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饰艺术论文

装饰艺术论文

装饰艺术的历史文化性摘要: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往往依附于它类事物而存在,缺乏独立的存在空间,而且,所承载的信息也往往更多地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系统,或者充当着装饰、补充它类事物的角色,因而,它的深层的文化价值常常被它类事物所遮掩。

但当我们把装饰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或者作为它类事物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分析和欣赏时,无论从宏观的层面,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都带有强烈的大文化色彩。

关键词:装饰艺术;历史;文化(一)装饰的起源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中,不但发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残骨,而且还有不少骨器、海蚶壳、蚌壳和大小不一的砾石。

这些骨器、蚌壳有的被打磨得很光滑,有的砾石还是彩色的,白的、绿的砾石中间钻有小孔,在穿孔上还发现有人工染上去的红颜色。

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些骨器、蚌壳、砾石很可能是串起来挂在猿人身上的一种装饰品。

在距今1万年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有了进步,这个时期的不少石造工具,周身被打磨得十分光滑,石器口呈对称的曲线形,而且很锋利,它们已经具有了经过加工的比较完整的造型。

随着人类生活的定居和火的广泛应用,在距今5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逐渐产生了陶器。

在我国出土的这个时期大量的陶器中,可以看到在造型简单的盆、碗、杯、罐上已经有了各种装饰纹样,人物、动物、植物和各种几何形的花纹被绘制在陶器上,而且还应用了红、黑、白几种颜色,它们构成了著名的彩陶艺术,无论是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装饰品,还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彩陶,都说明了人类通过劳动,不但生产了物质财富,同时也生产了精神财富,创造了美的造型,美的图案,发展了对色彩的认识与应用,而且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人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和观念。

建筑首先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不但产生了物质的躯体,同时也产生了美的形象。

在房屋的整体和房屋各种构件的制作中,人们都对它进行了程度不同的美的加工,装饰就是这样开始在建筑上出现的。

我国早期建筑,除了地下坟墓以外,地上几乎没有留下完整的遗物,可以见到的只是些屋顶上的陶瓦和屋身上的金、石构件。

陶瓷的制作很早,西周(公元前11-前8世纪)已经出现了板瓦与简瓦,到东周,瓦的使用才比较普遍,使我们今天能见到不少这个时期的瓦和瓦钉,这些在屋檐上的筒瓦头虽然面积不大,却成了装饰的好场所,上面刻塑着不同形式的花纹,它们是在制作泥坯时刻塑在瓦的表面上而后烧制成形的。

陕西凤翔县出上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秦都雍域的64件铜器,据考古学家论证,都是当时建筑木构架上的箍套,用在横坚木构件的连接部分,以加固木构件的衔接,在古代称为“扛”,因为用金属制成,所以又称“金扛”。

这些金江表面有压制的图案,有的顶端还作成三角形的锯齿形状,这些都使金缸具有装饰作用。

秦、汉时期留下的建筑比以前要多一些,地上除大量的碎砖残瓦外,还有了完整的墓阙,地下墓室保留着画像砖、画像石与明器。

位于墓道最前面的墓阙是一种标志性建筑,汉代的高颐阙、沈府君阙皆为石造,在阙身上都有雕刻装饰,在画像砖、石的表面上雕刻着大量装饰性纹样,有人物、动物、植物的形象,还有不少是建筑物,所以这些砖、石除本身具有很强烈的装饰效果外,它上面的房屋形象又提供了这个时期建筑上的各种装饰式样,墓室中的明器作为一种殉葬物,其中不少是房屋模型,在一些塑制得比较精细的房屋明器上表现出了当时建筑各部位的装饰形象,在早期建筑遗物很少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从画像砖、画像石、明器等间接的实物资料中去观察当时建筑上的装饰状况,从房屋整体形象来看,屋顶已经有两面坡的悬山,四面坡的庑殿和攒尖顶以及单檐和重檐等诸种式样,房屋的大门上有兽面形的铺首,有的还有兽形门神,窗格有直棂、正方格、斜方格的多种形式,有的墙面也带有斜纹装饰。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建筑上的装饰已经比较普遍了。

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建筑是树上的巢居和地下的穴居。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住房逐渐从树上和地下迁移到了地面,人们开始用木和泥土建造自己的房屋。

人们在用双手筑造房屋的同时也创造了最初的建筑装饰,这种装饰随着建筑的发展不断地变得完备和丰富,人们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美感和建筑艺术的观念。

(二)装饰的涵义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成了“装扮和修饰”。

之所以有人说“装饰是可有可无的”,大概就是只从字面上来理解装饰的缘故。

我们必须从美学的意蕴来理解装饰。

装饰,是人的精神生产,是人的意识形态的产物,是人的一种强烈的美感,是一种表达自己美的感受和审美情趣的活动,并使这种审美活动外在化的能力和技巧。

我们不妨追溯一下装饰的起源。

远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遗址中,有一种中间钻孔,用白色小石灰块磨成的所谓“装饰品”,“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好像是它们的穿带用赤铁矿染过”。

从这些被染红的穿孔小砾石上,我们看到了“人的观念和幻想外化和凝冻在这些所谓‘装饰品’的物质对象上的‘物态化’的活动”,这“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开始”。

一部文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

也是一部装饰史。

装饰风格的演变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演进的形象写照,石刀和石斧,具有匀称、均衡的美:彩陶,具有质朴、豪放、流畅的韵律美;商周的青铜器,给人以凝重、威严、雄厚的苍劲之美;汉代的画像砖,透出亲切的生活气息与单纯、粗犷的情致;北魏的石刻佛像,以其静穆、飘逸的神情表达了端庄之美。

