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第七章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根底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a、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受拉力伸长、受压力缩短。

b、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鼓励学生使用身边的学习用具做实验,例如:直尺,练习本,橡皮等,引导学生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可以让学习差一点的学生演示,注意鼓励,态度和蔼。

〕c、学生通过身边的一些自然想象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促使其自己尝试归纳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同时让学生利用力的作用效果举例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及时鼓励〕4、力的三要素引导学生举例分析哪些因素能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举例:用力弯直尺,改变力的大小观察直尺的弯曲程度。

再例如扳手拧螺丝,用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扳手的不同位置,效果相同吗?同样还可以利用教室里的门改变力的大小及力的作用点进行关门试验,体验力的三要素〔注意探究方法〕会画力的示意图。

注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5、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实验:1、两名学生面对面双掌对推。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b、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

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两人双手对拍、对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体会并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同时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6、练习〔尝试用自己总结的所学知识解决物理习题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例如:体育课上,同学们用脚踢球为什么脚会感到疼?7、课堂小结《第七章力》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应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根本理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根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教室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

〔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force〕是什么: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5-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加油站"〕〔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力是什么?〕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多媒体演示课本P77/图5-2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②教师说明:物体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这两个力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大小相等,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现象。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①多媒体演示课本P78/图5-3、图5-4中的现象,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的结论。

②教师解释什么是"形变(deformation)、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加油站〕③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总结。

④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三、稳固练习:见《学案》。

四、新课小结:这节课着重介绍了力是什么,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作用效果。

五、作业布置:1、课本:P79/1、2题。

2、达标题:第5.1节。

六、板书设计: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1、力〔force〕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说明:①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②力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两个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力可以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说明:①形变(deformation)。

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七章力》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1.力的概念的教学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

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认知: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根底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结论: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请同学举出这方面的例子。

如:地球周围的物体受到地球施加的力的作用,但是它们并不一定非要接触。

通过练习以下练习,让学生学会怎么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用手提桶时,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2〕、人通过绳子提取井中的水,桶受到的向上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教师提出问题:用手拍大腿时,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拍大腿时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况?3、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实践活动:穿旱冰鞋的同学用力推墙在学生中找一名同学,让其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墙,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总结:穿旱冰鞋的同学向后退教师对实验进行总体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也受到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力的作用,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同时成对出现。

划船时,船到岸边,人用力推岸,对岸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岸施加的力的作用,船离岸而去。

引导学生举些例子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原理。

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用鸡蛋敲碗边,鸡蛋对碗施加力作用的同时也受到碗对鸡蛋的作用,所以鸡蛋就破了。

老师:这些现象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通过让学生观察用手弯曲物体的演示,让学生总结出力是有大小的,引出力的单位。

学生阅读教材答复:力的符号;力的单位;以及力的单位的符号。

在此介绍英国科学家――――――牛顿,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人生观教育。

列举生活中具体事物,让学生感受1n的力的大小;自已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力的大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