整体实力, 黄线代表年级平均,绿线为大于年级平均,红色为小于年级平均
常规分析—教师质量分析
教师质量分析:分析教师所教班级各班平均分以及所教班级总体平均 分优良率、及格率和极差率,对评价老师具有指导意义。
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充,可与上级部门无缝衔接。
有多种形式的数据导入、导出和多样化的报表生成功能。 从德智体美多方面详细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有多种样式的学生学业质量分析体系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有效监测和反馈学生学业进步状况和教师教学质量提高水平。 多种评价手段对教师教学、科研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 以学生和教师为基础,平台应用为主线,实现学校各系统、各部门以及学生和 家长的协调发展。 通过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全方位、多元化的参与评价,促进学生和 教师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与监控
使用 进行
命题双向细目表 教学内容与 学习行为目标
(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
达成度分析与监控
通过试题分析反馈教学效 果,了解试卷难度、信度、 区分度,可及时发现教学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 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反 思提供了有效依据
试卷个体得分率分析
通过个体的分析率分析,了 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 节。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 性地教学强化训练。
双向细目表个体的诊断与分析
双向细目表分析
有效反馈学生认知水平 的各项指标和各知识点 的目标达成度,可及时 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 在的薄弱环节
从图中举例的一份物理试卷 的分析可知,该学生在认知 水平中识记、应用、分析上 相对比较比较薄弱;在知识 点浮力、压强和能量守恒上 相对比较薄弱;其中浮力知 识点上识记和综合比较薄弱。 因而,教师和学生家长根据 学生学习过程中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得对学生进行辅导, 学生成绩才能快速有效提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