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皿,其各种简练的造型及在器皿肩部、腹部的几何形、动物、植物、人物等等的花纹,都形象地说明了“装饰”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和表达美的感受与审美情趣的一种艺术活动,甘肃临夏三坪出土的彩陶罐,是一件装饰手法十分杰出的作品。

器物大部分绘有几何形纹样,分别用横线把花纹区划成不等量的三段,突出了腹部中间的一段。

花纹由同心圓和波状线与漩涡线构成,但三段的处理手法不同,有的向急流的漩涡,有的像平静的细波,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既有主次,又有强弱,这是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的精神表现,大约是5000年前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一位聪明的制陶人,把他从黄河的急流波涛中得到的审美感受,融进彩陶的装饰中去了。

关于什么是装饰,可概括为以几点: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所从事的一种创造性的美化生活的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是由活跃而丰富的想象力所生发的、以表达感情为主的一种审美活动,是美的感受,同时又是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技巧的表达。

装饰,尊重自然的法则和生活的逻辑,更尊重美的心理学的尺度。

它是一种富于想象和意境的风格化的美,如果。

我们把装饰的这些概念。

融化到我们的艺术实践和欣赏活动以及对于装饰美的体验之中,还可以做如下形象化的表述;饰,有时是那样粗犷,浑厚;有时又那样稚拙、灵巧;有时是那样繁缛、典丽,有时又那样质朴单纯。

它有时那样自由豪放,而有时又那样周密严谨。

它像一首饱含生活气息的田园诗;又像一曲轻声吟唱的牧歌。

歌唱完了,歌声还在回荡。

装饰是一个充满想象和神奇的世界。

在装饰艺术的世界里有许多形形色色“不可能发生而可信”的事物:太阳和月亮一同起落,四季的花草同时开放,杏柿桃李结满一树。

(三)装饰艺术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功能性1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从宏观上看,装饰艺术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往往依附于它类事物而存在,缺乏独立的存在空间,而且,所承载的信息也往往更多地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系统,或者充当着装饰、补充它类事物的角色,因而,它的深层的文化价值常常被它类事物所遮掩。

伹当我们把装饰艺术作为二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或者作为它类事物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分析和欣赏时,无论从宏观的层面,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都带有强烈的大文化色彩。

只是,这种文化性具有彰显或含蓄的表现之别罢了。

首先。

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人类早期的审美要求就是希望事物有一个更加令人愉悦的视觉感受,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然要进行一种合目的的、人为性的视觉因素的补充与调整。

于是,人们就在他们自身或自身以外的东西上添加一些令人感到轻松、舒适的东西,如颜色或有某些附属物,这些“添加的东西”就是装饰。

远古时代的人们佩带的项链、彩陶纹饰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些装饰虽然最初或许只是为了创造出一些更漂亮的样式,但创造这些视觉样式的过程却包含了一些极其重要的审美因素,如色彩的选择、形式的组合、价值的判断等等,更何况,这些附着物,即装饰,还包含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含义,甚至浓厚的原始宗教成分,如半坡类型的原始彩陶中大量存在的“人面鱼纹’纹式,从其出现的频率和所处的位置来看,恐怕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写照,而更多地带有宗教性,或者巫术的祈愿性,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窑中“受伤的野牛”,或许就是这种巫术性宗教的产物,而彩陶纹饰中大量存在的“人面鱼纹”也应该含有这种巫术性含义,后来,一直到清代众多工艺美术门类中广为存在的吉祥图案,如“三羊开秦““指口高升…‘一路连科”“太平景象”等都仍然沿袭着这样的思维方式,只是前者是从反面来施加影响使其带有更多的悲壮色彩,而后者则从正向加以发展而带有祝福意义。

2装饰艺术是一种复合性艺术装饰是一种复合型的艺术。

装饰是装扮与装饰它者的一门艺术,这本身就使其具有了浅层次的复合性。

但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审美判断、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接受着深层的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多重文化的支持与影响,从而使装饰艺术也带有了强烈的复合型文化含义。

我们可以以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为例来稍做分析。

商代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期,奴隶主为了构筑自己的未来,无论在礼器还是日用器上,其纹饰多采用饕餮、龙等神灵之属,充满着浓郁而诡谲的神秘感。

而至西周,社会各种森严的等级制度皆已确定,人们各自生活在不同梯度的社会等级之中,整个社会表现出强烈的“秩序感受”。

表现在青铜纹饰方面,我们明显的发现取而代之的是以“序”为主要特征的各种几何纹。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兴起,人们从神权的禁锢和秩序的沉闷中觉醒,更多地关注着人类自身的力量与价值。

于是,各种反映人们日常生活或重大事件的“宴乐歌舞”,“水陆攻战”等内容大量出现,成为装饰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主要特征。

(三)装饰艺术的社会基础和发展空间装饰艺术具有相对的空间局域性,与地域文化相对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本质内涵是指区间文化的独特性。

现代文化区域性特征的减弱正是由于现代交通工具与信息交流消除了地域的局限与差别。

在古代,人们都被地域、民族等客观因素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

特定的地理环境滋生并养育着特定的文明,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也包括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趣味,陕北的窗花纹样与楚地的棂是如此的不同,藏族装饰工艺与汉族装饰工艺是如此的差别,其深层原因是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时,这些不同的装饰艺术也是构成不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文化差异的一个最为突出和耀眼的表现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