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长沙本课话题——以天下为己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触景生情,关注到祖国的命运、革命的未来,从而陷入深沉的思索: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主宰。
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再续传奇,12年后再度大逆转夺金!1994年,中国女排不仅丢掉亚洲冠军,世锦赛也跌到第八名的低谷,距离亚特兰大奥运会只有一年的时间。
当时,袁伟民的一句话让郎平如今回忆起来依然动容:“郎平,祖国真的需要你!”多少年来,“铁榔头”郎平四处漂泊,但不管在美国、意大利,还是在土耳其,她都关心着中国女排的发展。
1996年到1998年,她临危受命,出任主教练,为中国女排的重新崛起打下了一份坚实的基础。
2013年,郎平再次接过女排的教鞭,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于2014年世锦赛夺得亚军,给国人带来了惊喜。
2015年9月,郎平带领困境中的中国队出征日本,第四次获得世界杯冠军,这也是中国女排赢得的三大赛事第八个世界冠军。
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曾说:“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能力有限,责任无限。
”郎平之所以执教中国女排,正是由于她强烈的责任感。
敢于发挥、敢于承担责任,这是郎平在平时训练中,一再向队员们灌输的思想。
郎平责任在肩,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两度低谷出山,令人敬佩!背诵——相关名言警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顾炎武《日知录》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美·林肯[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沁.园春()怅.寥廓.()()浪遏.飞舟() 橘.子洲()方遒.() 百舸.争流()峥嵘..()() 百侣.()【答案】qìn chànɡkuòèjúqiúɡězhēnɡrónɡlǚ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当⎩⎨⎧ 当.面( )当.铺( )(2)曾⎩⎨⎧ 曾.经( )曾.祖( )(3)中⎩⎨⎧中.流( )中.伤( ) (4)空⎩⎨⎧天空.( )空.白( ) 【答案】 (1)dānɡ dàn ɡ (2)cén ɡ zēnɡ (3)zhōng zhòng (4)kōng kòng 2.语境辨析法(5)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请你们尽.( )管开口,我们将尽.( )力协调解决。
(6)夜间在房间放置看.( )护器,红外夜视功能确保黑暗环境下不用开灯也能看.( )到清晰的画面。
【答案】 (5)jǐn jìn (6)kān kàn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jìng ( )自由究jìng ( )(2)⎩⎨⎧岁月chóu ( )chóu ( )怅(3)⎩⎨⎧cāng ( )茫cāng ( )海 (4)⎩⎨⎧xié( )来juān ( )刻 (5)⎩⎨⎧ màn ( )江碧透轻màn ( )(6)⎩⎨⎧万户hóu ( )hòu ( )鸟【答案】 (1)竞 竟 (2)稠 惆 (3)苍 沧 (4)携 镌 (5)漫 慢 (6)侯 候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寥廓·辽阔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的________(寥廓/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求索、追随。
(2)汽车奔驰在________(寥廓/辽阔)的大草原上,车上的音乐盒里飘出了旋律优美的音乐。
【答案】(1)寥廓(2)辽阔2.苍茫·苍莽两者都表示“空阔辽远、无边无际”。
“苍茫”强调边际遥远朦胧,看不清楚,常用于形容大地、暮色。
“苍莽”侧重于阔大,适用于带草的旷野或是茂密的林地。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________(苍茫/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2)灿烂的阳光下,在这万里长城之巅,你可以慢慢去品味金山岭长城的雄浑古朴,细细感受它的幽静________(苍茫/苍莽)。
【答案】(1)苍莽(2)苍茫3.意气·义气两者都是名词,都有“气概”的意思。
(1)他是我的高中同学,重感情,讲________(意气/义气),对周围的人都很照顾。
(2)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女兵们________(意气/义气)风发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答案】(1)义气(2)意气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三亚作为海蓝沙白、浪平风轻的“东方夏威夷”,四季如夏,鲜花盛开,椰树成林,风华正茂....,是国内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理由:【答案】ד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
不能用来形容风景。
2.阅读“红书”,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追溯历史,回忆当时的峥嵘岁月....;对于新一代的我们来说,是继往开来,领略曾经不平凡的时代记忆。
()理由:【答案】√“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该句用此成语形容革命年代不平凡的岁月,使用恰当。
3.终于爬到泰山之巅,他们情不自禁地指点江山....,感受泰山雄伟的景观。
() 理由:【答案】ד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也指有大的志向和决心。
用在此处属望文生义。
4.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就西方媒体对中国南海法规挥斥方遒....进行评论,她强调那不是缺乏起码的常识,就是别有用心。
()理由:【答案】ד挥斥方遒”:意思是青年人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挥斥,奔放。
遒,强劲有力。
句中是想表达“斥责、呵斥”的意思,不合语境。
[常识·速览][识作者]诗人情怀的政治家——毛泽东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他又是一位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
他在各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主要作品有政论文《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西江月井冈山》《念奴娇昆仑》《卜算子咏梅》等。
[探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发展,势如破竹。
毛泽东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秋天,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途经长沙时重游了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毛泽东追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知常识]配乐歌唱的诗——词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最初是用来配音乐的,所以又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又称为“诗余”。
词的分类:词大致上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类。
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含91字)为长调。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又叫词调。
每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字数、韵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作者按照这种规格作词,叫作“填词”。
词牌起初一般是题目,后来仅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
[整体·感知]《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文脉·梳理]①________②________【答案】①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文本·层析]一、阅读上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上片开头三句交代了哪些内容?【答案】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寒秋,指深秋,有寒意,暗指社会环境、斗争形势的险恶。
2.上片中“看”字总领到下文哪一句?这些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看”字总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遍染红色;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俯瞰,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作者描绘了在橘子洲头看到的一幅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3.上片中,面对眼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词人联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答案】词人由“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景色,联想到了人类社会、中国社会,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
“谁主沉浮”,是指由谁来掌握国家兴衰的命运。
这一问,道出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4.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是本词的一大特点。
试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答案】“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树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击”字准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二、阅读下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5.下片中,“恰”字总领到下文哪句话?这些“同学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答案】“恰”字总领到“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
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热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
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答案】总领八句。
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这一问句与上片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1)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2)这一问句,是对上片“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
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话题·互动]话题: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学生甲: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