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村田
[课标要求]
1.学习作者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2.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桥梁的特点、优点。
3.通过自学体会科普作品通俗、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特色。
[学法点悟]
我们的设计是先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始。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情从事学习和思考,会迸发出无穷的智慧火花。
上课之前主动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习此篇课文的兴趣;课堂上采用自由选择、分组朗读、互相合作的方式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对茅以升笔下的八种未来桥梁有更明确的认识,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交流、讨论、朗读、摘抄等方式自主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准确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等。
最后在课内交流,达到知识共享。
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以科学精神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对未来的桥梁作出形象描述的说明文。
文章首先说明桥的重要性和桥梁的基本结构,然后具体描绘“桥梁远景图”,想象新颖奇特,令人惊叹。
通读全文,请说说桥是什么?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给桥下个定义,并说明桥的组成。
[疑难解析]
质疑:1.课文开头引用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
解惑:说明桥的重要作用,同时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既可引发少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可激发他们的想像力。
质疑:作者茅以升幻想将来的桥是什么样的?
解惑: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而是可以弯曲的,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中,随时架起,就可过河。
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等等。
质疑:未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
解惑: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很便宜、很美、很低,更科学,更人性化。
[语言揣摩]
1.“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
”一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删去?有何作用?
不能。
这两个副词起突出强调作用,说明桥梁便宜的程度和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
2.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写人们的感受有何作用?
写人们悠闲自得的心情,是为了衬托说明未来的桥造得很美,全桥搭成各种姿态,还有不同的色彩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给人们带来的美感。
[研究课题]
1、相关链接: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科学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铁道科学院院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就教学工作。
三十年代他设计并支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
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其他科普读物,1989年因病去世。
2、未来可能出现能伸缩自如的立交桥,能放环形电影的桥等,那么在你的心目中,未来的桥
是什么样的呢?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把你心中的桥画出来,并配文字说桥的造价、优点、作用、用途等。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重点句子的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一些重点问题,并针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桥墩()凝固()鹊桥()点缀()
zhé叠()qián力()xié带()颠bǒ()
2、解词并用它们造句。
○1添娇:
造句:
○2胜似闲庭信步:
造句:
○3袖珍:
造句:
○4小巧玲珑:
造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桥梁的重量,靠桥墩;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土中或石层。
(2)将来在大河修桥时,在水里造几个桥墩,当车子跳上第一个桥墩,桥墩的反弹,再跳上第二个桥墩,河面多宽,多跳几跳,跳过去了,这样的“无梁桥”,是最进步的桥吧!
二、朗读指导
朗读这篇想象丰富科普作品,首先确定憧憬、向往的感情基调。
一般的说明采用中速,平稳的语调来读;文中的描写、抒情的句子要满怀深情地读。
要求吐字清晰,自然流畅,普通话标准。
三、问题探究
1.桥是什么?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给“桥”下个定义。
(提示:桥是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的工具。
)
2.试一试,看你能写出多少带“桥”的诗词佳句。
[提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欧阳修《踏莎行》)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
(周邦彦《兰陵王》)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陆游《卜算子》)]
3.将来造出来的桥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将来一定会有没有水中桥墩的大桥;将来在很深的水里造桥,不必把桥墩沉到江底,而把桥墩做成空心的箱子,让它浮在水中;将来的桥不一定是直通通的,而是可以弯曲的车子过桥就会转个大转弯;将来也会有很小很轻便的桥,可以随身携带,遇到小河,随时架起来就可以在上面过河;将来还会出现“无梁飞渡”的桥。
)
4.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建筑材料用高新材料代替;桥的构件一律用自动化;水下工程用机器人操作;桥墩基础可以用凝固剂,把软土变硬土;架桥全用电脑控制各种工具。
这样,桥的成本就低了。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的根本原因。
)
5.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提示:打比方,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的腿就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举例子: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制成。
作比较: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手走车过船都不方便。
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孔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
四。
欣赏评价
1.收集有关现代桥梁图片和文字,看看这些桥梁有哪些特点,说说茅以升先生的哪些“幻想”已经成为现实。
答:
2.按作者的设想,“将来的桥梁”有哪些优点?将来的桥梁还具有哪些优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
五、[拓展阅读]
海内第一桥
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洛阳市呢。
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
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汇合的地方。
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
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
石桥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
桥上两边有扶栏。
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
它采用“筏型桥基”,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垒成桥墩。
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
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
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米、宽25米的桥基。
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
海底有一种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
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
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
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果然,没出几年,牡蛎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
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
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测,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
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
采用了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
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洛阳城的建成,促成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探究建议: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洛阳桥的最大特征是什么?
答:
2.举例说明洛阳桥在建筑上的创新。
答:
3.工匠们为什么想到用牡蛎来胶合石头?
答:
4.洛阳桥被誉为“天下奇”的原因是什么?
答:
5.本文在介绍洛阳桥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赞美之情,请你说说这种赞美之情是什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