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一个多月了,终于把《道德情操论》读了一遍,第一遍读,很难有什么深刻的见解,要多读几遍,我就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朋友之间的相互同情
“不管同情的原因是什么,或者它是怎样产生的,再也没有比满怀激情地看到别人的同感更使我们高兴,也没有比别人相反的表情更使我们震惊。
”(P11)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目光之中,总是需要不断的得到别人的肯定。
我们希望快乐的时候将自己的喜悦同别人分享,也希望在痛苦的时候将悲伤同别人分担。
然而,我们真正缺少的不是能够一同分享快乐的人,而是能够一同分担痛苦的人。
如果你能在遭遇痛苦时,随时找到一个可以毫无顾忌的倾诉并且能深刻感受到你的痛苦的人,那么你绝对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当不幸者找到一个能够向他倾诉自己悲痛的原因的人时,他们是多么宽慰啊!由于他的同情,他们似乎解除了自己的一部分痛苦,说他同不幸者一起分担了痛苦也并非不合适。
相反,对不幸者来说,最残酷的打击是对他们的灾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P12)面对真正在意的朋友时,千万不要在他们遭遇痛苦,陷入窘境时,冷言冷语,讥讽嘲笑,再没有比朋友的冷漠更锋利的刀子了。
也许你会觉得他们遭遇的痛苦微不足道,也许你会觉得完全是他们自己的愚蠢才让他们陷入了窘境,也许你会觉得他们完全是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但只要你心里还把他当作朋友,那就请用最真诚的态度去拥抱他,用最温柔的语言去温暖他吧!
二、肉体激情为何不能持久?
“我们对肉体所产生的各种欲望所抱有的反感;对这些欲望的一切强烈的表示都是令人恶心和讨厌的。
”(P30)肉体总是被看作是禁锢人类自由最大的牢笼,肉体带给人们疼痛、饥饿、疲劳、情欲,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满足肉体的需求,但是却不能对这种需求表示谅解。
人类的理性在肉体带给我们的激情面前无能为力,只能选择顺从。
智慧的人从来不会沉溺在肉体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他们认为过强的食欲在任何场合都是不合适的;同样的理由,肉体的疼痛,无论如何不能忍受,大叫大喊都是没有男子气概的表现;还有情欲,他们认为沉迷在情欲之中的人都是没有理智和禽兽无异的人。
肉体的欲望可以给人们带来快感和安慰,但是往往不能持久,满足之后总会伴随着巨大的空虚。
“至于自己感受到这些欲望的人,一旦这种欲望得到了满足,他对激起它们的客观对象就不再欣然赞同了,甚至它的出现会使他感到讨厌;他徒劳地到处寻找刚才还使他欣喜若狂的魅力,现在他可能会像别人一样对自己的激情毫不同情。
我们吃过饭以后,就会吩咐车去餐具;我们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激起最炽烈、最旺盛欲望的客观对象,如果它们正式肉体所产生的那些欲望的客观对象的话。
”(P30)
三、为什么我们要成为社会的上层?
“财富和地位经常得到应该只有智慧和美的才能引起的那种尊敬和钦佩;而那种只宜对罪恶和愚蠢表示的轻视,却经常极不适当地落在贫困和软弱头上。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辛苦和劳碌是为了什么呢?贪婪和野心,追求财富、权力和优越地位的目的有事什么呢?我们的努力的想要成为富人,我们努力的想要走上社会上层,不仅仅是要获得更多的财富,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我们渴望的更多的是得到精神上的赞扬和认同。
“吸引我们的,是虚荣而不是舒适或快乐。
不过,虚荣总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己是关心和臧彤的对象的基础上。
富人因富有而洋洋
自得,这是因为他感到他的财富自然而然地会引起世人对他的注意,也是因为他感到,在所有这些由于他的有利地位而很容易产生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之中,人们都倾向于赞同他。
”
我们经常会看到:富裕和有地位的人引起世人的高度尊敬,而具有智慧和美德的人却并非如此。
我们还不断地看到:强者的罪恶和愚蠢较少受到人们的轻视,而无罪者的贫困和软弱却并非如此。
为何如此?当我们用想象力来描绘大人物的状况时,几乎都是对一种完美和幸福状态的抽象的想象。
正是这种状态在我们所有的空想和虚幻的梦想之中,被概略地描述成自己一切欲望的终极目标。
因此,我们对那些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的满足保佑一种特殊的同情。
我们赞同他们的一切爱好,并促成他们的一切希望。
我们认为,任何损害和毁坏这种令人愉快的状态的举动都是令人遗憾的!我们甚至希望他们永存于世;并简直不能想象死亡会最终结束这种完美的享受。
这也是人类奴性的表现,当我们中有一个人高高在上的时候,其他的人往往都会仰视他、崇拜他、宽容他,将他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标。
为何专制的君主能够享有神一般的权力和尊重,恰恰是因为人们把他当作是自己的终极愿望,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像君主一样的人。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努力成为富人、大人物,走向社会的上层,只有这样你的缺点才能被人包容;只有这样你的另类会被理解为特立独行;只有这样你的放纵会被理解为风流不羁;只有这样你的错误才能被别人宽容。
四、我们如何进行自我评判?
