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情操论导读.

道德情操论导读.


相关评论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方 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美)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 弗里德曼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由于人们只看到斯密在其《国富论》中论述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重视经济人的谋利心理和行为,强调“自利”。却相 对忽略了其在《道德情操论》中所重视的社会人的伦理、心理、法律和 道德情操。从而曲解、误读了亚当· 斯密学说。 ——(英)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阿马蒂亚· 森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感到斯密称《道德情操论》 比《国富论》更基础的含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 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著名经济学家 粱小民 前总理温家宝说:“亚当· 斯密写过两部有名的著作,一本叫《道德情操 论》,一本叫《国富论》。”“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道 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同样精彩




2007年,有关温总理智慧外交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在英国,温总理说,他是带着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著作来访问英国的。他多次引用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 当·斯密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里的 观点,提出经济学家和从业人员在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 同时,更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并倡导国际社会反 对贸易保护主义,以科技和道德的力量携手合作,战胜 这场金融危机。 温家宝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说,如果一 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 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 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是经济学博士,毕业于亚当·斯密 曾就学的经济学院,同为苏格兰人,算是老乡和校友。 布朗对温总理赞不绝口:“温总理比亚当·斯密还了不 起,不仅是经济学专家,而且是道德伦理学家。”
三、各卷内容简介
(一)第一卷内容 第一篇:同情 第二篇:激情 第三篇:赞同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 在这本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 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 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 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介绍和评价; 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 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导读(二)
苏州大学:龚长宇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 出生在英国苏格兰法夫郡, 先后入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 大学学习。从牛津大学毕业 后,进入爱丁堡大学任教。 1751年,亚当·斯密进入格 拉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他 于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 论》,获得学术界的极高评 价,并被列为英国第一流的 学者。1773年,完成《国富 论》第一稿。1776年出版, 《国富论》使亚当·斯密名 垂青史。1784年母亲逝去, 1790年斯密去世。
《道德情操论》导读(一) 一、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时代背景与时代问题
作者个人经历与思维特色
作品的观点与逻辑推理
二、亚当斯密个人生平
1、成长经历 2、朋友圈 大卫· 休谟,詹姆斯· 瓦特,卢梭,本· 富兰克林,伏尔泰, 霍尔巴赫,爱尔维修,杜尔阁,达朗贝尔,魁奈。 · 3、思维特色 牛顿的分析方法,即通过社会 行为事实来寻找贯穿其中的规律。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唯一想留给后人的系统分 析人类情感的作品,倾注毕生心血修订出版六次! 这是一部全力呼吁全社会的财富由全社会的成员共同享 有的伦理经典!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 响更为深远: 它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 的作用; 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 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 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 是否一致,来判 断它们是否合宜的方式 如果我们设想的情绪体验与他人本来的情绪极 为相同,我们就会赞同和理解他人,相反,就 会认为他人的情感过于夸张,名不副实。所以 承认他人的情感就是对他表示同情,否则,我 们丝毫不会同情他。我们总是用自己的感觉、 视觉、听觉、理智 、愤恨和爱去判 断他人这 些方面情感,换位思考后认为与我们的情感一 致,就会赞同和理解当事人,并认为是合宜的,




第二章 论相互同情的愉快 无论什么时候导致了同情的发生,彼此 相互同情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相反, 一方满怀激情,另一方却无动于衷,则是 很扫兴的。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同情会让 我们欣慰,你会觉得生命并不孤单,会获 得关切和 帮助。如果失去同情则会孤立无 助。但是同情的给予也要保持在一定的合 理限度内,超出这个范围,也会让人不屑 一顾,甚至愤怒。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论合宜感
产生各种行为和决定全部善恶的内心情感,相对于激起它的原 因或对象来说是否恰 当、是否相称,决定了相应的行为是否合 宜,即是庄重有 礼还是粗野鄙俗。 第一章 论同情 自私是人的本性,在人的天性中除了自私之外还有一些根深 蒂固的本性,如怜悯与同情,即使最恶毒的 人也会有或多或少 这种情感。这是一种当我们亲眼目睹或设身处地想象到他人的 不幸时所自然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本性使我们关心他人的命 运,将他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同情产生于理解,如果没 有经验,则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即对对象的感同身受,引起 同情的不只是那些痛苦和悲伤的情形,也有愉悦和欢快的情形。 很多时外展我们的同情只是 来自于某种激情的环境,而对于被 同情的对象,却不一定与我们一样 有相同的感受。


内容简介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 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 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 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 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 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 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 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社这一更大的社会 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 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 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 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