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1.什么是学前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学?答:(1)学前教育的含义对学前教育概念的认识观点不一,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①黄人颂的观点黄人颂先生提出,“学前教育是指从初生到六岁前儿童的教育”。
②梁志燊的观点我国学者梁志燊先生认为,学前教育是对“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
③国外学者的观点a.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学前教育是从胎儿到正式受教育前这段时期的幼年照管和教育。
b.国外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学前教育是能够激起出生至进入小学的儿童(小学入学年龄因国家不同而有5~7岁之别)的学习愿望,给他们学习体验,且有助于他们整体发展的活动总和。
④李生兰的观点李生兰认为,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所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它的教育对象包括胎儿、婴儿(0~3岁)、幼儿(3~6、7岁)。
(2)学前教育学的含义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揭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比如,幼儿园应如何安排儿童的一日生活,才能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如何创设游戏环境,才能充分发挥游戏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等,都是它所要探讨的问题。
2.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答:(1)学前教育思想的产生①哲学家的著作学前教育思想最初出现在古代欧洲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之中。
a.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代表著作有《理想国》和《法律篇》,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
b.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著有《政治学》、《伦理学》等,他把学前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出生前的胎教、出生至5岁的婴幼儿教育和5~7岁的儿童教育。
②教育家的著作学前教育思想较集中地反映在众多教育家的教育论著中。
a.夸美纽斯夸美纽斯的代表著作有《大教学论》、《世界图解》等。
《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他重视学前教育,提出学前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给儿童一种积极的、自由的、愉快的体验;感官教育是学前儿童学习的基础。
b.卢梭卢梭著有《爱弥儿》,强调教育要回归自然,按照儿童的自然发展历程来进行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至此,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教育要适合于儿童,而不是使儿童去适合教育机构。
c.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著有《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她的子女的》和《母亲读物》,提出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一切教育都应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儿童学习的最好方式是操作,母亲是儿童的最好老师。
(2)学前教育理论的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促进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使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此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是福禄培尔,他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
他的观点如下:①要重视学前教育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他躬身实践,从1816年开始从事幼儿公共教育活动,l837年在德国勃兰根堡组织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幼儿园。
从此,“幼儿园”这一名称便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②学前教育要全面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学前教育也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他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对“成长着的儿童给予全面的关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行全面的引导”。
③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他指出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
④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福禄培尔认识到活动对于儿童的成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他指出“游戏、学习和工作”这些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未来“光明幸福生活的基础”,其中游戏是“儿童最纯洁的活动,是儿童活动的主体,是儿童最典型的生活”。
儿童的游戏不仅在幼年期是重要的,而且还对儿童未来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
⑤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福禄培尔认为要使游戏等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儿童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
(3)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学前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以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①杜威杜威著有《我的教育信条》等,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他的教育思想对许多国家的学前教育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②蒙台梭利蒙台梭利代表著作有《儿童的发现》、《蒙台梭利法》、《蒙台梭利手册》和《童年的秘密》等,创办了儿童之家,她的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世界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a.蒙台梭利指出,学前教育在确定自身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之前,只有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不压抑、不损害儿童潜伏的和内在的能力,使儿童按其本身的规律发展。
她认为儿童的心理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吸收力。
儿童具有一种天赋的、强烈的内在能力和不断发展的积极力量,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能持续地从环境中吸收感觉信息。
儿童这种有吸收力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无意识地和有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
处在无意识吸收心理的阶段(从出生到3岁)的儿童,通过看、听、闻、尝、摸、碰物体,神经系统吸收、存储了对各种物体的反应记录,使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得到了发展。
