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___班指导教师________ 年月日v1.0 可编辑可修改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年班第组时间实验类型分组:()演示:()实验名称制作潜望镜实验器材:潜望镜组合制作材料1套, 胶水1瓶、胶带1卷、剪刀、美工刀,长方形纸盒1只,小镜片2只猜测: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实验过程: 1、利用“潜望镜组合材料”直接组装一只,然后用它从室内的门、窗的边缘观察室外的情况;2、自己利用材料,自制一只简易的潜望镜:用一只长方体牙膏盒,在一端的侧面,剪开一个方形的口,另一端在它的对面,也开一个相同的口,然后在左右的面,和对角成45度,切出直线口子,可以插下小镜片。

最后,用胶带将镜片从外边固定住。

如右图这样,一个简易的潜望镜就做成了。

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五年级上册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小学五年级学生分组实验报告单五年级班第组姓名年月日实验名称:用实验证明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第一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实验材料:长方体盒子(有盖子)、干土、湿土、蚯蚓、报纸实验过程:1、在长方体盒子(里面涂黑)底部铺上一层湿报纸,把5条以上的蚯蚓放到盒子中间,盖上盖子,5分钟后打开观察蚯蚓的位置。

2、在长方体盒子里一边铺一层干土,一边铺一层湿土(土不能太厚,中间留一定空隙),将5条以上的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用盖子盖子上一半,过5分钟观察蚯蚓的位置。

注意:为了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反复做几次,而且还要多准备一些好动的蚯蚓。

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黑暗、湿润的环境里。

实验名称:设计生态瓶(第一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设计生态瓶,知道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材料:大塑料瓶(透明、去盖)、水草、浮萍、沙石、鱼虾等实验过程:1、先在大塑料瓶里装入适量的池塘水或河水(如果是自来水最好静置一天)。

2、在瓶底放一些洗静的沙石,种上水草,放入浮萍。

3、待水草成活之后再放入适量的水生动物(放的动物之间不能存在食物关系)。

结论:制作态瓶一定要注意各种物体之间的和谐。

实验名称:改变生态瓶的一些条件、生态瓶里的生物会怎样(第一单元第7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增减水或动物的数量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实验材料:生态瓶、小鱼若干条、鱼网实验过程:1、增减生态瓶中的水,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

2、增减生态瓶中的小鱼,观察小鱼在1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至少数3次),分析原因结论:增减生态瓶中的水和小鱼都会使生态失衡。

实验名称:影子有什么特点(第二单元第1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影子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实验材料:不透明圆柱体、电筒、针架、白纸、铅笔实验过程:1、将圆柱体立放在白纸上,用电筒在不同位置照射(距离不变),在白纸上画出不同位置时的影子。

2、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用电筒在同一个方向照射(侧面或底面),位置不变,改变圆柱体与电筒的距离,观察影子的变化并画出来。

3、把圆柱体固定在针架上,分别用电筒照射圆柱体的侧面和底面,在对应的纸上画出它们的影子。

结论:光照位置不同,影子的位置不同;光照距离不同,影子的大小不同;光照面不同,影子的形状不同。

实验内容: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度及太阳高度(第二单元第2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测量影子的长度及太阳高度,知道影子长度变化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10厘米长的筷子1根、平滑的木板1块、白纸1张、橡皮泥1块铅笔1枝、尺子1根、太阳高度测量器实验过程:1、做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并把它放在校园能照到阳光的地方。

2、记录时,先看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再量出影子的长度,然后在白纸上描下影子。

3、课堂上每10分钟观察1次,课后每1小时观察1次。

4、学习用太阳高度测量器测量不同时刻太阳高度。

5、引导学生分析影子长度的规律、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结论:阳光下的影子在太阳刚出来和要下山时最长,正午最短;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

实验内容: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第二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手电筒1个、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3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4个。

实验过程:1、把3张有孔卡纸用票夹固定并排在桌面上,后面再放1 张无孔卡纸,用电筒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照射过去,调整另外两张卡纸的位置,使电筒光能照射到无孔卡纸上,观察3个孔的位置。

