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综合实习调查报告书题目从故宫建筑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实习地点北京实习时间2019.8.25-2019.8.31 姓名袁丽婧学号2016417037院系地理与旅游学院专业地理科学(师范)指导教师刘志刚、于伟、张学波、郭付友、陈鑫2019 年9月5日从故宫建筑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一、实习区域范围以及时间此次实习的区域范围为故宫博物院附近,包括从天安门到神武门,东西从东华门至西华门,时间为8月28日。
二、实习目的1.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人文事项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收集实习地第一手资料,为解决相关人文事项的空间特点,探索人地关系规律做准备工作;3.发现新问题,激发新的研究视角和兴趣点,培养科学探索精神;4.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管理、及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5.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其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习方法1.实地观察法。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实地考察故宫的文化特色并与资料相结合进行印证。
2.地图法。
利用地图观察故宫建筑布局特点。
3.现场访谈法。
四、实习内容建筑是文化积淀的产物,从古至今,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无一不体现着当时的文化、经济、科技以及地域特色,今天我们就以北京故宫为例,浅谈故宫中投射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
故宫,又名紫禁城,自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布退位上溯至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共有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的五个世纪之久,其建筑特色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
1.北京故宫的平面布局故宫城东西距离约760m,南北长约960m,其南面伸长约600m,前庭宽约130m。
前庭之最南端为天安门,天安门以内约200m为端门,又约400m乃至午门,即紫禁城之南门。
紫禁城的全部布局以中轴线上外朝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为中心;三殿之后为内庭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再后则为御花园。
中轴线上主要宫殿之两侧,为多数次要宫殿。
除三殿三宫外,紫禁城内尚有自成庭院的宫殿约30区[1],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相传故宫房间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之多,是因为朱棣的大臣刘伯温梦见玉皇大帝对他说,天宫有一千间房屋,凡间宫殿不可超过天宫,于是朱棣就命刘伯温监造不到一千间,但是规模又要和天宫差不多的宫皇宫。
于是刘伯温就建造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并在宫门口摆三十六口包金大缸,在皇宫中掘七十二条地沟引申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之意,华贵无比,令皇帝朱棣龙心大悦,故宫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图1 北京故宫全景图图2 从景山上看北京故宫2.从传统文化角度分析北京故宫2.1.“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2.1.1北京故宫名字的由来故宫是后一个朝代对前一个朝代皇宫的称呼,今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其名字的由来也是非常的有讲究。
关于“禁”字则意味着皇家重地,是等级森严的“禁区”,戒备森严,平民禁入。
而关于“紫”字的由来,一种说法是,“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
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中国自古便重视祥瑞之兆,皇家犹甚,所以也更加希望出现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重要的一种说法则是源于天文学与民间传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地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
其中地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
其中紫微垣在三垣地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地说法,因此被认为是天帝之座。
封建帝王以天之子自居,他居住的地方就应当是天下的中心,相当于天上的“紫宫”,这也是紫禁城中“紫”字的由来。
这种说法就深刻体现着“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思想。
2.1.2建筑布局天帝所居的“紫微垣”位居五宫的中央,因此又称“中宫”。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观念原型,它始终制约、影响着政治与哲学观念,塑造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文化特色,并仿照北极独尊的格局,建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体制[2]。
从整体上看,故宫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大小建筑,此起彼伏,而且又相互呼应,沿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依次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以内城建筑群体象征紫微,以外城建筑群象征二十八宿及全天星斗。
正是纯粹的“法天”、“象天”的象征阶段。
故宫分外朝和内廷两大区。
外朝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主,前有太和门,左右两侧分列文华、武英两组宫殿。
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
太和殿是外朝群体突出的重点,因而极尽神化之能事。
站在天安门外向北遥望,透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的通道,是一个门洞套一个门洞,门洞越来越深,越来越小,最后,视线消失在太和门的台阶上。
