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颌骨囊肿63例临床总结

颌骨囊肿63例临床总结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牙源性颌骨囊肿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63例临床资料。

结果: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较小的根端囊肿采用根管治疗,较大的囊肿先行开窗减压术,使囊腔缩小后再进行ⅱ期刮除术。

随访90%以上病例临床症状消失,x线片显示囊腔消失,腔内骨组织再生,病变的囊性组织为正常的骨组织所替代。

结论:颌骨囊肿应根据其性质、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可提高牙源性颌骨囊肿治愈率并有效保存患者的生理功能。

关键词:颌骨囊肿;牙源性
颌骨囊肿是口腔颌面外科一种常见病,但治疗有一定难度。

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保留了颌骨的形态功能,其术后复发率高,且搔刮区骨质再生缓慢,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1]。

因此,既能保留颌骨形态和功能,同时又能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理想术式对病变的根治及功能的重建有积极意义。

江苏省新沂市人民医院口腔科2008年5月~2010年10月共收治63例颌骨囊肿患者,现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5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口腔科收治的颌骨囊肿患者63例,其中男38例,女25例,年龄10~57岁,平均(35.1±8.6)岁;上颌骨囊肿29例,下颌骨囊肿34例。

所有患者检查均可见颌骨向唇、舌、颊、腭侧不同程度的膨隆,扪之有乒乓球样感或囊性感,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褐色液体。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其大小分类见表1,全部囊肿均经x线和术后病理证实。

表1 各类囊肿大小分类[例(%)]
组别
例数
直径<1cm
1cm<直径<4cm
直径>4cm
根端囊肿
19(67.9)9(32.1)0(0)
含牙囊肿19
0(0)
14(73.7)5(26.3)始基囊肿11
1(9.1)
3(27.3)7(63.6)
角化囊肿
5
1(0.2)
2(0.6)
1(0.2)
1.2 方法:术前进行曲面断层片或ct影像学检查,明确囊肿的范围与邻牙附近组织的关系,角化囊肿则为多房性阴影。

所有患者均采用口内切口,开窗口选择在囊壁骨质薄弱区,切透黏骨膜,显露病变区,0.9% nacl溶液彻底冲洗囊腔,碘仿纱条填塞开窗部位。

术中将刮除的囊壁送病理检查。

术后6个月~3年进行定期随访。

1.3 疗效观察:临床检查囊壁缩小愈合情况,同时行口腔全景片及ct检查,测量囊肿长轴变化。

若临床检查囊肿范围退缩至开窗口,囊腔的深度与口腔黏膜基本平齐,则去除阻塞器,定期临床观察;若囊腔未完全消失,则行ⅱ期刮治术。

结果
63病例中有31例行ⅱ期刮治术。

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3年,未发现囊肿复发。

术后1、3、6个月后囊肿摘除或刮除所遗留的骨腔面积分别平均缩小23.7%、56.7%、93.5%。

术后3个月时,患者面部膨隆已明显消退,颜面畸形完全消除。

口腔全景片及ct扫描显示囊肿长轴缩小≤50%的有10例,缩小>50%的有31例,基本消失的有22例,平均缩小53%。

而且腔内密度增高,有不同程度的新骨形成,在囊肿周围可见放射状骨小梁结构,被推移的下牙槽神经血管束恢复至正常位置,倾斜移位的牙长轴也逐渐纠正,与对颌牙重新建立正常咬合关系。

术后1年,见骨缺损完全几乎修复。

讨论
颌骨囊肿的传统治疗方法是采用囊肿刮治术合并化学试剂烧灼囊腔骨面,虽然保留了颌骨的形态功能,但术后复发率高,且搔刮区骨质再生缓慢,有发生病理性骨折的危险[2]。

然而,行颌骨切除则会带来面部形态改变、下唇麻木、咀嚼功能下降等并发症。

开窗减压保守治疗大型颌骨囊肿时,开窗一般在局麻下就可完成,手术简单、时间短、风险低、创伤小、费用低,特别是可保留颌骨原有的完整性和咀嚼功能的优点,膨隆的颌骨随囊肿的减小也慢慢恢复正常,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

对于青少年患者的牙胚及年轻恒牙,也可以较好地得以保留,颌骨得到良好的发育,进一步保证了咬合系统的完整性。

颌骨囊肿增大至一定程度,会对位于其上方的牙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特别是牙槽骨破坏或牙根吸收较严重的病例,患牙通常会出现移位或明显的松动[4]。

对于乳牙及松动明显的病牙,均应于拔除,但最好尽量保留恒牙,对患牙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少量暴露于囊腔内的牙根,行根尖切除术,并同时运用牙间拴结进行固定1月。

本组对63例颌骨囊肿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较小的根端囊肿采用根管治疗,较大的囊肿先行开窗减压术,使囊腔缩小后再进行ⅱ期刮除术。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在保持局部正常解剖和功能的情况下去除了病灶,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