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生化系统中氮的循环
含氮有机物(蛋白质、尿素) 细菌分解和水解 氨氮 o2 同化 C 5 H 7 O2 N 有机氮(细菌细胞) 有机氮(净生化)
硝化
自溶和自身氧化
硝化
亚硝态氨(NO2-) o2 反硝化 硝态氨(NO3
-)
净化 氮气(N2)
有机碳
水中氮元素的形态变化
氧化还原态
NO3-
+5
硝化菌
NO2-
2.A2/O工艺(厌氧/缺氧/好氧工艺)
在A/O工艺的厌氧池和好氧池之间增设一个 不曝气的缺氧池,并使好氧池中带有硝酸盐的混 合液回流到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在除磷的 同时达到脱氮目的。
各工艺单元特征:
(1)厌氧反应器的功能是释放磷,进入本单元的 除原废水外.还有从沉淀池排出的污泥; (2)缺氧反应器的首要功能是脱氟,由好氧反应 器送出的内循环量为2Q(Q为原废水流量; (3)好氧反应器是多功能的,在这里进行去除 BOD、硝化和吸收磷等反应。 (4)沉淀池的功能为泥水分离,上清液作为处理 水排放,部分污泥回流厌氧反应器,在那里释放磷。
2.反硝化作用
在厌氧条件下,微生物还原硝酸盐为HNO2、 HNO、NH4+、N2等过程。包括:同化硝酸盐 还原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作用。
同化硝酸盐还原---硝酸盐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和氨, 氨被同化成氨基酸的过程。 异化硝酸盐还原---在微氧或无氧条件下,微生物 进行硝酸盐呼吸,被还原成亚硝酸盐、氨或气 态氮
缺点:缺氧池出水中氮的形态为氨态氮,并且 旁路流入缺氧池提供反硝化碳源的废水流量不易控 制。
进水 好氧 缺氧 后曝气
二沉
出水
剩余污泥
桥本O/A工艺流程
4.Bardenpho工艺
四段Bardenpho工艺
三、影响因素
1.pH
硝化反应消耗碱,若污水中没有足够碱 度,则随着硝化的进行,pH会急剧下降,硝 化细菌对pH十分敏感; 脱氮过程中,通常硝化段运行的pH控 制在7.2~8.2,反硝化段pH控制在7.5~9.2。
氨氮排入水体还会因硝化作用而耗去水体
中大量的氧造成水体溶解氧下降。此外, 饮用水中硝态氮超过10mg/L会引起婴儿的 高铁血红蛋白症,即蓝婴病。
一、基本原理 1.硝化作用 硝化(亚硝化)细菌(化能自养菌), 在中性或弱碱性环境,将NH3氧化成 NO2-,然后再氧化成NO3-,从而产生一 定能量;以CO2为碳源,合成细胞物质。
(1)对具有明显除磷能力的污泥和生产性污水处理厂进
行了观测和实验研究,证明了除磷作用的生物学本质和 生物诱导化学沉淀的辅助作用; (2)认识到好氧区之前设置厌氧接触区,污泥进行厌氧 —好氧交替循环的必要性,从而开发了多种生物除磷工 艺流程,并开始工程化应用; (3)在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认识到避免缺氧或好氧性 电子受休(硝态氮或溶解氧)进入厌氧区的必要性,开发 了优化生物除磷性能的工艺技术和远行技术; (4)认识到简单低分子质量(可快速生物降解)基质的作用 及存在的必要性,物化学和生物力能学理论,使污水生 物除磷技术进入了定量化模拟与优化阶段; (5)建立了污水生物除磷的数学模式。
本工艺特征:
(1)简单的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总水力停留时间 少于其他同类工艺
(2)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进行,不宜丝状菌生 长,无污泥膨胀
(3)不需投药,厌氧和缺氧段只进行缓慢搅拌, 运行费用低
问题:
(1)脱氮效果难以提高 (2)污泥增长受到一定限度,除磷效果不易提高 (3)沉淀池需要保持一定浓度溶解氧,应降低污 泥停留时间,防止厌氧状态和释放磷的现象,但 溶解氧含量不宜过高,以防止循环液对缺氧反应 器的干扰
聚磷菌优先吸收小分子的低级脂肪酸,大分 子、难降解物质需要经过产酸菌作用后才能被利 用
研究发现: 要使出水磷浓度小于1mg/L,进水总 BOD与总磷之比必须在23~30:1 Hong等建议: 进水总BOD与总磷之比至少高于15,才 可使泥龄较短的除磷系统出水磷较低
2.溶解氧
厌氧段,溶解氧浓度直接影响到聚磷菌的生长 情况、释放磷及利用有机质合成PHB的能力; 好氧段,必须提供充足的溶解氧,来满足聚 磷菌对其储存的PHB进行彻底降解所需的氧量。
第四章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水体中的氮及其危害
存在形式:
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偶氮、重氮、肼、 腙、缩尿等。 无机氮:氮气、氨氮、硝态氮及亚硝态氮等。 如氮磷等排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另外, 有毒有害的金属离子对环境也可能构成巨大危害。
据报道, 1992年我国共发生赤潮50次,造
成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对海洋渔业 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2012年全海域共发 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971平方公里。赤 潮发现次数为近五年最多。
问题:
工艺复杂,反应器单元多,运行繁琐,成本高
福列德克斯脱氮除磷工艺
这是巴登福脱氮除磷工艺的改进,主要 是在第1厌氧反应器(缺氧反应器)之前再加一 厌氧反应器,以强化磷的释放,从而能够保 证在好氧条件下,有更强的吸收磷的能力, 以提高除磷效果。
三、影响因素
1.碳源的浓度和种类
碳源浓度提高后诱发了反硝化作用,并迅速 耗去了硝酸盐,使得污泥放磷早、快。 其次,可为发酵产酸提供养料
2.温度
两类硝化细菌的最适宜温度为30℃左右, 温度在5~35℃由低到高逐渐上升时,硝化反 应将随温度的增高而加快,当温度低于5℃硝 化反应几乎停止; 反硝化作用温度范围在15~35℃之间, 温度低于10℃,反硝化速率明显下降,低于 3℃,反硝化作用停止。
3.溶解氧浓度
硝化过程的溶氧浓度,一般建议维持在1.0~ 2.0mg/L; 溶解氧浓度对反硝化作用有抑制;但氧的存在 对能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反硝化菌却是有利的,因为 这类菌为兼性厌氧菌,菌体内的某些酶系统组织在 有氧时才能合成,这类工艺最好使这些反硝化菌交 替处于好氧、缺氧的环境条件。
生物强化除磷工艺的主要机理:微生物 以聚磷酸盐的形式超量储存磷。 生物强化除磷工艺系统的基本特征:微 生物在好氧区与厌氧区之间循环,废水自厌 氧区进入系统。
生物处理过程中除磷途径小结
研究结果表明,超量除磷主要是生物作用的结 果,但生物超量除磷并不能完全解释某些条件下出 现的除磷性能,生物诱导的化学除磷可能是生物除 磷的补充。在生物除磷系统中磷的去陈可能包括下 列5种途径。 (1)生物超量除磷: 处理系统的厌氧好氧交替导致微生物群体功能 的变化,使污泥含磷量可达到3%一7%。 (2)正常磷的同化作用: 微生物合成对磷的消耗。
有些聚磷菌能利用NO3-作为电子受体,在 吸收磷的同时进行反硝化。 Kuba在1994年发现具有反硝化能力的聚磷菌 (DPB),其除磷能力和传统A/O工艺中普通聚 磷菌相似,同时也具有建立在内源PHB和糖类物 质基础上的生物代谢机制。
生物除磷常与生物脱氮工艺一起应用
除磷技术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到60 年代初,Srinath 等人在 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性运行中,观察到生物超量吸 磷的现象。70年代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弄清了生物 除磷所需的运行条件,并有意识地将其工程化。 80年代到90年代,通过全面的基础研究及生产性 研究和工程运转经验的总结,污水生物除磷的理 论及技术均获得了重大进展及突破。总的说来经 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3)正常液相沉淀: 系统中的pH、阳离子浓度及各种沉淀抑制剂决 定总的液相沉淀效率。 (4)加速液相沉淀: 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分解聚磷使磷从菌胶团中释 放出来,造成厌氧条件下的高磷浓度,加速了磷的 化学沉淀作用。 (5)生物膜沉淀: 由细菌反硝化作用造成,使膜内pH升高,导致 磷从液相进入无机相。
3)内碳源
主要指活性污泥微生物死亡、自溶后释 放出来的有机碳,也称为二次基质。
优点:在废水碳氮比低时不必外加碳源也可
达到脱氮目的,此外由于污泥产率低而降低 成本。
缺点:反硝化速率极低
5.有毒物质
某些重金属、络合阴离子和有毒有机物对 硝化细菌有毒害作用。 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对硝化细菌也有影响 有研究,当污水中氨氮浓度小与200mg/L, 亚硝态氮浓度小于100mg/L时,对硝化作用没 有影响。
3. Bardenpho工艺
以四个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反应池串联而成,其 中第一、三池不曝气,搅拌器缓慢转动以防污 泥沉淀,第二、四池好氧曝气。
进水 缺氧段 好氧段 厌氧段 好氧段 二沉池 出水
回流污泥
剩余污泥
Bardenpho工艺
各工艺单元特征:
本工艺主要优点:
各项反应都反复进行两次以上,各反应单元 都有首要功能,并兼行二、三项功能。 工艺脱氮、除磷效果良好。
反硝化菌
+3
N2 好氧反硝化菌 NH4+
0
-3
厌氧氨氧化细菌
NH4+ + NO2N2 + 2H2O
二、微生物脱氮工艺
要使废水中的氮最终转化成氮气而从废水
中逸出,需要通过好氧硝化作用将氨氮转 化为硝态氮,然后在缺氧条件下反硝化脱 氮。
传统的脱氮工艺采用先硝化、后反硝化的
工艺流程。
1. A/O工艺--缺氧/好氧工艺
另外,有研究认为除上述几种聚磷菌外, 还有棒状菌群和肠状菌群
产酸菌
聚磷菌一般只利用低级脂肪酸(如乙醇), 若没产酸菌的作用或这种作用受抑制(如硝酸盐 存在),则聚磷菌便难以利用放磷中产生的能量 合成聚β -羟丁酸(PHB),因此也难以在好氧 阶段通过分解PHB来获得足够的能量过量摄磷和 聚磷
有反硝化能力的聚磷菌
(二)工艺流程
1.A/O工艺(厌氧/好氧工艺)
进水
厌氧池 好氧池
二沉池
出水
回流
A/O工艺
本工艺的特征及运行参数
(1)反应器中水力停留时间为3~6h
(2)曝气池内污泥浓度在2700~3600mg/L之间
(3)磷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在7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