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偏见
T01114127 祝宝杨
电影《喜宴》是李安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同时也是李安扬威国际影坛的制作,曾获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第30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奖。
电影《喜宴》主要是讲定居美国的高伟同(赵文暄饰)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和他的恋人,一位叫赛门(Mitchell Lichtenstein饰)的美国男子,一起住在纽约的曼哈顿。
但高伟同在台湾的父母(郎雄、归亚雷饰)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他们不断地催促伟同快点结婚,好承继高家的香火。
恰好高伟同的公寓里借住着一位来自大陆的非法女移民顾威威(金素梅饰),于是赛门出了个主意:让伟同和威威结婚。
这样一来既安抚了伟同远在台湾的父母,又能使顾威威拿到梦寐以求的绿卡,而且还能保持赛门和伟同之间的同居关系。
这个看上去的“万全之策”却引来了更复杂的事端,伟同的父母闻知喜讯欣然来到了纽约,为儿子操办喜事。
于是各种各样的情感纠纷、人际冲突便在一个热闹忙乱的中国式喜宴背后展开了……
电影《喜宴》上映于1993年。
当时,中美文化差别是非常明显,也是很大的,在中国对同性恋的认同观念尤其狭隘,对其也非常敏感,甚至不愿在公共场合下谈论。
《喜宴》从整体上看一部同性恋题材的影片,但是其中有很多细节反映出来的却不仅仅是简单的同性之间的伦理问题,更多的是反映了当时的一种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
首先是高伟同的婚姻和父母的“传宗接代”期望之间的冲突。
伟同是同性恋者,他所期望的婚姻是自由的相处,当时在美国同性恋者是被公众接受的,但是
在中国同性恋是被歧视的。
具有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的伟同的父母根本就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虽然伟同在美国生活了十年,已被美国文化影响,相对来说具有了一定的美国文化,但是毕竟其是台湾人,台湾是具有很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区,所以伟同还是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重要性的。
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就在此凸显出来了:究竟是追求自己的“爱情”还是遵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伟同他是应当接受中国的文化还是选择美国的文化。
其二,美国式婚礼和中国式婚礼的冲突。
由于伟同是独生子,他也很清楚父母是不可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恋者的事实,他明白自己不结婚是不能被父母接受的,更是与父母的期望相悖,所以最后伟同选择了“结婚”,选择了隐瞒,成全父母的期望。
但是,这其实是塞门、伟同和威威约定好演的一台戏。
伟同的父母在得知儿子结婚喜讯后,要从台北亲自飞来纽约为他们主持婚礼,三个人只能手忙脚乱地把三人生活重新布置一番。
高家父母都对这个大方美丽知书达理的“儿媳妇”十分满意,但最后伟同却只是让父母在市政府出席了一个美国式的结婚公证仪式,就算是履行了婚礼庆典。
从大厅出来,高母忍不住失声而泣,高父则铁青着脸郁郁不快。
因为在中国的婚礼是不可能就这么简单的,而在美国这种婚礼是很平常的、很常见的(从当时在美国当地市政府的结婚公证仪式上有好几对新人公证就可知道)。
这种美国文化却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悖,尤其是对曾担任过首长的父亲最不能接受,因为父亲是最“要面子”的。
其三,中国传统“尊卑观念”与美国的“关系随和”。
在此的“尊卑观念”不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的那种尊卑观念。
赛门请大家到一家中国餐馆小宴,恰巧碰到原先为高父开了30多年的司机陈老板,高父让陈老板坐下,其一直就不肯坐下,而且还说站着感觉最舒服些,已经有十几年没见面了,此时他们
之间的感情,也可以说司机与首长之间的情谊依然是那么坚固。
影片中陈老板一直站在餐桌旁边的画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上级对下级的尊敬,它不代表自己地位的卑贱,而纯粹是一种对首长尊敬的感情。
中国人就是最看重这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感情的。
在美国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很随和的,可以说美国人之间的这种纯粹的感情是不可能这么持久、这么深的。
其四,喜宴习俗的冲突。
由于高父的旧部下陈老板了解高父的性情,一直执意为伟同补办喜宴。
于是在美国的一场中国式的喜宴开始举办了。
在这场大型的婚礼现场,一些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婚礼很是不解,感觉好像是浪费;中国人在吃饭时大声说话的场面,更是让那些美国人费解;当美国人表现出不解的困惑表情时,喜宴上的一个人的一句“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让影片得到了升华;喜宴上对新郎和新娘的接吻游戏更是让美国人不解,因为在美国新人结婚只会让朋友们羡慕以及得到朋友们的祝福;闹洞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在美国根本就不存在闹洞房这种习俗。
