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气(N2)及其化合物的性质1.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
分子中含氮氮叁键。
思考:怎样理解“孤僻”的N2分子,“活泼”的氮原子?2.N2在常温下稳定,但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能和某些金属、非金属反应。
与氢气反应:(工业合成氨)与氧气反应:与镁反应:思考:为什么说雷雨发庄稼?Mg在空气中燃烧时的产物可能有哪些?3:氮的固定。
由态的氮转化为态的氮。
分为固氮和固氮.二、氮的氧化物思考:N02还可以相互化合生成无色的四氧化二氮,化学方程式为,能收集到较纯的NO2气体吗?为什么?N02是酸性氧化物吗?为什么?怎样区别NO2和溴蒸汽?能否用淀粉-KI试纸区别?法一:法二:三、氨铵盐(一)氨气1.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空气,溶于水,液化。
2.结构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是性分子。
分子中N上具有易结合H+生成NH4+3.化学性质:①与水反应——水溶液叫。
NH3十H20⇔⇔。
氨溶于水中,大部分与水结合生成一水合氨(NH3.H20),一水合氨小部分发生电离生成NH4+和OH-,故氨水显性。
氨水的成分;微粒。
思考:a .将A mol氨气通入到水中,得到B mL 溶液,则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b.根据氮原子守恒列一个物料守恒式:c.氨水和液氨的区别?②与酸反应生成铵盐:(从结构上分析原因)离子反应小结:与挥发性酸(浓HNO3/浓HCl)相遇就产生思考:氨气与CO2同时通入到水中,产物可能是③催化氧化(体现了氨气的性)方程式为:(工业制硝酸的基础)4.氨的制法(1)工业制法方程式(2)实验室制法方程式装置:收集:向排空气法(塞一团棉花)。
检验.a.用试纸。
b.用接近瓶口。
干燥:用干燥,既不能用酸性干燥剂H2SO4,、P2O5,也不能用无水CaCl2,因为CaCl2与NH3反应。
思考: 制NH3时为什么不用NH4NO3或(NH4)2SO4,?为什么用Ca(OH)2而不用NaOH?实验室还有一种快速简易制氨气的办法,你知道吗?(二)铵盐铵盐“三解”1.铵盐的溶解:铵盐都易溶于水。
2.铵盐的热解:①NH4Cl②NH4HCO3③特殊反应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NH4 NO3。
思考:NaCl混入NH4Cl,NaCl中混入I2都可以通过加热提纯氯化钠,其中的原理一样吗?3.铵盐的碱解:任何铵盐遇碱共热都产生,这既是实验室制的方法,也用于的检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思考:如何检验铵盐?操作步骤思考: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该如何书写:◆要点解读1.铵盐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固态铵盐与固态碱反应,不写离子方程式例如:Ca(OH)2(固)+2NH4Cl(固)=CaCl2+2NH3↑+H202.铵盐的稀溶液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NH4++OH一一NH3。
H2O,如果加热则写成NH4++OH一= NH3↑+H20;浓溶液之间的反应都写成NH4++OH一= NH3↑+H203.有关喷泉实验问题(1).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①气体在吸收液中被吸收的既快又多,如NH3、HCl用水吸收,CO2、S02等用NaOH溶液吸收等。
②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③烧瓶内气体纯度要大。
( 2).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气体极易被一种液体吸收而形成压强差,使气体容器(烧瓶)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气体容器内,在玻璃导管尖嘴处形成美丽的“喷泉”四、硝酸(一)物理性质纯硝酸是色、挥发。
(二)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 HN03思考:浓硝酸显黄色的原因?工业上还有哪种酸也呈黄色?原因是什么?浓硝酸应如何保存?2.强氧化性:不溶于硝酸的Pt、Au,却能溶于王水中、王水的配制方法是什么?如何理解钝化?是不反应吗?(2)跟非金属反应C+ HNO3(浓)——;S+ HNO s(浓) ——;(3)跟还原性化合物反应:如H2S/S2-、H2SO3/SO2/SO32-,、HBr、FeO/Fe2+、I-等思考:比较HN03与CuO、FeO的反应有什么不同?比较HNO3与Na2CO3、Na2S03反应的现象一样吗?四、硝酸的工业制法:氨催化氧化法原理;;。
◆要点解读三大强酸对比关于浓酸变稀的问题三大强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浓度不同时所表现的性质有所不同,记住此点会给我们解题带来重要突破。
记住下列反应:4HNO3(浓)+Cu=Cu(NO3)2+2N02↑+2H20 8HN03(稀)+3Cu一3Cu(N03)2+2NO↑+4H202H2SO4(浓)+ Zn = ZnS04+S02↑+2H20 H2SO4(稀)+Zn=ZnSO4+H2↑△4HCl(浓)+ MnO 2 = MnCl 2 + Cl 2 + H 20 盐酸浓度变稀后,反应停止。
五、磷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名称 白磷 红磷分子结构 分子式 、体型 、键角 晶体、结构复杂 颜色状态 白色或黄色固体暗红色粉末或固体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 不溶于水,不溶于CS 2 毒性 无毒 着火点 40℃240℃ 保存方法保存在水中密封相互转化化学性质 用途思考:氮磷两种元素谁的非金属性强?两元素的单质谁更活泼?如何解释?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实验室不需用棕色试剂瓶保存的是 ( )A.浓硝酸B.硝酸银C.氯水D.浓硫酸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为( )A.铝片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Al +2OH —=AlO 2—+H 2↑B.Cl 2通入冷水中 Cl 2+H 2O =Cl -+ClO -+2H +C.铜与稀硝酸反应 3Cu +2NO3—+8H +=3Cu2++2NO ↑+4H2OD.小苏打溶液跟烧碱反应 HCO 3—+OH -=CO 32-+H 2O3.