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学时:36适用专业:所有专业学生必修一、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1、课程性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大学生必修课之一,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以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在内容的确定上力求实践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既强调职业在人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通过激发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全面的择业与创业方法,促使大学生科学地规划自身的未来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将西方经典生涯规划理论和本土化学生发展规律有机融合,以人本化、实践性、发展性为导向的系统、规范、科学的课程。

人本化是以学生为本,具体来说就是充分认识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教育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力量。

实践性是在课程教学中始终树立和贯彻“实践育人”理念,在理论知识和教师讲授的同时,加大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教学互动和实践活动的比重,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的良好效果。

发展性是指课程不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自身就业的问题而设的,而是以关注学生长期职业发展、提升学生生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生涯幸福感为目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求职技能强化三部分组成,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二、课程目标通过专门课程教学,学生应当在职业态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均实现发展。

1.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进高职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觉意识,树立积极正确职业态度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实现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做出积极的努力。

2.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高职学生应当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清晰地了解自身角色特性、未来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相关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

3.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认识与分析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三、课程内容标准和目标课程在整个在校期间实施,总课时36课时,分别安排在一、二、三、六学期,其中一、二、三学期共六部分内容,每学期10课时,六学期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表:2、课程内容与要求:项目1:职业发展导论。

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理解大学生与生涯发展的关系;掌握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项目2:兴趣探索。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职业兴趣与职业选择。

项目3:性格探索。

了解性格的概念,性格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了解MBTI人格类型理论;通过性格探索练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思考性格类型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能根据自己的MBTI类型找到适合自己性格的岗位特质和职业类型。

项目4:价值观探索。

了解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了解价值观的分类,掌握价值观评定的方法;能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并找到与之相符合的职业;能培养健康合理的价值观。

项目5:能力与技能探索。

重视对个人技能的澄清;观察、反思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所欠缺的技能;正确认识技能的概念及分类。

项目6:认识职业与工作世界。

了解我国对产业、行业的划分;我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职业信息的内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和技能要求、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对生活的影响等。

项目7:职业生涯决策与行动计划。

职业生涯决策的概念、原则;职业生涯决策的方法和制定目标、行动计划的方法;CASVE循环;SWOT分析。

项目8:目标职业与技能培养。

目标职业的概念,结合目标职业对技能的要求,对自我技能进行评估。

学习并掌握提高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项目9:目标职业与个人素质。

职业素质对个人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提高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项目10:求职信息与材料准备。

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途径,建立就业信息的搜集渠道;学习撰写简历及求职信的方法,尝试撰写简历及求职信;求职档案的准备要点和材料管理。

项目11:面试与面试技巧。

面试的基本内容;树立正确的面试心态,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分析面试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回答;掌握必要的礼仪。

项目12:就业法规与维权意识。

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明确《劳动合同法》中解除和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规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程序。

项目13:走入职场。

学校和职场的区别;初入职场可能遇到的问题;入职过程中人际沟通、心理调适、提升职业情商的重要性。

项目14:创业教育。

就业和创业的区别及各自优劣势;大学生创业的含义、重要性、世界背景、现状和发展及相关政策;适合创业的个性、能力、价值观等要素;与创业相关的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经济法律、经营管理等知识;商业计划书的定义、结构和内容;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模式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态度、观念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掌握重要,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因此,它的经验课程属性更为重要。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要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分析、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职业和环境的认识,做出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

3•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见习实习等方法。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除了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之外,还需要使用相关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包括职业测评、相关图书资料等;可以调动社会资源,采取与外聘专家、优秀毕业生、职场成功人物专题讲座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实施1.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具体的教学方法有体验活动、团队训练、个人经验分析、角色模拟、案例分析等。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不同的主题,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体验反思自己所面临的职业发展问题,在相互的交流,分享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培养了学生表达、交往、沟通等职业发展技能,体现“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2.教学手段信息化:恰当运用多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等现代教学手段,善于使用职业测评。

采用课程视频、课程介绍PPT,部分示范性课程录像,体验式教育视频: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短片,实践体验式课堂教学视频短片,团队合作能力课堂教学视频等。

动态交互式栏目:课程动态:包括课堂动态,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动态,实践性教学动态等。

优秀作业展示:包括企业调研报告、职业生涯规划书、优秀简历、生涯人物访谈等文本。

与招生就业处网络学堂相连接,从网络课堂栏目中进入职前教育网络堂,可提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课程等相关资源,为学生课后拓展学习提供平台。

3.职业测评科学化综合使用各类正式,非正式评估工具。

分别有网络电子版、配套训练手册纸制版、课后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咨询与团体辅导等。

测评中在最新生涯理论指导下,注意科学性,差异化和个体性。

通过叙说成长故事、生命线练习、闪光时刻、生涯幻游、价值方格,分类卡、生涯平衡轮等技术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培养自我同一性,提升自我效能感。

4.开展实践性教学(1)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组织学生进入企业,承担具体工作任务,使学生作为一个“职业人”,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探索职业,感受企业的精神,为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基础。

(2)通过暑期“双百”活动——走访百家企业、走访百名校友,使学生从大一起就关注目标行业、企业、职业的需求。

(3)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校外招聘会进行面试演练,提升面试技巧。

(4)通过举办校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校园模拟招聘比赛,通过层层选拔,分阶段辅导,培养学生文本撰写能力、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团体合作能力,从而增强职业通用素质。

5.教材资料:使用教材为自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万建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主要的参考资料有:《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贺杰、朱光辉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胡志强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在教学中该课程的主讲教师需根据我校的情况,适当加入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作为主要补充,参考了相关教材:《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连榕编著,中国轻工业11出版社,2008年10月版;《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程振响、吴永军编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重新的调整与组合。

6.考核方法: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的做法,采取阶段性训练代替知识考试。

要求学生在全部课程教学中,分阶段完成“八个一”。

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一份职业测评报告、一份“双百”暑期社会实践校友访谈报告,一份简历、一份求职信和一份模拟面试体会。

此外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训练手册。

教师针对学生完成练习情况进行评价,体现课程考核的过程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