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72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外交成就。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从本单元来看,它为随后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从全书来看,本课上承中国政治活动史,下启世界政治活动史,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知识与能力】(1)结合二战后国际形势特点,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的内容,并分析其原因,由此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历史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中国对两次会议的推动作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音像、文献,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和分析能力(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人意识和探究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

显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也为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本节第一个重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也与当时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本节另一个重点,它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也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教学难点】新中国初期基本方针确立的原因。

另一个难点是亚非会议。

学生对亚非会议为什么能在与会国彼此之间存在各种矛盾和分歧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巨大成功难以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围绕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和各国代表团的共同努力,来分析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教学中必须补充相应知识,互相讨论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课前准备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还原法(借助CA1课件最大化还原历史面貌)。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历史资料、画面、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对比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法——准备四组材料,制成幻灯片文件,依次播放: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图片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通过材料,重点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

然后通过和第五组材料的对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再结合导言中周恩来的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即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

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新中国的外交公告阐述了建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2.内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外交成就: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备课资料】建国初期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部分国家10.610.6②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备课资料】《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出访活动。

访问期间,毛泽东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就中苏双方有关的重要政治和经济问题举行了会谈。

1950年1月20 日,中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抵达莫斯科,参加双边会谈。

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条约于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

条约共6条,主要内容为: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制止任何国家的侵略与破坏和平;当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日本盟国之进攻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也不参加任何反对对方的同盟、集团或行动;双方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将进行彼此协商;双方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中苏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经济援助,进行经济合作。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的原因:(1)中印两国在近代都遭到列强的侵略,国家主权、领土主权被肆意践踏;(2)独立后都面临巩固新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3)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世界并不太平。

作为邻国,和平共处对于维护地区稳定尤为重要。

2.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①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备课资料】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各原则间的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战后的历史表明,唯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家关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进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遵循这些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也可以和睦相处;违背这些原则,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会发生尖锐的对抗。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召开背景: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3)召开:时间:1954年4月地点:瑞士日内瓦参会国:苏、美、英、法、中(4)内容:美国代表极力阻挠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在朝鲜问题上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但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由于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5)意义: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亚非万隆会议:(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二战后,一大批亚洲国家摆脱了长期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政治独立。

如中朝人民抗美战争和印度支那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北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爆发了反帝武装斗争,撒哈拉以南非洲很多国家的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黑暗的非洲大陆出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

(2)召开:时间:1955年4月地点:印尼的万隆参会国:亚、非29国的首脑或代表(3)内容:①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备课资料】“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理解:“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坚决反对殖民霸权的斗争。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过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4)意义:①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②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③倡导的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友好、团结和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在会议结束后日益深入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后小结】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帝国主义在华不平等条约特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开拓出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

新中国外交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它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至今还被工人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和争端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充分说明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在旧中国的外交史上是绝对没有的。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中因势利导扭转了会议的被动局面,推动会议向前发展,为会议的成功作出重大贡献。

这次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和团结,挫败了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精彩的一笔。

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国际纠纷树立了可遵循的准则。

亚非会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会后中国与许多亚非国家纷纷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