2、随便将一张有孔的卡纸往旁边轻微移动一下,观察电筒光能不能射到无孔卡纸上。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小孔成像(第二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小孔成像的特点及原因。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有小孔的长方形卡纸1张、无孔卡纸1张、票夹2个。

实验过程:1、把有孔子卡纸摆在中间,蜡烛和无孔卡纸分别摆在两边。

2、点燃蜡烛,然后调节距离,使无孔卡纸上能出现蜡烛火苗的清晰倒像,再移动距离观察倒像有什么变化。

结论:由于光是没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的光通过小孔传播过去之后,上下左右方向都反了,而且像的大小也会随着距离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内容:照亮目标(第二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利用光的反射照亮不同位置的物体。

实验器材:手电筒、书、一个小物品实验过程:1、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用电筒直接将它照亮。

2、电筒不动,把书立起来,用一面镜子反射光照亮书。

3、电筒不动,在书的后面放一个物品,用两面镜子反射光将它照亮。

4、画出每种情况下的光的传播路线图。

结论: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光的强弱与温度高低的关系(第二单元第5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光越强温度越高。

实验器材:小镜子5面、温度计1支、白纸1张。

实验过程:1、先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使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反射光的强弱并记录。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并记录。

注意: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且要拿稳。

2、镜子的反射光斑调整集中到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

3、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的液面持平。

4、在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5、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尽量屏住呼吸,因为呼出的热气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结论:光越强、温度越高。

实验内容: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第二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物体颜色、光照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实验器材:白色、粉色、、黑色蜡光、铝箔纸袋各1个,黑色纸袋3个,每个纸袋配温度计1支实验过程:实验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的实验1、把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平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3、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实验2——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的实验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插上温度计,按照与地面水平、垂直、与阳光垂直这三种方式摆放在阳光下。

2、每隔一定的时间观察、记录、比较一次。

3、除了摆放时的角度不同外,摆放的地点、时间和观察的时间、方法等尽量要保持一致。

结论: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实验内容:设计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第二单元第7课)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能执水器的构造及原理,学会设计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

实验器材:带盖大纸盒1个、泡沫塑料若干、饮料瓶1个、塑料薄膜1张、黑色纸1张、镜子或锡箔纸若干。

实验过程:1、观察了解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及原理2、引导学生弄清教材中的设计方案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组的设计和制作;3、升温措施有:塑料瓶直接吸热、盒子内外涂成黑色、盒内瓶子背面贴锡纸、盒盖用塑料薄膜、盒子装上支架、盒子后面用镜子或锡箔纸反光照射等;4、保温措施有:盒子加盖、瓶子加盖、瓶子周围放泡沫塑料等。

实验内容:光的色散实验(第二单元资料库)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实验器材:三棱镜实验过程:将三棱镜的侧面对着太阳光,然后慢慢旋转,使阳光出现七种色光。

结论: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实验内容: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三单元第3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温度变化、流水等会使岩石破碎、变形。

实验器材:较小的岩石块(最好是板岩)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实验过程:实验1——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

(注意捏的方法)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流水对岩石的作用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结论:温度变化、流水等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

实验内容:寻找土壤的成分(第三单元第4课)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寻找土壤的成分,知道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实验过程:1、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

2、用牙签将干土按颗粒大小分类,看书了解各种颗粒的名称及特点。

3、把新鲜土壤放入水中,先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再将土壤搅散、静置。

4、观察沉淀后水面和杯底能发现什么。

结论: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实验内容:雨水如何浸蚀土地(第三单元第5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雨水及雨水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改变地表形态。

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实验过程:1、在塑料水槽底部一角钻一个孔,在水槽中装一些湿土,做一个斜面,在离小孔一定距离的地方做成悬崖、用小铲拍紧。

2、用洒水瓶在一定高度往斜面上喷水,小孔下面用盆接水,注意观察土壤和水的变化。

结论:雨水的重力和形成的径流会带走土壤、并破坏地表形态。

实验内容: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浸蚀(第三单元第6课)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浸蚀。

实验器材: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2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