在标准状况下, ①HCl ②NH 3 ③SO 2 ④NO 2分别充满容积相同的烧瓶做喷泉实验, 都获成功, 则生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是: ( )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4.在NH 3、HNO 3、H 2SO 4的工业生产中,具有的共同点是: ( ) A .使用吸收塔设备 B .使用尾气吸收装置 C .使用H 2作原料 D .使用催化剂 5.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浓硝酸在光照下变黄,证明硝酸不稳定,且产物有红棕色气体可溶于浓硝酸B.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一定含有SO 42-C.常温下,将铜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钝化D.氯气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说明氯气可与淀粉反应6.把aL 含硫酸铵、硝酸铵的溶液分成两等份,一份用b mol 烧碱刚好把NH +4转化为NH 3, 另一份与氯化钡溶液完全反应消耗c mol BaCl 2。
则原溶液中NO -3的浓度为 ( ) A .L mol a c b /2- B .L mol a c b /42- C .L mol a c b /2- D .L mol aab /4- 7.38.4毫克铜跟适量的浓硝酸反应,铜全部作用后共收集到气体22.4毫升(标准状况),反应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可能为()A.1.0×10-3摩尔B.1.6×10-3摩尔C.2.2×10-3摩尔D.2.0×10-3摩尔8.把6mol铜粉投入含8mol硝酸和2mol硫酸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假设气体全为NO)的物质的量为()A.2 mol B.3 mol C.4 mol D.5mol9.从下列事实所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实验事实结论A 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Cl2是电解质B SO2通入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BaSO3不溶于强酸C NaHCO3溶液与NaAlO2溶液混合产生白色沉淀酸性:HCO3->Al(OH)3D 常温下白磷可自燃而氮气须在放电时才与氧气反应非金属性:P>N10、人类已经发现非金属除了稀有气体外共有16种,下列对这16种非金属的元素判断不正确的是A 都是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大于3B单质在反应中那个都只能作氧化剂C 对应的含氧酸都是强酸D氢化物常温下都是气态,所以又叫气态氢化物E 气态氢化物与水反应都不会再生成气体二、填空题:11.如图所示转化关系,判断A、B、C、D各是什么物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1)当A为气体单质时,A是,B是,C是,D是,E是E→C化学方程式:。
(2)当A为固体单质时,A是,B是,C是,D是,E是。
E→C化学方程式:。
12.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某校学生实验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其装置如下图所示(加热装置和固定装置均已略去),B为一个用金属丝固定的干燥管,内装块状碳酸钙固体;E为一个空的蒸馏烧瓶;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1)实验时,为在E烧瓶中收集到NO,以便观察颜色,必须事先赶出去其中的空气。
其中第一步...实验操作为:。
如何确定E中空气已被赶尽: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将A 中铜丝放入稀硝酸中,给装置A 微微加热,在装置A 中产生无色气体,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如何证明E 中收集到的是NO 而不是H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一段时间后,C 中白色沉淀溶解,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装置D 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3:下列关系图中,A 是一种正盐,D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 的大16,E 是酸,当X 无论是强酸或强碱都有如下反应关系:当X 是强酸时, A 、B 、C 、D 、E 均含同一元素 当X 是强碱时, A 、B 、C 、D 、E 均含另一元素。
回答下列问题(用化学式)1、A 是____________,Y 是___________ ,Z 是____________2、当X 是强酸时,E 是 __H2SO4 ____________ 当X 是强碱时,E 是 _____HNO3_________14.A —M 所代表的是中学化学里常见的物质。
已知B 、J 是单质,A 是化合物;E 的溶液和石碳酸溶液混合,溶液呈紫色。
A -M 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1)B 在A 的浓溶液中反应而溶解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而常温下B 在A 的浓溶液中难以反应而溶解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浓溶液 AD EF G H DA 稀溶液少量的B过量的BJ DMIKLNaOH 溶液NaOH 溶液空 气1、直线型转化关系A 为NH 3、H 2S 、CH 4、S 、C 、Na 、C 2H 5OH 等,D 为O 2 A 为Cl 2, D 为Fe ; A 为碳, D 为H 2O ; A 为磷, D 为Cl 2A 为Al 3+,D 为OH - ; A 为AlO 2-,D 为H + A 为Ag +、Cu 2+ , D 为氨水A 为H 3PO 4, D 为NaOHXYZABCDEY小结:特殊反应形式及转化(2)写出化学方程式:D+F→G+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G→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I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L转化成I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