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课程论文)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专业:动物科学技术姓名:李波学号:A051100952012年11 月12 日故宫的殿堂楼阁概况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
四周为宽52米的护城河。
城墙高12米,底厚10米,顶厚6米至7米,由52米宽的护城河保护。
有四门:正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神武门)。
现玄武门为故宫博物院正门。
城墙高9.9米厚8.26米。
明朝初期有殿宇1630余座,清朝乾隆时期有殿宇1800余座,现存殿宇约2631座;紫禁城各宫殿样式图细画至“寸”,自康熙起雷氏家族代代测量、绘制典藏到民国初年。
相传故宫共有9999.5座屋,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
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
故宫在辛亥革命之前被称为“紫禁城”。
它的名字来自“紫微星垣”,中国古代星像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等。
其中三垣指紫微星垣,太微星垣和天市星垣。
紫微星垣居于正中,据传皇天上帝的居所(紫宫)就在紫微星垣中,人间皇帝自称“天子”便仿皇天上帝居所的名字用其“紫”字为紫禁城。
故宫是以黄瓦、红墙、金饰、白石构成的建筑群。
其中黄色琉璃瓦是天子的象征。
紫禁城最初的建设投入工匠23万人,民工士兵上百万,前后延续了15年之久。
紫禁城名称由来“紫禁城”这个名称跟中国古代哲学与天文学有关。
“紫”是指古代天文学中三垣中的紫微星垣,意思是正中央,也代表着紫禁城位处中国乃至世界的中央地位。
外朝及三大殿太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三大殿南面第一座,该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
因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重大仪式都在此进行。
它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与众之不同。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三层汉白玉石建成的基台上,合称“三大殿”。
“三大殿”和东面的文华殿、西面的武英殿合称“外朝”。
三大殿建立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太和殿的皇帝宝座正好就在这条中轴线上。
这条中轴线正是明朝时北京城的中轴线。
历史太和殿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
“广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长95米,宽48米,面积达4522平方米。
而明代太和殿则是神乐观的正殿,也就是清代康熙之后的天坛神乐署凝禧殿。
永乐十九年(1421年)遭雷击焚毁,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六年(1441年)重建。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击焚毁。
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为皇极殿。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大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为太和殿。
顺治三年(1646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各重修一次。
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由于太监失误,太和殿西边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毁。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
现存的太和殿即是这一次重建之后的成果,仅为原奉天殿的一半大小,所以相对原来建筑的基座较小。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
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
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主体建筑太和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殿高26.92米,加上下面的须弥座和高达8.13米的三层台基,共高35.05米。
台基上有大量的龙凤石雕。
太和殿殿顶用的是重檐庑殿顶设计,只有宫内最尊贵的建筑才能使用这样的设计。
殿顶正脊两端的螭吻是宫内最大的,垂脊上共有琉璃制成的仙人走兽11个,也是宫内所有宫殿中最多的。
[1]太和殿共有楠木立柱72根,最高的12.7米,最粗的直径1.06米。
原楠木巨柱早已毁于大火,今太和殿的柱子乃是清朝重建时用松木拼接而成。
其中包括宝座旁的6根沥粉蟠龙金柱,是宫内其它建筑物没有的。
殿内的天花、藻井等的设计,也是所有宫殿中等级最高的。
细节设计殿内主体设施殿内正中为雕有九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叫金漆九龙龙椅,俗称金銮宝座。
宝座设在一个高约两米的朱漆方台上,正面和左右有7层台阶。
宝座后面有雕龙金漆屏风。
6根沥粉蟠龙金柱上的龙,龙头全都望向宝座。
宝座没有椅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约宽1.67米、深0.67米的须弥座底座。
宝座四周有象、鹤、香炉等摆设。
宝座上悬挂有乾隆帝御笔“建极绥猷”匾。
皇帝所坐的宝座正上方,是一个雕着蟠龙的藻井。
上面的蟠龙嘴里含着一颗大铜珠,名为“轩辕镜”,旁边还有6颗小珠子。
相传如果不是受命于天的人坐上宝座,龙珠就会落下来,致那个人于死地。
除此以外屋顶还有各种各样的龙的图案。
殿内装饰太和殿内外地面铺砌的砖叫金砖,每块边长约为0.67米,全太和殿共有4718块这样的砖。
所谓的金砖,实际上是苏州等地烧制的高级砖块。
其烧制程序十分复杂,前后时间花费长达半年以上。
成品还需经过仔细挑选,才能铺砌在太和殿上。
天花板上又有寓意“水”的藻井。
其上还有专为太和殿描画的彩画,以龙凤图案为主,大量使用金色。
彩画同时也应用在柱子等地方。
殿顶装饰太和殿殿顶神兽排列示意图安装在太和殿殿顶两端的鸱吻,是故宫内最大的一对鸱吻。
太和殿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也是紫禁城内最多的。
太和殿的鸱吻,每个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约重4.3吨,高340厘米,宽268厘米,厚32厘米。
垂脊下面的仙人神兽像,除骑凤仙人外还有10个神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它们既起到美观的作用。
又寄托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这些仙人神兽像也有建筑功能。