生而为人,我们有丰富的感情,可以感到花草树木、禽虫蚁兽感受不到的情感,痛苦、快乐、兴奋、颓废、怯懦、勇敢、荣耀、温柔……也正是因为这些情感,发自内心的冲动,会让我们做出和人类理性背道而驰的事情。
我们如何才能在理性和感性之间保持平衡?“如果我们不离开自己的地位,并以一定的距离来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就绝不可能对他们做出全面的评述,也绝不可能对它们做出全面的评述,也绝不可能对它们作出任何判断。
”(P137)只有当我们假定自己是自己行为的旁观者,并且用这种眼光来尽力想象这种行为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我们才能有更深刻的自我评判。
别人的眼光是检查我们自身的行为是否合宜唯一的镜子。
我们的情感总是由别人而不是自己引起的,当我们产生一种感情的时候,我们很快就会从别人的回应之中知道他们是否赞许我们的感情。
如果他们表现出赞许,我们就会感到高兴;如果他们对此似乎有些厌恶,我们就会感到苦恼。
“造物主不仅赋予他某种被人赞同的愿望,而且赋予他某种应该成为被人赞同对象的愿望。
前一种愿望,只能够使他希望从表面上去适合社会;后一种愿望,对于使他渴望真正地适合社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P138)
人类在社会中总是扮演者两种角色,一个是旁人的审查者和评判者,另一个这是被审查和被评判者。
“造物主把人变成了人类的直接审判员;造物主在这方面正如在其它许多方面一样,按照自己的设想来遭人,并制定他作为自己在人间的代理者,以监督其同胞们的行为。
”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能够保持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当我们受到感性的支配时,会根据别人对我们的态度不断修正我们情感的强度,努力达到旁人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在这两种不同的努力,即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的情感和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这样两个基础上,确立了两种不同的美德。
在前一种努力的基础上,确立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的美德,确立了公正、谦让和宽容仁慈的美德;而崇高、庄
重、令人尊敬的美德,自我克制、自我控制和控制各种激情,产生于后一种努力之中。
”
五、我们追求的“美”可靠吗?
自从我们脑海中发展出了“美”、“强壮”这些抽象概念,人类社会产生了多少妒忌、虚荣和混乱啊。
“美”这个本应是最善良,最可爱,最应当去追求的词却变得面目狰狞、阴森恐怖。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种故事古今中外数不胜数。
我们为了美,要裹小脚,要把女人的脚趾硬生生缠断,挤压变形。
欧洲人嘲笑我们愚昧落后,然而他们却为了细腰,用礼服摧残女人的腰肢。
现代人为了“美”,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借助机器和科技,我们有更便利的方式去摧残我们的身体。
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我们所谓的“美”
六、这个“美”真的可靠吗?
“我们的美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想象的原则,是非常美好而又脆弱的,很容易因习惯和教育而发生变化;但是,道德上的赞同与不赞同的情感,是以人类天性中最强烈和最充沛的感情为基础的;虽然它有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但不可能完全被歪曲。
”(P253)我们现在追求的“美”并不是是真正的“美”,没有任何稳定性可言。
今天我们的审美标准是大眼睛、高鼻梁,明天的标准可能就会不一样。
印第安曾有一个部落,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要用木板将头部固定好,用力把头部挤压成正方体的外形,他们认为这是“美”,但是这在我们看来只是野蛮和无知。
那么我们如何保证我们现在追求的“美”,在旁人看来不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
七、那么我们要追求的“美”应该是什么?
有一种美,可以穿越时空、永恒不变,那就是上帝之美,生命之美,它被上帝藏在我们生命最隐秘的角落,只有那些最智慧,最坚定的人经过漫长的寻找、感悟才有可能找到。
这种美是《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用生命追求的绘画之“美”,是用生命激情浇铸的美,是还原人性中最本质、最原始的美,它不会改变,不会因为习惯和地域的变化出现不同,不仅是人类,连天神都会被这种美震撼、打动。
我们如何去找寻它?生命之美本来就孕育在生命之中,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生命之美的过程。
不论是绘画、写作、舞蹈、歌唱还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只要用心去感悟,用心去体悟,都能或多或少的感悟到这种“美”。
追求生命之美,不一定要刻意去寻找,好好的生活,把自己的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达到“美”的要求,猛然有一天你会发现,生命之美已在你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