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壑(hè)蔚然(wèi)晦明(huì)B.潺潺(chán)宴酣(hān)觥筹(gōng)C.伛偻(lǔ)提携(xié)野蔌(shù)D.颓然(tuí)辄醉(zhé)环滁(chú)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
B.负者/歌于途。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B.作亭者谁水落而石出者C.山之僧智仙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D.而年又最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朝而往,暮而归B.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C.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D.四时之景不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6.下列句子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7.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与“亭”结缘,不但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还留下联语佳句。
在学习《醉翁亭记》时,小华查阅资料得知,醉翁亭一带的建筑还有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
小华记下了其中的一些对联,发现有很多都源自《醉翁亭记》的文意,于是他想把与课文无关的对联筛选出去。
应被筛出的一副对联是()A.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B.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已照琅琊山C.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发现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9.下列对《醉翁亭记》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二、填空题10.用现代汉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三、情景默写11.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填空。
(1)与全文脉络联系最为紧密的文眼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写琅玡山朝暮之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写琅玡山春夏之景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表达12.全篇共21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B.肯定(用于介绍人名);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各表现了哪种语气。
(1)环滁皆山也。
( )(2)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4)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五、综合性学习13.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济世情怀,欧阳修也在《醉翁亭记》一文中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根据两篇课文的内容拟写一副对联。
六、对比阅读【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吾故人黎錞①,字希声。
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
然为人质木迟缓,刘贡父戏之为“黎檬子②”,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
一日联骑出,闻市人有唱是果鬻③之者,大笑,几落马。
今吾谪海南,所居有此,霜实累累。
然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岂复可见!刘固不泯于世者,黎亦能文守道,不苟随者也。
(选自苏轼《黎檬子》)【注释】①黎錞(chún):北宋著名经学家。
②黎檬子:水果名。
③鬻(yù):卖。
14.解释下列句中文中加点字的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_(2)治《春秋》有家法________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大笑,几落马。
16.【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的作品。
请结合两文内容,简析他们在生活态度方面的相同之处。
以前欢聚的时光,这样美好的时光,哪能再有呢?刘贡父真是一个不入俗世的人,而黎錞也是一个能够研习文字,遵循自然之道且从不苟且随俗的人啊!七、作文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写作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欧阳修的好朋友智仙和尚在山间盖了一座亭子。
亭子建成了,欧阳修前去祝贺,写下了《醉翁亭记》。
有位樵夫看后说开头太啰唆,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去看山。
欧阳修一看,恍然大悟,便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等文字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 醉翁亭记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壑(hè)蔚然(wèi)晦明(huì)B.潺潺(chán)宴酣(hān)觥筹(gōng)C.伛偻(lǔ)提携(xié)野蔌(shù)D.颓然(tuí)辄醉(zhé)环滁(chú)【答案】C【解析】C.伛偻(lǚ),野蔌(sù);故选C。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杂然/而前陈者。
B.负者/歌于途。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答案】C【解析】C项句子朗读停顿有误。
正确停顿应为“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此题要把相关的两件事情划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太守与客来饮于此B.作亭者谁水落而石出者C.山之僧智仙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D.而年又最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答案】A【解析】A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于”均为介词,“在”。
B 项,第一个“者”为“……的人”;第二个“者”表判断,不译。
C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为代词,代后面的琅琊,即琅琊山。
D项,第一个“而”表递进,第二个“而”表顺承。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朝而往,暮而归B.太守自谓也太守谓谁C.山水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D.四时之景不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答案】D【解析】A.而: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B.谓:动词,命名/动词,是;C.乐:名词,乐趣/形容词,欢乐;D.之:都是结构助词,的;故选D。
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达的语气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B.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D.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答案】C【解析】C项中的“也”表陈述,其他三项中的“也”表判断。
故选C。
6.下列句子在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A.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答案】D【解析】D.“水声潺潺”属于定语后置,应为“潺潺水声”,“泻出于两峰之间”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要将后置的“于两峰之间”调到“泻出”的前面。
故选D。
7.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与“亭”结缘,不但写出脍炙人口的名篇,还留下联语佳句。
在学习《醉翁亭记》时,小华查阅资料得知,醉翁亭一带的建筑还有二贤堂、冯公祠、古梅亭、意在亭等。
小华记下了其中的一些对联,发现有很多都源自《醉翁亭记》的文意,于是他想把与课文无关的对联筛选出去。
应被筛出的一副对联是()A.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自称翁B.泉声如听醉翁操海日已照琅琊山C.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对联句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根据《醉翁亭记》原文内容,找出合适的对联。
D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是写梅花的名句,与《醉翁亭记》内容无关。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