处于有意识地吸收心理阶段(从3~6岁)的儿童,开始对环境中的刺激信息进行选择和存取,从而促进了感觉器官对未来刺激的定向性反应及发展。
二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敏感期。
即在某一时期,儿童对一定物体或某种练习活动特别感兴趣,并且很容易习得,但错过了这一时期,则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b.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发展的需要,为满足和强化这种需要,必须通过自由活动、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
儿童能自我成长起实现发展需要的各种活动方式,问题在于教师应重视和培育儿童的这种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这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职责。
她提出:第一,教师要尊重儿童儿童的心理不同于成人,不能被当作小大人来对待,蒙台梭利主张,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对他们进行的教育方式,应考虑通过个体化的途径来实施。
第二,教师要为儿童创设环境蒙台梭利深信,有必要在成人和儿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就是要起到这种桥梁的作用。
第三,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活动蒙台梭利提出,有了一个为儿童自己准备的环境,还必须适时地提供各种活动以及材料,使儿童、环境、活动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学习过程。
提供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活动,如日常生活锻炼和园艺活动;二是感官练习活动,如触觉练习、视觉练习、听觉练习、嗅觉和味觉练习。
第四,要重视儿童的“自动教育”蒙台梭利认为,自动教育比教师的榜样教育和说服教育,更有效地促进了儿童的发展。
儿童能够进行自动教育,教师不必干涉儿童的活动。
第五,重视教师的指导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完成适应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③马斯洛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层次理论”,认为儿童的基本需要有五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各种需要的产生和其身体的发育相关;儿童低级的生理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的社会需要。
④陶行知a.陶行知发表了《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之新大陆》等论文,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
b.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c.针对当时国内幼儿教育的“三种大病”,提出要把外国的幼稚园化成中国的幼稚园,把费钱的幼稚园化成省钱的幼稚园,把富贵的幼儿园化成平民的幼儿园。
d.通过“艺友制”,来解决幼教师资的培养问题。
⑤陈鹤琴陈鹤琴从理论创立和实践躬行两方面,对儿童成长与发展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实验和探索研究。
a.他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b.他指出学前教育要考虑儿童的特点。
c.他指出要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儿童成为“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d.他提出幼儿教育要注意多样性。
e.他还提出要对幼儿加以指导。
儿童是教育的主体,教育不能主观地指挥一切,包办代替。
f.他还指出幼儿园要和家庭紧密配合。
⑥皮亚杰皮亚杰提出,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是从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过渡到前运算阶段(2~7岁)的;儿童的动作和活动在其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儿童具有主动性;儿童通过与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儿童的发展是个持续的过程。
⑦埃里克森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形成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前儿童人格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教育的任务不同,分别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感:a.第一个阶段(出生至1.5岁)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b.第二阶段(1.5~3岁)是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c.第三阶段(3~6岁)是主动性对内疚。
d.第四个阶段(6~11岁)是勤奋对自卑。
3.福禄培尔对学前教育的重要贡献。
答: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促进学前教育理论的产生,使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对此做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是福禄培尔,他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
他的贡献如下:(1)要重视学前教育他指出学前教育是很重要的,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他躬身实践,从1816年开始从事幼儿公共教育活动,l837年在德国勃兰根堡组织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并于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幼儿园。
从此,“幼儿园”这一名称便被世界各国所采用。
(2)学前教育要全面因为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而学前教育也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他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对“成长着的儿童给予全面的关心”,“为儿童的全面发展进行全面的引导”。
(3)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他批判地继承了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以及裴斯泰洛齐提出的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人成为人”的思想,指出在教育过程中,要使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遵循儿童成长发展的规律。
(4)学前教育要注意游戏化福禄培尔认识到活动对于儿童的成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他指出“游戏、学习和工作”这些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未来“光明幸福生活的基础”,其中游戏是“儿童最纯洁的活动,是儿童活动的主体,是儿童最典型的生活”。
儿童的游戏不仅在幼年期是重要的,而且还对儿童未来的生活有深远的影响。
(5)要加强对学前儿童的指导福禄培尔认为要使游戏等活动充分发挥教育儿童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对儿童的活动进行指导。
教育儿童是一个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育原理,为儿童设计、安排许多不同的活动。
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观察、了解儿童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他们想学的东西和机会;教师的作用,从本质上说,是帮助儿童发展个体中已有的学习的内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