屋脊的坡度会使脊瓦下滑,交梁上需要铁钉固定,为了保护铁钉免受雨雪侵蚀,这些仙人神兽像就用来当铁钉的帽子,并起到装饰作用。
垂兽、套兽、戗兽也都是一样的作用。
殿外陈设太和殿前的露台,也就是“丹陛”上,摆放着一些陈设品。
比如说东西两侧有铜制龟、鹤一对,里面中空,有重大典礼时用作燃放檀香。
此外还有计时用的日晷、象征性的衡量仪器嘉量、铸造于乾隆年间的香炉等。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
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主要用途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派大将出征远方等事件,皇帝都会在太和殿接受群臣祝贺,这样的仪式叫“朝会”。
朝会会用到大量的陈设、乐器等的设备,规模极大。
皇帝会在大殿上接受大臣的叩礼,有时还会在太和殿设宴款待群臣。
平时,太和殿空无一人。
中和殿中和殿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是皇帝举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
“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历史中和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这个建筑叫“华盖殿”。
明朝嘉靖年间改称“中极殿”,顺治二年(1645年)始称中和殿。
整体设计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
它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
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辛亥革命后,清逊帝仍居后宫。
袁世凯意图复辟帝制,以三大殿为宫殿,对内外装潢有所改动。
其中写有殿名的匾额上面的满文被凿去,汉字移至中间。
内部设计中和殿正中设有宝座,两旁陈列着两个肩舆。
所谓的肩舆是皇帝乘坐的轿子中的一种,主要供皇帝在紫禁城内活动使用。
功能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
皇帝在太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用的农具。
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
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
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保和殿保和殿是北京故宫中的一座殿宇式建筑。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几经焚毁、重建。
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
明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始名保和殿。
“保和” 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也就是神志得专一,以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结构及设计保和殿内部保和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建筑结构采用“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六根金柱,开阔了空间。
屋顶上采用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安放了9个走兽。
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内外檐都采用了金龙和玺彩画,天花则是沥粉贴金正面龙。
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
殿内宝座居中,宝座上方悬挂有乾隆帝御笔“皇建有极”匾,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
保和殿后阶陛中间有一块雕刻着云、龙、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们称之为云龙石雕。
石料产自京西房山大石窝,在建造时需要万人以上的民工花费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拖到工地。
太和、中和与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头形状的离首。
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外殿历史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
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朝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
后因众太子大多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回为皇帝便殿,后又改为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瓦顶。
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殿后添建了圣济殿。
明末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建筑大都被毁。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
乾隆年间,在圣济殿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
文华殿文渊阁武英殿武英殿位于紫禁城的前朝西路,和东路的文华殿基本上对称,它兴建于明朝紫禁城兴建时期。
武英殿既是殿本身的名字,也是周边区域建筑群的总称。
历史明朝早期皇帝斋居、召见大臣都在武英殿,后来则转到文华殿。
崇祯年间,皇后庆祝生日的活动曾在这里举行过。
李自成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后,4月29日于武英殿举行过即位仪式,但第二天就撤离北京。
清军攻入北京后,摄政王多尔衮曾将这里作为其办公地点。
清朝初年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
康熙八年太和殿、乾清宫等的大殿维修,康熙皇帝有一段时间住在武英殿里。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政府在武英殿设立武英殿书局,负责印制书本至清末。
民国初年这里曾作为展览清宫珍宝的地方。
结构整个建筑群座落在1.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
武英门阔五间(30.4米),进深二间(11.7米),屋顶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有一条带栏杆的甬道连接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