太和门成为隐蔽太和殿的屏障,这种笔直纵深的空间变化,造成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气氛,使人感到皇帝所居深不可测[2]。
内廷包括以乾清宫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两侧嫔妃所居的大片院落式寝宫。
紧靠乾清宫东西两侧即为东、西六宫和乾东五所和乾西五所等。
这种布置附会天象: 乾清宫象天,坤宁宫象地,东西六宫象十二星辰,乾东、西五所象众星,形成群星拱卫的格局,进一步宣扬君王的神圣。
2.2“阴阳”“五行”思想2.2.1阴阳故宫分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以奉天(太和)———华盖(中和) ———谨身(保和)一组三殿为主。
三殿立于汉白玉石雕琢的三重须弥台基之上,四周廊庑环绕,气势磅礴。
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于中轴线上。
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是嫔妃居住处。
中国哲学习惯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下方、后方、偶数在中国传统习以为阴。
外朝的主殿布局采用奇数,称为五门、三朝之制,内廷宫殿多用偶数,如两宫六寝。
外朝为阳,内朝为阴。
又将代表阴柔的五凤楼(午门)和代表阳刚的亁清宫分别置于前廷和内寝中,形成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补的格局。
这种空间布局多是为了突出帝王君主的尊严与高贵,迎合了中国人追求阴阳和谐的传统。
2.2.2五行五行,最初称五材,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后引申为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行的运动变化生成的,各种事物都具有五行的属性,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相生相克。
故宫前朝的三大殿及其汉白玉台基,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土”字,土为阴阳五行之一,是阴阳五行之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说:“中央土者,君宫也”,除此之外,还有“土为五行之生,尊之故称大……”的说法。
根据阴阳五行,在金、木、水、火、土中,土居于中央,把三台建成土字形,表示这里是天下的中央。
并且,因为华夏民族世代耕作,所以对土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地感情,于同时,土也代表了江山社稷,表明希望江山永固,社稷安康。
图3 故宫平面布局简图除此之外,故宫建筑的色彩搭配也充分反映了“五行”的思想。
在五行系统中,赤色多象征喜庆,所以宫墙、山墙、宫门、立柱、窗棂多漆为红色,寓意光明正大。
平民百姓家中,门户、立柱等只能是黑色,象征对圣明君主的诚惶诚恐,而在故宫中也有一处使用黑色装饰,那便是用于收集书籍的文渊阁等地,因为黑色在五行当中属水,正适合文渊阁等忌火的地方。
黑色琉璃瓦绿剪边屋面,屋脊用绿、紫、白色琉璃浮雕游龙,阁前凿长方形水池,以示厌水之意。
故宫屋顶用黄色,黄属土,属于中央,突出君主中心地位。
故宫东部屋顶用绿色,属于东方,属春,皇子多居于东部,都施以绿色琉璃瓦屋面。
绿色为春天树木萌芽之色,象征旺盛的生命力,表现出皇帝对他的后代所寄予的希望。
所以故宫多以红黄绿为装饰色彩。
皇城天一门,颜色黑色,属于水。
天安门到端门不载树,寓意南方属火,不宜加木。
2.3儒家礼制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它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是等级的思想和等级的制度。
它带有强制化、规范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3]。
2.3.1宫殿布局据《考工记·匠人》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这种营建方式,利用方位尊卑布置不同性质的功能分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就是形成北京城规划结构的主要制度。
北京故宫在全城的中心位置上,以故宫为中心,对称安排左侧太庙右侧社稷坛、面朝后市。
这是本着周礼观念,突出了君主本位的思想。
作为主建筑的三大殿和后三宫及御花园都位于中轴线上,“居中正坐”。
其整个建筑群为长方形,取“天圆地方”中的“地方”之意。
古人崇尚“方正”,认为这是天地“浩然之气”的体现,突显了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的至高无上。
故宫的建筑错落有致,疏密得当。
正是这种连绵不绝使故宫不会因为太过秩序而显得死气沉沉,为整个宫殿群体增添了山脉一样的气势,显露出帝王敦厚的气息。
并且在后妃居住宫殿里,东西六宫的规模与建制也远远比不上皇后居住的坤宁宫,这一点很好的体现了尊卑有序的传统。
尊卑不同,不同建筑的高低不同,体现了严谨的封建等级制度[4]。
2.3.2角楼故宫的四个城角,在每一个角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得十分引人注目。
这四个角楼十分漂亮,但这却是等级制度的一个体现。
这四个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每一个数字都与九有关联,是九的倍数。
这是因为在古代,“九”代表着最高、皇权。
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
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
图4 故宫角楼2.3.3脊兽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
它们按类别分为跑兽、垂兽、“仙人”及鸱吻,合称“脊兽”。
其中正脊上安放吻兽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另在屋脊边缘处安放仙人走兽。
脊兽的由来十分有趣,古代的宫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十分易燃,古人为防止火灾便在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
脊兽的数目根据所住之人的尊卑也有不同,走兽的数目则根据各宫殿规模和等级不同有所变化,一般为一、三、五、七、九的顺序排列。
等级最低的宫殿只立一个走兽,等级最高的是供帝王休息、办公、受贺的场所,一般有九个脊兽[4]。
中国古建筑上的脊兽最多有十个,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
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
十个屋脊兽为最高规格,十意味着“十全十美”,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
目前只有故宫的太和殿用满了十个屋脊兽,天下无二,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5]。
图5 故宫太和殿屋脊图6 故宫太和殿脊兽2.3.4窗户纹样在紫禁城,就连窗户纹样都透露着浓厚的等级制度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