其五,伟同洞房之夜出轨的心理冲突。
父亲在婚礼上对伟同、威威说的话,也可以看作是老一辈台湾人对旧身份的无法抛弃,仍然期望在台湾、大陆割之不断的血脉关系上能有一个圆满的了结。
由于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伟同对威威的反应就更加复杂,他以为自己的身体是完全抗拒女人的,就像在身份认同上伟同已经是以美国人自居了,但是威威的一句“我要解放你”,他还是有反映了,他男性身体的本能即象征着他最根本的炎黄子孙身份,仍然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
伟同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就像他以美国人自居一样,但是他也逃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心理上,他向往美国的自由文化类型,可是却总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文化“传宗接代”的束缚。
在这两种矛盾冲突的心理上,他最后被威威“解放”了。
当然,喜宴上的醉酒和威威对伟同的爱慕,也起了相对的一定的作用,不过伟同个人的作用仍然是最重要的。
其六,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美国文化的张扬之间的冲突。
在伟同洞房之夜出轨之后,威威意外怀孕了。
在吃早餐时,赛门和伟同为此大吵了一架,赛门接受不了伟同背叛他们的感情,赛门愤怒的要离开。
赛门是一位美国人,他的喜怒哀乐总是表现在脸上。
而此时,高父表现的却是很沉着冷静。
他们认为高父不知道他们争吵的内容,可是在赛门生日那天,高父与赛门外出散步,高父特意备了一份生日礼物送他。
高父第一次用英文跟赛门谈话,这使他恍然若有所悟,原来那天早餐时的争吵,以及他与伟同关系的真相,早就被高父看穿了,高父与赛门约定,继续保守秘密,特别关照不能让老伴知道真情,以免发生不测。
高父说他知道伟同和赛门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他说开了,他就抱不了孙子了。
自此,我们可以知道高父中国传统文化含蓄的、具有内涵的老者形象,与赛门的喜怒哀乐形于色的张扬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就显而易见地看到了中美为文化的冲突之处。
电影《喜宴》的优点在于剖析了每个人的各自立场,及每个人所代表的典型民众立场。
另外优点在于,当不同立场的人同居一室,便产生化学反应,每个人在立场间的冲突中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即每个人的行为线路都真实可信。
处于那种变化中,就是那种反应。
没有遗漏一个人,没有一个道具人物。
世界是巨大的,各种文化差异和矛盾会在某一处产生摩擦与碰撞。
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的冲突,当然就更多了,在此也不能一一分析。
影片中有如此多的中美文化冲突,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中美文化和平共处的途径。
影片结尾处的一个镜头,在飞机场检票口的通道,父亲举起了双手,很有说
明性。
首先伟同的父亲是个元帅,他的一生多半是在战场上度过的,自然懂得举双手代表的是什么——投降,也是一种屈服,或者说是妥协,父亲对儿子的妥协,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妥协,能够做出这样的让步,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无奈和酸涩,或许也只有是父亲,才能默默的在儿子背后无所谓地付出,无所谓地屈从吧。
但是,他心里更加清楚的是:他的孙子保住了,他的“传宗接代”的期望实现了,这不是又是一种胜利吗?最后的大结局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吧!威威决定为高家生下这个孩子并且把孩子的想法向赛门和盘托出,请求他答应做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另一位“爸爸”,赛门当即欣然承诺,三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伟同对父母的成全,塞门对伟同的成全,威威对伟同的成全,全是出于对彼此的爱,产生了这样的局面。
这样的结局不就反映了中美文化的一种和谐相处的局面吗?
虽然以高父为代表的老一辈,似乎已经表示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以伟同为代表的新一辈却陷入了更深的矛盾。
感情和责任的矛盾,也许要在更长远的将来慢慢化解、克服。
影片结局是大团圆式的结局,符合了传统式的观众的观影期待,却并不意味着一个完结,而是引发观众去解读影片中更深层的内涵。
文化的融合是一个追求极限的过程,没有准确的终点,只会无限趋近于正确值。
而“妥协中求改变,相互理解和求同存异”是求这个极限值的一个不错的方法。
适当的妥协才能为改变赢得空间和时间,相互理解、求同存异才能和平共处,才能把冲突减到最低点。
伟同、赛门和威威他们用爱取得了相对的和谐相处,然而中美文化如何才能和谐相处呢,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取得两者的和谐相处的局面呢?是用“爱”吗?我想不会仅仅这么简单。
在当今这个世界中,文化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要取得多种文化的和谐相处,寻求其和谐相处的途径,还会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呢……但是,我相信:用一种平和的心,一种包容的心去对待一切,一切也将
变得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